前因:
刘邦进入汉中:公元前206年,历经波澜壮阔的征战,刘邦崭露头角,被封为汉王,并开创了独一无二的汉国。
公元206年,位于现今陕西汉中市辖区的南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当天,汉中王刘邦精心选定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并在之前进行了斋戒准备。高台上建起了道坛,整个仪式按照一套严谨的程序进行,最终韩信被封为大将军。
韩信能够从原本只是军队仓库管理员的身份晋升为大将军,这离不开两位重要人物的帮助:萧何和夏侯婴。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因受到项羽排挤而离开长安,来到了川陕交界处的汉中驻守。
面对这一局面,刘邦手下的将领们也存在着分歧。有些人一方面不愿意背井离乡,另一方面也觉得刘邦虽然被封为汉中王名义上有所晋升,但实际上只是被罢免发配而已;跟随他似乎没有多少出路。因此,在从长安道新郑的整个过程中,有不少人选择脱离队伍。
一天,刘邦传唤了身边的侍从,让他去传唤丞相萧何。然而,侍从却告诉刘邦说:“萧丞相也逃走了。”其他人离开并不重要,但是萧何可是刘邦的得力助手,没有了他,刘邦该如何应对?刘邦立即派人出发去追捕。
两天过去了,却仍然找不到萧何的踪影,这让刘邦坐立不安。
终于,在两天后,萧何回来见到了刘邦。刘邦既生气又高兴地责备道:“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怎么也像其他人一样见风使舵、想逃跑呢?”萧何回答道:“我怎么可能逃跑呢?其实我是替您大王去追一个逃走的人。”
原来,萧何追捕的对象正是韩信。
当听到萧何正在追捕韩信时,刘邦心情和在拜将仪式上众将士听说自己要封韩信为大将军时一样复杂。他觉得要么是对方在撒谎,要么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总之,他无法相信。
萧何赶紧解释道:“不不不,那些军官逃走了还可以再找,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在全天下都找不到第二个。如果您大王只想做汉中王,那当然用不上他;但是如果您想争夺天下、有关兵法之事需要商讨的话,就非他莫属了。现在就看您大王如何打算吧。而且对于韩信来说,如果您不真心重视并重用他的话,他是不会为您效力的。所以,只有大将军这个职位才配得上他。
韩信原本只是一个低阶仓库管理员而已,为什么萧何会对他如此了解和重视呢?这要多亏了夏侯婴。
三年前,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州西寺坡乡的蕲县大泽乡里,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呼喊声唤醒了许多受够秦王暴政的人们,其中包括项梁。项氏本来是战国时期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家底雄厚、有良好社交关系,因此起义基础比较好,他的势力也很快壮大。”
韩信原本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过着游手好闲生活的社会边缘人。没有人能够看出他内心怀揣着伟大志向,具备无敌将才的潜力。当时,韩信带着宝剑加入了项梁的军队,但项梁却未能察觉到他的非凡之处,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士兵置之不理。因此,韩信在军队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一年后,项梁在定陶战役中英勇牺牲。随后,项羽接掌了他的地盘和军队,并包括了韩信在内。起初,韩信对于项羽胸怀大志、英勇威猛感到欣喜,以为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归属,并多次向项羽献上“夺天下”的计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项羽根本不重视他所提出的建议,在听完后总是敷衍地表扬几句并且从不采纳。
面对项羽对人才不能识别的事实,韩信毅然转投刘邦旗下,并接任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职位。后来,军需仓库发生火灾,负责看守的十几个人都因失职被判处死刑。韩信也在其中。
执行刑罚的那一天,其他十三名同案犯已经被斩首,轮到韩信时,他面无畏惧地凝视着被委任为监斩官的滕公夏侯婴,并说道:“大王难道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害这样勇敢的壮士?”夏侯婴一听此言,在韩信高大威武的体形和相貌上感受到与众不同之处,决定放过了他。
在一番交谈后,夏侯婴对韩信赞赏有加,并将他引荐给丞相萧何。从那时起,韩信迎来了自己的机缘。萧何与韩信深入交流后,越发认识到他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将才。如果刘氏集团希望与项羽争霸天下,必须离不开他的才干。
在萧何的强烈推荐下,韩信终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和重用。这一封将带来了楚汉之争的巨大变革。次年,刘邦决定经过谷关,与项羽展开激烈的争夺天下之战。在彭城一战中,刘邦陷入困境,幸好韩信率领大军前来支援,成功阻击了楚军进攻,并挽救了局势的危机。直到这时,刘邦才深信韩信真正配得上萧何称誉他为“国士无双”的殊荣。
后果:
公元前206年,刘邦听信韩信的建议。他巧妙地利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征服了三秦地区并占领了关中要地。
结论:
韩信的加入成为刘邦政治集团的转折点,对于他们的未来命运而言具有深远影响。毫无疑问,若没有韩信的卓越才能,刘邦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