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腊子口战役取得胜利,此役是林彪打的,毛泽东为何写诗赞颂彭德怀?51年后真相才揭晓

腊子口战役取得胜利,此役是林彪打的,毛泽东为何写诗赞颂彭德怀?51年后真相才揭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474 更新时间:2023/12/18 18:11:58

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之间有着极深的革命友谊,早在井冈山时期,两人就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之后几十年更是互相信任,都为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在毛主席对彭德怀元帅的所有评价里,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那首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寥寥数语,就道尽了彭德怀在战场之上英勇无畏的形象,可谓是极大的赞美,不过,你知道吗,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毛主席对彭德怀在腊子口战役中取得亮眼战绩的夸奖。

可事实却是腊子口战役是由时任红一军军长的林彪亲自指挥的,明明是林彪打了胜仗,毛主席为何会去赞颂彭德怀呢?其中的真相直到51年后才被揭开。

腊子口战役始末

时间回到1935年9月12日,中央红军在甘肃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制定了通过游击战争向北推进,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会后,为了整合力量统一战斗,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被合编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任副司令员,毛主席任政委,与此同时,林彪还兼任红一军军长。

目标确立以后,队伍随即向北开拔,朝着岷县方向推进,而要抵达这里,位于岷山山脉的重要关隘腊子口就成了红军的必经之地。

敌人也早已预料到了中央红军的动向,驻扎在这里的是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而且还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可谓有着很大的优势。

面对这一难啃的骨头,毛主席还是决定让指挥经验丰富的林彪亲临现场指挥战斗,林彪随即和聂荣臻等红一军领导一起赶到了前沿进行观察。

通过望远镜远远望去,腊子口是一个不超过30米宽的小口子,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口子上方有敌人修建的碉堡,被重兵把守,可谓一夫当关,如果贸然进攻,将会损失惨重。

林彪打仗一向讲求以正合以奇胜,十分稳健,所以,他没有贸然下令部队直接进攻,而是命令红四团一面派主力从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队从左侧的悬崖上绕行,穿插到了敌人的侧后,从敌人碉堡的上方发起了进攻。

面对我军的前后夹击和勇猛战斗,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仓皇而逃,腊子口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央红军摆脱了被敌人包围的危险,得以继续向北前进,战后,毛主席还夸奖了林彪的指挥才能。

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是林彪,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切实的军史资料以外,就连彭德怀在建国后还专门向部下提到过:“攻占腊子口战斗是林彪指挥一军团打的,不是我直接指挥的。”

那为何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次战斗是彭德怀指挥的呢?这还要从毛主席写的这首著名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的真实创作背景开始讲起。

毛主席的赞诗

时间继续往后推,腊子口战役结束后不久,我军的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意外从一名国民党官员那里获得了一张最新的报纸,上面写着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已经抵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军刘志丹部胜利会师。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十分振奋,经过讨论,中央红军放弃了继续往北与苏联沟通的想法,转而向东朝着陕北进发。

时间来到10月下旬,中央红军顺利翻过了六盘山,一路向东行军,此时前方一片坦途,可在身后却虎狼环伺,何柱国的第6骑兵师与马鸿宾的第35骑兵师近万人正在红军背后不远处追击。

而此刻中央红军包括伤病员在内仅仅剩下了6000余人,如果被敌人追上,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要摆开架势正面作战,面对敌强我弱,战斗也胜负难料。

毛主席稍作思考就决定必须打掉这股敌人,否则红军将有覆巢之危,可该派谁去迎敌呢?毛主席遍观诸将,最终还是指定了彭德怀。

彭德怀早年领导了平江起义,井冈山时期,他指挥的部队还是唯一一支攻克过敌人省城的部队,之后的长征路上,彭德怀又指挥了大大小小的无数硬仗,是我军能征善战并且善于指挥的杰出军事人才。

毛主席和彭德怀革命友谊非常深厚,所以,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彭德怀二话没说就带领部队调头,在敌人的必经之地设伏,准备给其迎头痛击。

果然,在彭德怀的灵活指挥下,两股敌军被迅速切割,无法协同,加上我军占据地形优势,最终成功将敌人击溃,这次战斗,共俘敌700余人,缴获战马100多匹和部分武器装备,成功地将敌人挡在了根据地外面。

当时,毛主席十分担心彭德怀的安全,他亲自带着警卫员到了阵地,当从望远镜中看到彭老总提枪勒马、指挥部队冲杀的场面时,毛主席心情更加振奋。

于是,他随口作下了著名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回到指挥部后,他还把这首诗亲自写了下来。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来找毛主席汇报战果,可进门却发现毛主席不在屋子里,他刚想转身离去,却无意间看见了毛主席留在桌子上的这首六言诗。

见毛主席这般夸奖,彭德怀有些不好意思,他觉得此战的功劳不该归属于自己一人,应当是全体红军战士努力拼杀的结果,于是,他拿起笔,将诗的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将军”改成了“唯我英勇红军”。

不过,这次虽然改了,但彭德怀英勇作战的样子还是深深地刻在了毛主席的心里。

1947年8月,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条件下,硬是通过灵活指挥,消灭了国民党军胡宗南第36师师部及所属两个旅共6000人的部队,彻底粉碎了胡宗南在陕北进行重点进攻的意图。

战后的祝捷大会上,毛主席非常高兴,他毫不吝啬对彭老总的夸奖,在会议的间隙,毛主席再次吟诵了这首诗,而诗的最后一句,毛主席还是读的“唯我彭大将军”,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彭老总的认可。

那后来人们又为何把这两次战役的指挥者弄混呢?

真相大白,致敬革命先辈

原来,随着毛主席先后两次吟咏“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随即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军。

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也以“毛主席的诗”为主题,首次刊登了此诗,而误传的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原来,由于当时距离红军长征的结束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时间,有些档案因为没有及时查清,就出现了偏差,编辑部在印诗的时候,错误地备注为该诗出自毛泽东在腊子口战斗后发给彭德怀的一份电报。

因为这诗是对彭老总的高度赞美,又是毛主席写的,一时间没有人关注备注的问题,都觉得不会出错,时间一长很多人就错误地以为腊子口战斗是彭德怀指挥的了。

时间来到1954年建军节,一个大军区的报纸再次刊登了此诗,时任彭德怀办公室的军事参谋王亚志还是第一次看到,顿时对彭老总的英雄气概更加敬仰,出于好奇,他便亲自向彭老总询问了当时战斗的经过。

结果,彭老总明确地表示腊子口战斗是由林彪指挥的,而这首诗也不是在腊子口战斗后写的,随后,还如实地向王亚志讲述了创作背景,王亚志听后对彭老总的坦荡更加敬佩。

然而由于这次报纸的影响力并不大,彭德怀也没有在意此事,所以,报纸上关于这首诗的备注还是没有改。

三年后,《东海》文艺月刊编辑部也想刊登这首诗,便给毛主席写了信征求意见,并且就此诗是否是在腊子口战斗后写的询问了毛主席。

只是,由于时日已久,毛主席也记不大清了,他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记不起了,似乎不像。腊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挥打的,我亦在前线,不会用这种方法打电报的。那几句不宜发表。”

随后,《东海》文艺月刊将此诗刊登在了报纸上面,只是他们也并不确定这首诗具体的写作时间,就还是沿袭了之前的备注。

就这样,误传又持续了二十多年,人们始终不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过程,直到1986年,真相才终于被揭开。

原来,就在1983年的时候,《中国大百科全书》项目正在评审关于彭德怀的条目,他们发现了毛主席当年给《东海》月刊的回信,一时间对于事情的真相又不好妄下结论。

此时,彭德怀元帅早已逝世,为了弄清具体的来龙去脉,工作人员随即写信询问了当时和彭老总一起并肩战斗的杨尚昆

杨尚昆当然知道这首诗的背景,看到他们有疑惑,便立刻作了答复,他说:“这首诗是毛主席写的。有的。气魄也是毛主席的,是在入吴起镇前打马家骑兵后写的。”

有了杨尚昆的确认,彭德怀的这一事迹才被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

无独有偶,就在这之前,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工作人员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了弄清真相,他们找到了彭德怀多年的老部下王震,向他求证当年的真相。

而王震也坚定地说这首诗确实是在部队进入吴起镇前,彭老总指挥部队消灭敌人骑兵后,毛主席写的,王震还提及了毛主席在1948年的那次祝捷大会上对此诗的吟咏。

经过两位经历过长征的革命前辈的认证,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之前关于腊子口战役是彭德怀指挥的言论实为误传所致。

所以,在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正式将这首诗录入,并且按照史实修改了备注,至此,在林彪指挥腊子口战斗时隔51年以后,关于毛主席写诗赞颂彭德怀的相关误传终于真相大白。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革命年代并非个例,当时由于受到战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具体的史实难免会在传播中出现疏漏,因而对于一些党史的研究,也不得不斟酌再三。

但不管怎么说,毛主席、林总、彭老总都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在革命年代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向他们致敬!

更多文章

  • 废除汉字运动:越南用70多年的时间来彻底抹除汉字,为什么只有这几个字手下留情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字,废除汉字,越南,废除汉字运动

    这还要从春节说起:春节是我们国家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元素。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很多中国元素也成为其他国家的传统,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中国过春节,你还知道有哪些国家也过?比如一水相隔的日本就过春节,每到春节,日本的商场会准备一种特别的福袋,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盲盒,小到

  • 浙赣会战打响后,工兵营长黄士伟布下地雷阵炸死日本陆军中将酒井直次,日本投降后,竟然将此贼放进了靖国神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浙赣会战,黄士伟,酒井直次,靖国神社

    1942年5月,日本陆军中将酒井直次,骑一匹战马来到三岔口,战马闻着一泡人尿就不肯走,酒井直次愤怒的挥鞭打马,竟踩在地雷上。"轰"一声巨响,战马瞬间被炸四分五裂,酒井直次被炸身受重伤,直到失血过多而亡。酒井直次,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学院的高材生,1936年加入日本关东军服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迁都有什么意义?北京城的修建有多艰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迁都,永乐迁都

    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个皇帝,虽然他的皇位并非正统继承而来,但后代依旧承认了他的地位,因为朱棣确实是一个实干家,没有辱没他明朝第二代皇子的名号,从结果来看,朱棣确实是朱标之后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也许是心中早有了梦想,也许是为了堵住世人的嘴,朱棣在位期间几乎很少享乐,一直在忙碌,而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绩与过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混战多年,后被魏国完成了统一,可魏国的统一没过多久,司马家篡权,晋国取而代之,与此同时,中原地区常年的混乱也导致大量番邦势力进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后来的五胡乱华局面,就此中原进入了十六国时代。十六国时代最有锋芒的人必然是前秦的苻坚,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统一,但前秦并没

  • 朱棣宠妃权氏死于宫廷斗争,被妃子贾吕和太监联合毒死,皇帝大怒,下令凌迟处死对太监对食的3000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权氏,宫廷斗争,贾吕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全部活剐。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还亲自操刀,一刀刀凌迟处死宫女。一位宫女熬不住刑,破口痛骂朱棣:“你垂垂老矣,行将就木,我们宫女与宦官互相慰藉,相互取悦,何罪之有!”俗话说,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天子之怒则伏尸百万。活剐3000名宫女,如此堪

  • 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柬埔寨领导人请求中国出兵,叶剑英、粟裕反对,陈云却说了一席话,邓小平下了出兵命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柬埔寨,越南,叶剑英,粟裕,陈云,邓小平

    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柬埔寨领导人请求中国出兵,对此,叶剑英、粟裕等人持表示反对意见,而陈云的一席话,却让邓小平下了出兵决心......1978年夏,越南占领了老挝后,又打算进攻柬埔寨。越南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就是因为背后有苏联撑腰。只要越南有开战需要,那么苏联就会为其提供经济支持和军事装备,从

  • 1949年10月1日,摄影记者陈正青拍照开国大典时,主要领导人都在,为什么就是不见朱德的身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开国大典,朱德,陈正青

    1949年10月1日,一名记者在天安门城楼上,用相机拍摄下开国大典时的领导人们,可是在这张珍贵的照片中,为何不见朱德的身影?1949年,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庄严时刻。在开国大典之前,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新闻处就部署好了典礼上的摄影工作。开国大典的场面宏大,仅摄影记

  •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不顾蜀国孱弱,坚持北伐,打到街亭后,却令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驻守,结果街亭失守,北伐再次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街亭,马谡,诸葛亮北伐,马谡失街亭

    马谡主动请樱去守街亭,副将王平反对他不听丞相吩咐在山上扎营,马谡却嘲讽道:“你懂兵法还是我懂?丞相他没有实际来过这里,只能依常理推断,让我们扎营水边,现在我勘察过现场了,扎营山上更有利!我这招是大将军韩信的置死地而后生,你懂什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上打魏国,一切都准备好,派赵云

  • 齐白石年轻时落魄,年过四十才功成名就,终成一代国画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齐白石,国画大师,功成名就

    1949年,毛主席主动邀请齐白石吃饭,酒过三巡后,主席正要感谢齐白石的赠画,谁知齐白石竟要把画抢回来。主席:这画上可有我的名字!这让齐白石很诧异,连忙问主席名字在哪里,主席先笑了一会,指着画说:“这画上的李子树茂盛吗?”“茂盛呀”齐白石说道。&ldqu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什么放弃抵抗?历史事实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东北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就用了仅仅600人的一个守卫队就成功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为什么会如此轻松如意呢?并不是因为日本方的设备精良,而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区区600人进入我中国东北领土就像入无人之地一样。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空城计,是实实在在的从我们中国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