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子朱标很是看中,而这个儿子也的确在当时大臣和皇族中威望很高,若不是天不假年,他必然是以为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由于朱标突发疾病病逝,朱元璋便将为了储君人选放在自己的长孙身上,朱允炆就成为名正言顺的第二任明朝皇帝。
根据很多史料记载,朱允炆当政期间也做了很多利于朝政的事情,当时的治安和环境都很好,百姓夜不闭户,一片祥和。
值得一提的是,建文帝在位的时候在政治上,他推行改革法治,颁布了《大诰》,这算是《大明律》的补充和修订,让法律条例更清明和严格。
另外,他极力推行中央集权,必要的手段就是执行削藩,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决策没有大问题,但是适合不适合当下实行,如何实行没有做好,以至于造成后来的结果。
在经济上,建文帝朱允炆也指定了很多新的措施,减轻赋税,减少江南过度的土地税等方面的做法,很快的起到了效果,民众生活的条件得到改善,社会稳定性增强。
在此期间,建文帝还对佛教和道教很是重视,他对佛教和道教地免除土地税务,并重视维护佛教和道教所有土地的权利,避免有权有势之人染指。
虽然以上的政策被建文帝朱允炆采纳,但是其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政策提供的人有点不切合实际。
朱允炆年龄很小,其辈分比几个封地的叔叔们差一头,其在朝中也没有相应的感召力,所以他自然很难压制住势头正盛的叔叔们和老臣。
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朱允炆重用了几位颇有才华的文人,这些人的确是明朝中难得一见的人才。比如黄子澄和齐泰,及方孝儒等文人都是朱允炆身边的红人,尤其是黄子澄,更是削藩政策的始作俑者。
当然他的出发点比较好,为的就是中央集权,只是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就是叔叔们势力过大,而中央从军事和威望上都有不足,稍有不慎都会出现问题。
另外,黄子澄和齐泰这两人不懂军事,很多决策不符合实际,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很快如此政策下,各藩王都表示不满,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都做出反应。
为了自保,朱棣起兵反抗,最终将建文帝逼下帝位,自己成为新一任的明朝皇帝。
朱棣成为皇帝后,以前表示忠于建文帝的大臣纷纷倒戈,原本朱棣对此并不在意,他也认可将这些大臣留下为己用。
且朱棣身边谋士道衍曾道:“殿下攻下应天后,如果要更好地安抚天下人,让天下人认为你是正统,一定要把方孝孺留下”。
其原因就是方孝儒不仅在朱元璋时期就很受重视,他的才华也被世人所折服。
其在文人中的地位很高,如此威望的人留下,可彰显朱棣这位皇帝的仁慈,若是让其为朱棣草拟诏书,那正可向世人表示,朱棣乃是正统皇帝,并不是篡位所得。
可惜,方孝儒一直谨记朱元璋的话,他认为朱允炆才是正统的皇帝,自己也只承认朱允炆,朱棣的所作所为让他不耻,自朱棣破城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朱棣曾派了很多大臣去劝降方孝儒,都被其拒绝。后来,朱棣更是主动的召见的方孝儒,并表达自己惜才之心,希望方孝儒能为明朝效率,辅佐自己治理天下,并要求他写草拟诏书以示世人。
谁知?方孝儒不仅不对朱棣行礼,还哭来起来,他不断追问建文帝的下落,见到燕王说:“建文帝已死”。
他又问建文帝朱允炆的弟弟在何处,句句质问,让朱棣很是恼怒,直接让方孝儒写诏书,而这个文人也有傲骨,他只写了“燕王篡位”就丢了笔,大骂朱棣!
朱棣气极,立刻命令将方孝儒杀死,还灭了其十族。之后,朱棣不仅没有再善待建文帝宠臣,反而将他们悉数杀死,即便几位已经投降的大臣也没有幸免。如此看来,真正有气节,对建文帝中心的仅有方孝儒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