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损失

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损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286 更新时间:2024/1/9 9:45:17

夷陵之战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他是一系列的连锁战役,所谓损失,也不是指吴军杀伤的人数,而是指刘备从战争开始动员的人数,以及败退到永安双方休兵,刘备方面保留了多少有生力量,俩者差值,这才是刘备方面的损失。

损失很大,几乎打光了蜀汉集团的中生代将领,像冯习、张南、傅肜这些名声不显但带兵多年的人,应该是日后北伐的中坚力量,但最后都葬送在了夷陵大火中。此外还有曲长、屯将、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大量优秀的基层军官和干部团,这是一支部队的种子,只要有他们在,不管军队遭到多大的损失都能快速恢复力量,但他们一死就全完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建制打残了”,番号都有可能取消。

而且,这些基层军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培养出来的,那时候没有军校,只能一刀一枪从基层拼杀,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另外还有大量军用物资的损失,如车辆、驮马、帐篷、旗鼓、甲仗、兵器、盔甲、粮草等等。历史上这样的战例很多,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只损失了一个第6集团军,攻势立马就不行了,然后就被苏军反推;日军在中途岛损失了几艘航母和几百架战机,太平洋局势就开始崩了。

诸葛亮能稳住阵脚,用五年时间就重整旗鼓,还具备了大规模出击的能力,这能力已经很逆天了。再说人数问题,说五万之下的人,先回忆回忆湘水对峙,当时南郡还在刘备手里,东吴夺三郡,刘备的反应是带兵五万下公安。面对侵吞了刘备荆州三郡,收揽了于禁降军,关羽败军,而且占尽了地利的孙吴,只带四万人去,你打算怎么把孙权的头给摁下来,让他割地。扬州一线孙吴比对抗曹操时期的兵力只多不少,曹丕用兵比曹操强?你想要博弈也是要有本钱的,拿这一点来论述刘备带兵五万以下的并不可信。

这一点,论证还是蛮多的,最初孙权上书,就表示,刘备支党四万多人,但这仅仅只是刘备前军,刘备在之后引诸将全面进军,带出中军,与陆逊开始全面对峙。兵力更盛,保守估计也在五万以上,这一点和陆逊应对的兵力以及各拒险地五十多营的数目相互印证。这一点我在随后战争过程也会分析。

然后就讲损失了,我们先分析战争经过。战争大概是这么个过程,吴军利用火攻以及水军分割绕后大破大江南蜀军,连破四十余营,张南冯习直接战死,前军近四万人直接群龙无守成了溃兵。溃兵是没有战斗力的,反而会扰乱自己后部的军心。刘备作为战场老油条做出了自己的决断,上山拒守,只要给他时间,他就能稳下军心,整合兵马,与吴军再战。我觉得这决断比较正确,前军已溃败,如果中军再撤,吴军就会放手追杀,要知道刘备率军深入吴境几百里,而且江北的部队被东吴水军所阻,也会断了联系,这场仗就彻底败了。

陆逊也清楚刘备意图,所以他选择四面蹙攻,利在急战。根本不给你机会喘气,刘备这一口血回过来,战机就错过了。难受的就是孙吴了,时间利刘备,不利东吴。曹丕那边知道陆逊和刘备战况胶灼,已经撤不下来了,就必然会动兵。抢攻,疾战,这就是陆逊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刘备也拼了命,中军展现了强悍的战斗力,在前部溃败,军心不稳,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战至了最后,直到再打下去皇帝都要被人活捉了,刘备才选择突围。战功赫赫精锐中军一朝全灭。

之后就是吴军尽情追杀,刘备中军打光了,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了。这时候不是撤退,而是溃逃。吴军一直追到了永安(鱼腹)才收手。

江北黄权因为被隔断了退路,只能被迫投魏。清算一下损失吧,刘备中军万人以上,黄权北军承担防备曹魏,对峙陆逊任务,起码在万人以上。前军溃败,被追杀数百里,十不存一,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汉军指挥系统已经崩溃了,要在这种情况下跋涉数百里,不叛逃,不投吴,不身死,安全到永安,几乎是个奇迹。

损失之大可以侧面例证,刘备到永安之后,赵云立马过来援救,刘备驻在永安,而不是回成都防止陆逊进一步动兵。说明东征兵力连防备东吴进犯都做不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再看诸葛亮平南蛮北伐时期所率领的部将,不是新提拔,就是镇守益州老将。刘备带出去的军中精锐一扫而空,不然一伐也不至于马谡这种跑路的玩意了,看看夷陵之战有多少将帅是战死的,断后而死,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能列传的人物。将领损失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士兵了。

南中叛乱是肘腋之患,诸葛亮整整闭国筹谋了近俩年,之后才平叛。说明蜀汉国力衰微,军力不足,夷陵败北痛病严重影响了国力军力。以至于平叛都拖后了数年。也错过了北伐最佳时机。

最后一点侧证,刘备的态度,大惭恚,随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刘备戎马一生,兵败过数次,最惨的时候老婆孩子都丢了,但都没有像这次一样惨痛。这应该是刘备眼里自己一辈子最大的黑点,也是输得最惨烈的仗了。

标签: 夷陵之战刘备

更多文章

  • 安禄山死后,安史之乱为什么持续了八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安禄山,安史之乱

    从“商鞅变法”到“陈桥兵变”,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历史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关东和关西的地域之争,或者说,是关东的核心河北,与关西的核心关中之争。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便是定都关中的秦国,和定都邯郸的赵国争夺乱世霸权,获得战争胜利的秦国,很快开始攻

  • 1976年葡萄牙要主动归还澳门,只提出一个条件,邓公得知后:休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澳门,澳门回归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经历过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而其中唐朝时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时至今日,国外还会称呼华人为唐人,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唐人街。但是到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直接导致当时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朝政

  • 1997年2月2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降下了半旗--为邓小平的逝世而致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

    1997年2月2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在最顶端迎风飘扬,而是降下了半旗为邓小平的逝世而致哀。2月20日正是元宵节前夕,祖国各地仍然春寒料峭,大街上的人们见面第一句话,都是在互相告知“小平同志去世了”的消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邓小平将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他

  • 壬寅宫变:嘉靖皇帝服下“仙药”后,找来端妃,一番云雨之后睡着了,谁知16名宫女想要将其勒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壬寅宫变,嘉靖皇帝,端妃

    1542年,嘉靖服下道士送来的“仙药”,临幸端妃,一番云雨过后,他意犹未尽地睡着了。半夜,16名宫女摸进房间,将绳索套在他脖子上使劲勒了下去。处于深宫当中的皇帝,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安全得不能再安全了,毕竟有武艺高强的御前侍卫把守,而且皇帝的行踪也是密不对外。要说这宫外的人想去谋

  • 明朝嘉靖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残害少女,导致“壬寅宫变”,受害的16名宫女企图勒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生不老,壬寅宫变

    世界上有人能长生不老吗?明朝嘉靖帝为了能够长生不老,永享富贵,不惜残害自己的子民,喝少女的经血养生,更为变态的是为了得到纯净的血液,嘉靖帝让这些少女吃桑叶饱腹,渴了也只能喝早晨的露水。明朝嘉靖帝的长生之路,究竟有多离奇,在最信任的道士死后,嘉靖帝留重用了陶仲文,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但是这陶仲文是个伪道

  • 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始末:短短的100天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卢旺达大屠杀,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

    如果说20世纪规模最大的种族杀戮是纳粹德国对近600万犹太人的清洗,那么,“效率”最高的种族清洗当属在1994年发生在非洲中部小国的卢旺达大屠杀。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卢旺达就有接近100万图西族人和少数胡图人从这个地球上蒸发,漫山遍野的尸体多到几个月后都来不及处理,任其堆放在野

  • 红军长征途中的“强渡大渡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有何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强渡大渡河,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的“强渡大渡河”是在什么样的危急情况下完成的,强渡大渡河对于那时的红军长征有着怎样的意义?1935年5月,此时正在长征的红军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敌人为了阻挡红军长征,就在大渡河对岸设立了牢固的防守,重机枪,迫击炮,国民党为了阻挡红军可谓是用尽了一切办法

  • 武则天迅速平定扬州叛乱,李敬业失意官僚不得人心的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扬州叛乱,武则天,李敬业

    唐高宗去世(683年12月27日)和唐中宗被废(684年2月26日),是武则天政治历史前后两段过渡的界碑。从此开始了她真正“圣衷独断”的武则天时代,史称“则天朝”。废唐中宗后,她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唐睿宗),但居于别殿,不许参与政事。武则天自此&ldq

  • 武则天废黜唐中宗——不肖子被把玩于股掌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唐中宗,李显

    李贤被废之翌日,武则天所生第三子英王李哲(本名显)被立为皇太子,时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三年后他继位为唐中宗,这期间唐高宗的身体越来越坏。唐高宗自太宗皇帝驾崩时便“哀毁染疾”,“帝晚益病风不支”,永隆二年闰七月,唐高宗“服饵&rdquo

  • 安史之乱是怎样发生的,为何被称为中国历史从盛到衰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中华大地遭逢巨变,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封建王朝最大的盛世结束了,社会经济从这一年开始倒退。从表面上看,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132年,但是在这2000多年中,公元755年成了一个毋庸置疑的节点,它让中国的封建王朝失去的生命活力前无古人。安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