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弑君

司马昭弑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92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2:47

司马昭弑君,亦称甘露事变或甘露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立继正始之变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皇帝曹髦和权臣司马昭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昭废黜并杀害曹髦以及保住大权而结束。

司马昭弑君的背景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父子乘皇帝曹芳与曹爽兄弟出京谒魏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兵控制了京城局势。后又将曹爽骗回京城以谋反族诛。司马氏自此掌握了曹魏大权。嘉平三年,司马懿死,司马师继其掌权。254年(正元元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在郭太后的力主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立为帝,作为其无嗣的伯父魏明帝的后嗣,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师曾问钟会曹髦的能力,钟会回答:“文同陈思,武类太祖”。后司马师死,司马昭继续掌权。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不久他写了一首《黄龙歌》,被司马昭发现,使他对小皇帝有了戒备之心。

司马昭弑君的过程

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五月初六夜里,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王经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薄弱,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这样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想叫王经与他们一起去,但王经不去。

曹髦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魏帝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曹髦死后,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陈泰之舅尚书荀顗去叫他,陈泰说:“人们议论说我陈泰可以和您相比,今天看来您不如我陈泰。”但子弟们里里外外都逼着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玄伯,您将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由于曹髦死后被褫夺皇帝之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

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等上疏称“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于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裴松之认为,下车数乘,不设旌旐这还能叫王礼下葬吗?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更加让人厌恶。

不久,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经。《魏书》的作者王沈(王昶之侄)因为告密出首立功免死,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时隔快二十余天,司马昭又因群情激愤,诛杀了成济三族,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

司马昭弑君的影响

曹髦死后,陈泰当即跑到现场,与太傅司马孚倒在地上,枕看曹髦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因过于悲恸,不久吐血而死。

晋明帝时,王导、温峤一起谒见晋明帝,晋明帝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司马昭晚年弑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晋明帝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司马昭弑君的评价

对于曹髦讨伐司马昭事败被害之事,历代人士有不同的评价。

晋朝史学家陈寿认为曹髦:“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谋诛尔朱荣时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评价说:“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

金元之际学者李冶认为曹髦事败都是王沈、王业告密所致,评价说:“当髦之图昭之际,使沈、业如经之不言,则髦必当得志,昭必先诛,魏祚必不倾,司马氏亦无自而王也。”怒斥卖主求荣的王沈、王业,同时赞扬坚守臣节、义不卖主的王经说:“成败之机,在于呼吸,而沈、业二鼠子背国佐贼,贼因得以肆其毒焉。反覆变诈若沈、业者,真二国之贼也!沈、业以泄谋为奸贼,则王经之不泄,信为有魏之忠臣矣。昭是以恨经而杀之,则是贼杀魏之忠臣也,夫忠臣之死于贼,则死于王事者也。于斯时也,魏之国如缀旒,魏之主如委裘,诚不暇于甄录已死之人也,然其秉董狐之笔者,可不特为一传,以劝后世人乎?或谓经之行迹不多见,自不足以立传,曰:‘君子之为己为人为天下,必待世闲之可称美者,载诸一身而无孑遗,然后为得哉,虽圣人亦不能尔,而谓君子者能之耶,观专车之骨,则防风氏之长为可知。魏史不为经传,过矣!虽然魏史不传王经,晋史为传沈等,而千载而下,终不能废经之美,而沈等之臭恶,借东海之波,亦莫得而濯之。”

清朝学者李慈铭盛赞曹髦的英雄之行:“高贵乡公经术文章,咸有师法,留心政事,常以夏少康为念,真三代后不多见之令主。其决计讨司马昭,亦不失为英雄。后人见其败死,谓之寡谋轻举,为鲁昭公之续。不知楚庄王之讨斗椒,叔孙昭子之讨竖牛,卫献公之讨宁喜,汉桓帝之讨梁冀;即同时若吴景帝之讨孙琳,后世若宋文帝之讨徐傅谢晦,周武帝之讨宇文护,皆冒险奋发,卒底于成。事机之会,间不容发,勇决速断,固除乱之首务矣。后世人君,狃于鲁昭高贵之事,因循容忍,以酿大祸者,不知凡几,可胜慨哉!高贵自言政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二语慷慨激烈,千载下读之犹有生气。”并认为曹髦“见酷逆臣”,是“古今所共痛。”

民国学者卢弼评价说:“高贵乡公博学好问,祯祥自叙,文采斐然,才同陈思,当时已有定评,设得贤宰辅,诚有为之君。乃受制权奸,深忌其才,英年惨死,可为浩叹。

更多文章

  • 褚裒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褚裒北伐,褚裒

    公元349年,朝廷授予褚裒征讨大都督,监督徐、兖、青、扬、豫五州的各种军务。褚裒率领三万军队,直接开赴彭城,北方投降归附的士人百姓日以千计。鲁郡的五百多家百姓相聚起兵,归附东晋,他们向褚裒求援,褚裒派部将王龛、李迈率领精锐军队三千人去迎接他们。后赵南讨大都督李农率领二万骑兵和王龛等在代陂交战,王龛等

  • 张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祚,张祚称王,前凉,南北朝

    张祚博学威武,有治理政事之才,初封长宁侯。建兴四十一年(353年),张祚的弟弟前凉桓王张重华去世,张重华年仅十岁的儿子张耀灵继位。张祚为人狡诈,善于内外奉承,当初与张重华的宠臣赵长、尉缉等结为异姓兄弟。赵长等假称张重华的遗命,任张祚为持节、督中外诸军、抚军将军,辅佐国政。赵长等议论因张耀灵年幼,当时

  • 孟知祥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孟知祥,五代十国历史,孟知祥称帝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婿,在后唐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后出任西川节度使。后唐明宗年间,孟知祥逐渐产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反叛。他于长兴四年(933年)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被拜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两川节度使,封蜀王。应

  • 前秦灭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前秦灭代,南北朝历史,前秦,代国

    前秦健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出兵攻克云中,灭亡代国的作战。前秦灭前凉后,即出兵伐代。是年十月,依附于前秦的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拓跋鲜卑的代国岁逼,向秦求援。前秦王苻坚共领10万攻拓跋鲜卑,并领步骑20万人东出和龙,西出上郡。两个方向与河洛回合,以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向导。十一月,代王什翼健先派白部

  • 李重进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重进,李重进之乱,宋朝历史

    李重进之乱的原因李重进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李重进在后周的时候,是公主的儿子,身份显赫,所以仕途也非常平顺,是禁军的统领,但是赵匡胤登基之后自然不可能让李重进继续担任禁军统领的职位,所以便找了一个人来代替李重进,将李重进调动到青州。一向位高权重的李重进自然受不了这样的调动,所以开始怂恿李筠起兵,但是这件

  • 刘太后临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太后,刘太后临朝,宋朝历史

    刘太后是宋朝历史中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也是宋真宗的妃子和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刘太后的政治才干非常高,不在任何男人之下,她的个人品德也没有太大缺失,所以刘太后临朝政绩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刘太后临朝背景后世历史学家在整理刘太后临朝背景这个问题时公认的一点是,当时宋真宗突然病逝给朝廷带来了

  • 唯一受周总理亲自提拔并官至副总理的开国中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总理,开国中将,余秋里

    或许正是因为余秋里在石油行业的杰出表现,让周恩来发现了他的才能,于1975年任命他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唯一一位担任副总理的开国中将。因周恩来的巨大影响力,“总理”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副总理”,也同样有着非常神圣的意义。很多开国将帅都曾

  • 张良的鱼龙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良,鱼龙之变,汉朝人物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以自己出众的智谋辅佐刘邦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了解张良的人都知道,最初的张良可不是一个有如此广博政治观的人。由于张良身份特殊,其祖辈都在韩国为相,当日渐衰落的韩国被秦始皇灭亡之后,他一心

  • 中国欠苏联的86亿债务,是如何还清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联,债务,新中国

    建国初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为巩固军事方面的安全,中国对苏联欠下了高达86亿的债务,那时候我国和苏联仍然处于友好结盟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两国关系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而改变。1960年,为保护我国主权及独立自主的地位,中苏两国关系破裂。两国关系破裂,自然会引起财务纠纷,那建国初期的这些

  • 1963年,伐木工在山中捡到一枚印章,公安调查后调3车兵力搜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共产党,围剿,苏维埃,国民党,湘赣鄂

    1963年,江西万载县的林场里,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在伐木。其中,一名叫郭兴仁的工人在旁边的树林里捡到一个已经腐烂的黑色皮箱,里面除了一些碎纸屑,就剩下了一枚印章看起来还不错。只不过,他也没看出这枚印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等回去之后,他便将印章交给了伐木队长,同时也是他哥哥的郭桃仁。没想到的是,郭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