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的主食都吃什么 每个时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古人的主食都吃什么 每个时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21 更新时间:2023/12/13 19:30:48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什么,一日三餐吃什么越来越讲究了,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主食。

先秦以前每天就吃两顿早上九点的朝食和下午四点的补食,那时食物虽然天然但提取工艺粗糙。主粮有稻、黍(shǔ,黄米)、稷(ji,小米)、麦、菽(shū,豆类),俗称五谷。

稷是中国人第一种驯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种即为中国地区广泛分布的狗尾草。后来中国人造了一个词——国家社稷,社是指土地之母,稷就是指谷物之神。土地和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含意。有些史书里认为粟和黍是同一种。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粟的种子带有一层硬壳,脱壳之后称作小米,而黍的种子煮熟后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称为黄米。

菽,也就是豆子,古代重要粮食的作物之一。战国时代,大豆开始取代黍,成为粮食的代名词之一。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直到明清时期大量外域作物的引进,豆类不在作为主食而成为佳肴。

在小麦刚出现的时候,由于加工手段的限制,人们吃不上馒头、面条。我国面条起源于汉代,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饼」,因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汤饼呈片状,后来逐渐演变成条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基本形成如今的样子。相传馒头是蜀相诸葛亮平定南蛮时,过江受冤魂之阻,遂向河神祭祀保佑,不忍用人头而发明了蛮头替代。

随着汉代以后石磨的推广,小麦的种植面积日渐扩大,进而推广到南方地区。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其标志为,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小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主粮仍为粟、麦、稻, 但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

我国是稻子的原产国,万年前先民由狩猎发展为刀耕火种,现在的大部分稻子都是有野山稻子培育而来的。唐代以前北方一直是经济政治中心,黄河流域也是当时最富裕的,北方人口占据了十之七八,直到唐中后期战乱致使人口大量南迁,人口膨胀战乱军需,南方大规模种植水稻应运而生。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更多是基于经济和政治因数考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官方漕运粮食每年约600万石。小米虽然好吃、耐旱,但产量较低,亩产不过百十来斤。水稻亩产则高得多(三四百斤),加之南方气候水土可多熟种植,可以供养的人口就多得多。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作物中除瓜果、蔬菜外还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重要粮食作物。由于它们高产、耐瘠、耐寒,一些边远苦寒山区和边际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扩展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配置, 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17世纪初,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徐光从福建引番薯在上海、江苏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救荒作用。 准确的说番薯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的。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

古代主食的变化告诉我们,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天、地、人缺一不可。 正如中国古代农圣贾思勰所言:“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成功多。 任情反道, 则劳而无获。”

标签: 古代主食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时候西京指的是这么地方 为什么最后改名最终作罢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国都,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西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京”,在甲骨文里最初的意思是指高高的人工建筑有瞭望塔的意思,后来指高高的人工建筑群。通常一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高建筑群就是王宫/皇宫,因此,“京”就有了国都的意思。西周之后,“京”成了国都的专用名词。

  • 唐朝6000士兵对战13万叛军,36位将领热血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点,由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造反,历经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减,人口数量锐减,更可怕的是,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当朝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对整个中华文明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在这之前唐朝是开放的,而此后的中原王朝是保守的。到了内战的中期,叛军势

  • 历史上最强悍的三大重装步兵是什么?魏武卒称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重装步兵,世界,历史解密

    在任何朝代,重装步兵都是一个稀缺的兵种,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因为要求装备精良,护具铠甲兵器等都需要特别制作,耗资巨大,要养一支精锐的重装步兵需要的物资和财力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不是一般的诸侯能承担得起;第二,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一有损耗补充起来也非易事;第三,对练兵和统兵之人要求更高,不是说

  • 关羽一直戴一顶绿色的帽子,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三国,历史解密

    提及关羽,相信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关羽的忠义!随后,脑海中便会浮现这样一张画面,一缕标志性的五柳长须,一张大红脸,一顶绿帽子。可是,一个忠义之士为何要一直戴一顶绿帽子呢?可能大部分人都一直对这顶绿帽子的含义有所误解。实际上,这顶绿帽子在当时的含义和我们现代的绿帽子含义可没有半毛钱关系。现代人提及绿帽子

  • 纪晓岚与和珅真的是死对头吗?纪晓岚与和珅的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和珅,纪晓岚,乾隆,历史解密

    纪晓岚与和珅是清朝历史剧的名拍档,而且纪晓岚总是时时不忘捉弄一下和珅,让他在皇帝面前出尽洋相,又每每都能化险为夷的避开和珅报复,给观众留下纪晓岚正直、英俊、机智、幽默的形象。可是,历史上的纪晓岚真的处处与和珅作对?英俊潇洒、机智幽默吗?从权势上看,纪晓岚七十多岁才做到兵部尚书、左督御史,之后转

  • 董鄂妃去世,顺治帝要大臣抬棺,大臣为什么不愿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从秦始皇开始,华夏就进入到了封建王朝,封建王朝在古代史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直到清朝的灭亡,封建王朝才彻底的消失。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对历史的贡献几乎是没有的,甚至是耽误了近代史的发展。早在康熙帝时期,天下就已经是走向了下坡路。这时候的康熙帝闭关锁国,不仅如此还实施了禁海的策略。不过在清朝的前期,

  • 雍正的后宫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何她们的关系都很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雍正,历史解密

    清朝雍正的妃子的数量是所有皇帝中最少的,但是随着雍正皇帝的流传千古,不少文人雅士以清朝雍正的妃子为人物叙写各种故事,故事情节也是百转千折。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雍正的妃子。孝敬宪皇后,于1691年嫁给胤禛,并在婚后第七年生下第一个儿子弘晖。可是遗憾的是长子早殇,弘晖死时才8岁。雍正登基后册封她为皇后,

  • 史书,中为何只有司马迁的《史记》里记录了烽火戏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周朝,史记,历史解密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本名:褒姒[bāo sì]生卒:不详出生地: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职业:妃子→王后大事:烽火戏诸侯(仿佛专门为烽火戏诸侯而生)结局:被犬戎所掳,下落不明关于褒姒,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夏朝末年,一天夜里,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面前,说道,我

  • 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他一生都是大魏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孚,三国,历史解密

    提到司马氏,我们虽然不反对司马三父子的才干,但评价里总少不了“心机”“阴沉”甚至“谋逆”这样的字眼。魏晋同样是短命王朝,一度统一中国的晋朝却遭受了更多骂名。曹操虽然也是架空皇帝的大权臣,但他却是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工业的烈烈枭雄,和司马懿这样夺取别人成果的不可同日而语。司马家是一个悠久的名门,最早甚至

  • 大唐帝国的西方前线:揭秘安西四镇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西四镇,唐朝,历史解密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外就没有朋友了,更何况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然而,大唐缘何一再为之投入重兵?唐朝首都长安是座很大的城,外城四面各开三座城门,通达各方。面向西北的城门叫开远门,去往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商旅、官军、游人、学士,都要由此踏上旅程。据说,开远门旁曾竖有一块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