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辽国如果亡了,北宋也会保不住?

为什么说辽国如果亡了,北宋也会保不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04 更新时间:2023/12/19 3:06:01

唐朝的繁荣盛世,随着唐朝的灭亡,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

后来,赵匡胤建立了北宋,而北宋也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北面有强大的辽国,他们占据了幽云十六州这些广阔的平原地带。有了这个地带,辽国可以随时进攻北宋,而北宋却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靠,只能依靠平原上的人工建筑作为点状据点,以此,来抵挡契丹人的铁骑。

更有甚者,北宋的步兵都是靠着血肉之躯,抵挡契丹骑兵的进攻,就算赢了,也是惨胜。

在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就对国家进行了一番休养生息,国家力量也渐渐恢复。后来,宋太祖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接替了皇帝的位置,也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和哥哥赵匡胤的关系很好,但是,自古以来,汉人皇位的继承方式都是父死子继,也就是说:宋太祖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来接替皇位。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的弟弟会继承皇位呢?

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有着疑问的,据说,在宋太祖死的当天晚上,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在一起,还有人听到了二人房间里有动静。后来的事情就更加奇怪了,得知宋太祖死后,宋太祖的皇后非常震惊,用乞求的口吻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你了。”

很显然,宋太祖的皇后已经觉察到了政变的味道,她自知自己的儿子肯定是新皇帝的最大威胁,这才有了那种惶恐的表现。

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之后,有些人对这个新皇帝不服,所以,他急于表现自己。

毕竟自己也曾跟着哥哥打过天下,并不是一个草包的他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他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把年号改成了太平兴国。宋朝的年号比较有意思,和其他朝代不同,他们的年号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个年号的意思就是:要让天下兴盛,但是,事实上却没有做到太平。

急于求成的宋太宗,刚当上皇帝就展示了很大的雄心,他也是希望自己能像秦汉隋唐的这些大一统的帝王一样,他要再次统一全国,做一个名垂青史的皇帝。有了雄心之后,就是确立目标了,宋太宗的首要目标就是北汉,然后,再击败辽国,夺取幽云十六州。

契丹人建立了辽国,而辽国的前身就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族,他曾接受过唐朝的册封,算是唐朝的属国,地位比唐朝内部的郡县稍低,但是,它仍是唐朝的一部分,可以说,辽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个正统的王朝。

而北宋是赵匡胤篡位得来的,是他们夺了后周的天下,后周又没有了唐朝的法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曾经作为唐朝属国的契丹,在正统性上是要强于北宋的。之所以要说正统,是因为在古代,一个国家的正统性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统性就不配得到天下。

宋太宗赵光义想要对付辽国,不仅要在正统性上强于辽国,更要在实力上强于辽国。

当时,辽国的掌权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她的小名叫萧燕燕,听着挺温柔,实际上,萧燕燕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魅力的美女政治家。萧太后的家族非常显赫,在整个辽国,出现过五位皇后,十几名北府宰相,是货真价值的政治家族。

萧燕燕的父亲名字叫做萧思温,娶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也就是萧燕燕的亲生母亲。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辽穆宗之弟太平王;次女嫁给辽景宗之弟赵王。生长在这样背景深厚的家庭里,对子女的教育肯定都是上等的,萧燕燕本人就深受教育,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很强的能力。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本人其实是,并没有多大的能力,但他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是有的。

有一次,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大臣出去游玩,这个冷酷的皇帝,因为得罪了一些害怕被他杀掉的人,就被人突然刺杀了。这个消息非常重要,萧思温就展现出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他连忙封锁消息,并及时通知了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辽世宗次子耶律贤

这个决断非常重要,因为,萧思温的这个举动,就明摆着是让耶律贤来继承皇位,因为,他只通知了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而没有通知其他耶律家有继承权的皇子。如果说,这是选举领导人的话,就是等额选举,在竞争性上就是零。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耶律贤就赶紧带领自己的亲兵赶赴辽穆宗的死亡地点。当然,耶律贤在萧思温的帮助下,顺利的继承了辽国的皇位,也就是历史上的辽景宗。他非常感激萧思温的帮助,对他非常信任,一回到首都,辽景宗就对萧思温加封高官,赐予厚禄。

之后,辽景宗还让萧思温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并加封他为魏王。所谓北院、北府等都是辽国的地盘,“一国两制”最早的发端就在辽国。

辽国为了更好的统治汉地和原来契丹族的游牧地区,就创立了“南、北面官”制度,也算是“一国两制”的雏形。

南面官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区,在那里用传统汉人的管理制度,设置郡县等,主要管理汉人。北面官主要是契丹贵族们担任,主要管理契丹族等,地位要比南面官高。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创举,对于辽国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为,父亲萧思温的原因,萧燕燕就嫁给了辽国皇帝耶律贤。而耶律贤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辽景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耶律贤因为先天原因,身体状况十分糟糕,治理国家也是有心无力。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辽景宗在虚弱的时候,连马都无法驾驭。这对于天资聪慧的萧燕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与丈夫辽景宗的接触中,她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很有悟性,深得辽景宗的欣赏与信任。

在辽景宗身体不支,不能上朝处理政务的时候,萧燕燕就被辽景宗委以重任,代替辽景宗处理国事。

最初的时候,萧燕燕还需要父亲的调教和指导。后来,萧燕燕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女政治家。辽景宗对萧燕燕也更加放心了,将朝政基本都交给了自己的爱妻萧燕燕来打理,因为,这个女人是他最信任的人。

可是,另一个打击很快就来了,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被政敌刺杀,这时的萧燕燕才17岁。

失去父亲的萧燕燕变得更加的成熟,在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全力辅佐丈夫推行全面改革,大大增强了辽国的实力。而好运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来,不久之后,萧燕燕就为辽景宗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更加深了辽景宗对她的宠爱。

随着国力越来越强,萧燕燕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甚至,她的话就是于皇帝的话,当然,这也是皇帝特地叮嘱的。从此之后,萧燕燕和皇帝就有了同等的地位,辽国的大权也彻底交到了萧燕燕的手里。而此时,磨刀霍霍的北宋皇帝赵光义刚统一了南方,可谓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赵光义不顾辽国的警告,继续向西北进攻,把北汉也给灭掉了。在辽国看来,北汉完全可以作为宋、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

然而,萧燕燕想得太过简单,宋朝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全中国,消灭辽国才是它的最终目标。

当然,北汉在宋太宗赵光义的强大攻势下灭亡了。按说这个胜利,是近百年来没有的,这时候除了辽国之外,南方已经统一了。应该在此时好好犒赏一下士兵,让大家休整一下。但是,赵光义此时已经是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战神,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了。

赵光义在灭掉北汉之后,让自己的部队徒步六七百里进攻辽国,这种长途奔袭,已经透支了宋军的意志力和体力,在面对强大辽国的时候,无异于待宰的羔羊。萧燕燕为了能够诱敌深入,把麻袋阵扎好,想一举把宋军全部吃掉。

在宋军刚开始接触的契丹军队的时候,契丹军队就“一触即溃”。这是个大胆的想法,很符合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果然,赵光义的部队上当了,连续攻克了幽云十六州里的很多军事要地,宋军从上到下,都产生了骄傲的情绪,好像这不是打仗而是郊游。

在高粱河,辽国开始展示出了自己真正的实力,宋军多面受敌,在契丹骑兵的冲击下全线瓦解,死者无数。就连宋太宗赵光义都差点死在那里,他的腿部遭到了重创,被利箭射伤,甚至,为了活命,他不惜骑着一匹驴逃跑了。

此战,宋军的大量装备和粮草都被辽国缴获,辽军大获全胜。

甚至,为了真正打疼北宋皇帝赵光义,次年,萧燕燕领导的契丹军队又再次南下,把宋军打的是落花流水,还俘虏了北宋的几员大将。此时的赵光义,再也不敢进攻辽国了,毕竟,御驾亲征这种事,不是谁都能干的,去年要不是自己跑得快,估计已经成为俘虏了。

然而,宋太宗赵光义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心,一直没死。对于宋朝来说,幽云十六州是自己的命门,契丹人控制了幽云十六州就等于卡住了北宋的脖子,北宋最大的软肋就在这里,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最担心的事情,后来北宋消灭女真族的金国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宋太宗是铁了心要收复这个地方。

不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辽国发生了变故,辽景宗去世了,萧燕燕12岁的儿子登基,国内形势很不稳定,所谓“主少国疑”。宋太宗一看机会来了,就再次收拢军队,将部队一分为三,在三个方向上全面进攻辽国,这一年是雍熙年,此次战役也被称为:雍熙之役。

萧燕燕再次发挥了她政治军事的才能,仍用老办法诱敌深入。北宋东、中部的两路大军被契丹人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北宋的西路军却是先胜后败。这次,宋太宗赵光义可谓是被萧燕燕用相同战术再次打败,用同一只手打了两次脸。从此,赵光义再也不谈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事了。

其实,辽国和北宋在文化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毕竟,契丹人已经被汉化了很长时间。当然,契丹人兼具草原帝国和中原王朝的特点,导致其王朝空前的强大,统治艺术也非常高超。在蒙古草原上的军事贵族,之所以不敢反抗辽国,就是因为辽国支付给了他们俸禄,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在草原上守卫。

除此之外,草原上的军事贵族,也可以用自己的武力,来消除来自其它方向势力的威胁,以此来保障,包括辽国在内的中原腹地的安全,这对于身处内陆的北宋王朝也是一件好事。作为已经汉化的辽国上层贵族,他们本身的侵略性已经大大下降,也愿意与北宋和平共处。

因此,北宋也有了一个稳定而没有野心的“好邻居”。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北面这个“好领居”,北宋哪有日后的百年安定,北面很可能会经常遭到草原游牧民族的冲击,北宋也可能早就亡国了。后来,作为军事部落联盟性质的金国灭掉了辽国,北宋也随之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相信,北宋皇帝是不会资助女真族去消灭辽国的,不会让北宋失去一个最好的屏障,从而,导致北宋深以为耻的巨大灾难:靖康之耻。

可是,历史不能重来,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标签: 北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朝百万大军,百万秦军为何在三年内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历史解密

    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法家思想以赏罚为二柄,彻底的动员了倾国之力,投入到战国时代规模宏大而惨烈的兼并战争中。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150余年的

  • 为什么说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伯温,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刘伯温的死因,已经成为了历史谜案。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害的。为什么说他是朱元璋杀害的呢?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御医去看他。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刘伯温吃了这副药以后,感觉就像一块石头塞进了肚子里,很不舒服,又疼痛无比。于是刘伯温就把这件事说给了朱元璋听。当然了,他也不能明说

  • 汉园三诗人有什么代表作?创作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园三诗人,民国,历史解密

    汉园三诗人是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主要代表作品为《汉园集》。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

  • 高丽王朝为什么要满足元明两代皇帝的特殊癖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丽王朝,朝鲜,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邻国朝鲜和韩国在以前都一个国家,统称朝鲜。在历史上这个国家原本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藩属国,他们国家历史上的创史人就是在我们国家商朝时期纣王的叔父箕子,他为了逃难跑到了朝鲜半岛。在那里建立了“箕子朝鲜”,但是到了西汉时期有被我们国家灭了,之后有经历过了新罗、高丽、朝鲜等三个时代,最后就

  • 吴起让楚国迅速崛起却为何惨死?一代名将注定保护不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吴起是战国前期一个很著名的军事家,他帮助魏国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镇守此地,创造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皆平的出色战绩,还曾经一度以五万兵力击败十倍于己的军队,吴起在军事上的造诣可谓出神入化,在历史上他所著的《吴子》与《孙子兵法》并列,世称《孙吴兵法》。吴起不仅能征战沙场,他还能出将入相

  • 古代太监不能生育孩子 为什么还要找人组建家庭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太监,宫女,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除了在磁场当中有所体现之外,在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当贴切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其实除了男人和女人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可能是人妖,也可能是我们古代的太监,因为身体有所残缺的原因,所以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男人,同样也不属于女人的群体!那太监会不会喜欢女

  • 胡则为官40年历经三朝皇帝,死后被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则,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现如今的中国发展依靠农业,而对于古时的中国而言,农业则是社会之基,农业活动可以说是国家最为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活动。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时的农民地位是远远高于工人和商人的,而哪怕是皇帝也要在每年的特定时候有农业活动,哪怕是象征性的,也足以说明问题。中国是由农业供养的。正因农业

  • 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征高句丽,隋,历史解密

    科举起源于隋朝,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就是:科举为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那么,科举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单纯为选拔人才?“三征高句丽”贯穿了隋唐两朝,是什么原因使得两朝帝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高句丽,真的只是因为高句丽反复无常?亦或是帝王禁不住开疆拓土的诱惑?现在

  • “止嗽散”这个药方是程钟龄所创吗?背后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程钟龄,清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止嗽散”一方,为临床中医大夫所习用,只要是由感冒所引起的咳嗽都得用它。可它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程钟龄有祖坟葬于某山之上,其坟低处(亦曰坟下),有当地一土豪之祖坟,该坟墓四周栽有多棵古柏,因程钟龄之祖坟居其上,为古柏的横枝所穿进,坟内的棺椁将露,程钟龄前往该土豪家中与他相商,要求剪除其穿

  • 皇后贾南风借刀杀人,囚禁太后把持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贾南风,西晋,历史解密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的一天,日暮时分。晚春的夕阳在飞沙朦朦的深处摇摇欲坠,把最后一抹光彩撒向重重檐瓦的洛阳城。从皇城中向东北遥望,远方高处红墙青瓦的含章殿仿佛一位悄然独坐的巨人,披着满身的流光溢彩,在最后的辉煌中,无语沉思。帝国的重要官员们都在皇城中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三天前皇上因耽于声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