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曹植的“才高八斗”真的适合当帝王吗?曹丕的无所为是不是不配为帝王呢?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答案——曹丕宜做帝王。
和文学青年曹植相对比,曹丕的才华差之千里。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气共有十丰,子建独得八斗”,这句话足够说明曹植的才气之大。在当时,曹操在众多儿子中最欣赏的是七岁就称象的曹冲,可曹冲十三岁就因病去世,能够根曹丕匹敌的只有曹植。曹操对曹植也是青眼有加,可是曹植文人气息浓厚。经常放肆饮酒,而且行为放荡不羁,不拘于小节。触怒曹操的是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古代里要的军门。据《三国志魏书、深思王植传》云“植尝乘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这件事曹植本该被处死,可他毕竟是曹操旧爱所以保全了性命,但是这使他彻底失宠,曹植身上有着浓浓的魏晋风度,他文才绝佳却没有帝王之术。虽然他对太子之位也十分自信,对政治上了解的也十分通透。可他不善于自律。曹丕在这里就十分的不同,他恭顺、严谨,不像曹植一样华而不实。当年曹操领兵出征,曹植便作文期盼老父马到成功,歌功颂德。曹丕写不出来,但他听信谋士吴质之言,立马放声大哭。曹操内心倍受感动觉得他是个忠孝之人。
另一件倍受人津津乐道的事是曹植过于儿女情长。曹植对自己的兄如嫂颇有倾慕之情。在《洛神赋》中更是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坐”之句来写甄之美艳,这样一个疯狂热恋的年轻诗人怎么适合去当一位皇帝呢。曹植更适合的是寄情山水,倾情赋诗。
曹丕在争夺战中败北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智囊团不够强大。他的幕僚多是文人墨客,经常高谈阔论但是缺少真正的治国理念,比如杨修等人。杨修也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在《三国演义》里,杨修一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言论,而且还擅自作主说马上就要撤兵了,动摇了军心而且直接触痛到曹操的痛处,曹操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的头挂到营门上去。让曹植深受震动。
曹植自己也浪费了很多机会,当曹操派曹植带兵去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时,曹操要召见曹植给他授予兵权。要知道兵权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拿到的,这充分说明曹操对他的信任和想要让他成为太子的决心。可是曹植当然不能接受命令,因为他喝的酩酊大醉。曹植在这场政治角逐中彻底失去父亲的信任,占有嫡长子优势的曹丕在立储斗争于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帝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曹植这样一个人上天恐怕也不忍心他被勾心斗角所玷污吧。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