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即1392年5月17日,大明京师南京城内人心惶惶。一个震惊全国的消息随即传播开来,太子朱标病死了,时年39岁。朱元璋悲痛欲绝,这年他65岁,真正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站在朱标的遗体前,朱元璋忘记了自己是帝王,此时他的身份是一位父亲,眼前的遗体是他寄予厚望的儿子,一切都完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将他葬在明孝陵的东边,赐予谥号“懿文”。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南京),这年朱元璋27岁。在古代,这样的岁数早已儿女成双,要知道皇帝15岁就大婚亲政了。朱标的出生,给朱元璋带去了无尽的安慰,他跑到军营附近的山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从出生那一刻起,朱元璋就将朱标作为继承人来培养。朱元璋称吴王时,朱标被立为世子,安排宋濂来教育他。洪武元年,朱标被立为太子。如果你穿越回到明初,走在大明国度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问朱元璋驾崩谁来继位。
人们只会告诉你只能是朱标,而且是人心所望,大明庙堂文武大臣们也是这样认为。然而,随着朱标的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大明开国功臣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看着宅心仁厚的朱允炆,朱元璋越发担忧起来,一个问题在他脑海中始终绕开不去,“朱允炆能镇得住那些居功自傲的开国功臣们吗?”
怎么办?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朱元璋最终下定了决心,将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诛杀殆尽。洪武二十六年春,朱元璋以蓝玉“谋反”为由,将蓝玉一党屠戮殆尽。在蓝玉的“供词”中,有这样的记载,“蓝玉与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密谋为逆,将伺帝外出耕田举事。”
上面的“供词”,很可能是屈打成招。蓝玉一案,朱元璋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南京城内血流成河。朱标病死,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
朱允炆年少,加上没有政治经验,原本给朱标安排的势力立即成为了皇位的最大威胁。因此,出于巩固朱允炆的皇位考虑,朱元璋只好一并清洗。不过,朱元璋千算万算,开国功臣们确实没有威胁到皇位,结果被儿子朱棣成功摘了果实。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