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一个错误的决定,害得亲儿子亲孙子惨死,国家差点没了

朱元璋一个错误的决定,害得亲儿子亲孙子惨死,国家差点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473 更新时间:2024/2/26 18:13:57

从小自己的父亲母亲就去世了,跟着自己的哥哥相依为命。朱元璋又没有什么才能,只能给地主家放牛。小的时候就在地主家里干活,日子非常的清贫,后来他又去了寺庙里当和尚,想着可以化缘,得到一些粮食。可他没有想到明末的时候,粮食依旧非常的拮据,并且闹饥荒,社会矛盾非常的尖锐,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朱元璋无可奈何,只好加入抗元起义军,并且很快能独当一面。

朱元璋参军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当兵的材料,这个职业最适合他。他有胆略,有谋略,又颇得人心,很快得到了一些忠实粉丝。

一三六七年,朱元璋让大将徐达常遇春打前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因为在朱元璋一无所有的时候,马皇后对他帮助很大,给了他鼓励支持和温暖,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不忘马皇后的恩情。他对马皇后说:“我要立我们共同的儿子为太子,感念你对我的帮助。”马皇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其实朱标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他能登基,对大明未尝不是一种福气。

但他身体虚弱,没熬到当上皇帝的一天。在朱标生命垂危的时候,是朱允炆照顾他生活。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并没考虑让朱允炆当皇帝,不过朱元璋目睹了朱允炆的仁孝,并且看到了他对弟弟们的照顾,认为他适合做一个“大家长”,所以将他列入目标范围内。

即使是这样,朱元璋仍然怀疑朱允炆是否能够胜任太子的位置。朱允炆性格非常的阴柔善良,很仁慈,对百姓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但是面对奸臣他可能不会这么狠心,所以朱元璋一度怀疑他是否能够担当重任,承担起自己该负的责任了。但在其他儿子面前朱允炆就像是一个小兔子一样,随时都可能任人宰割。

这一点也让朱元璋非常的担心。他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孙子。如果让他当上皇帝之后是否能够守护好朱元璋留给他的江山,所以朱元璋在立太子的时候还特地问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发现文武百官都非常推崇朱允炆。

朱元璋残暴,而朱允炆非常地抵制暴力治国,臣子和百姓们都认为,明朝刚建立了需要一位仁慈的帝王。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不受宠的孩子,因为并非马皇后所出,不过论皇帝的位置,燕王朱棣显然更合适,尽管朱元璋内心也器重他,因为他在打江山的时候出了很大的力,而且非常有能力。

不过朱元璋忌讳他的性格,认为他太心狠手辣,但他统军能力比朱允炆好得多。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为了安抚朱棣,给了他封地,封地的位置很重要,其实也有让他守住大明疆域的意思。

朱棣的封地在北平,他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他拥有很多的兵马,能够指挥30万大军。可朱棣虽然非常的英勇善战,可以当一国之君,可朱元璋还是选择了朱允炆。因为朱元璋更爱马皇后,他认为只有自己与马皇后生下的孩子才是最纯正的血统,才有资格当皇帝。而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

其实朱棣也懂这个道理,他也想让自己的身份变得尊贵,但无可奈何生下来就没有朱标好。虽然朱棣心里非常的不服气,但是朱元璋最后还是让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朱允炆成为皇帝之后,非常的软弱,没有办法制服朝廷中的文武百官。

于是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有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想法,他决定扫除所有阻碍朱允文登上皇位的障碍。既然狠心的伤害那些当年跟他一起驰骋在战场上的老英雄,所以很多功臣都没有一个好下场,大多数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在晚年的时候朝廷中的功臣都被杀尽了,很多人都不服气。秦王晋王相继死后,朱棣与其他诸王,拥兵自重准备起义。他们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起义的话,性命必定危在旦夕。

朱棣没有办法,决定造反,就在这场战乱中,朱允炆也消失了。有的人说在后宫中放火自杀了,也有人说他隐居山林,成了一个和尚。

后来有人认为朱元璋不应该因为感情方面的事情就选择朱允炆。这样并没有达到他所设想的结果,反而让整个明朝非常的战乱。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为了让天下的人心服口服,所以拼命的撒谎,骗大家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也是历史上的悲剧。

更多文章

  • 一女子偶得一奇书,之后搅得大明朝天翻地覆,但却害苦了天下尼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尼姑事件,明朝的奇书故事,明朝对尼姑的评价

    所以,即便是官府,也是乐于看到僧尼道士能够发挥维护社会稳定、引导百姓向善的作用的。以至于,官府很少利用手里的权力对僧尼道士这类人进行打压,基本上就是不干涉、不过问,任其发展。但是,反常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明朝时就发生了一件怪事。明成祖朱棣下令要将全国的尼姑和女道士全部转起来一一送到京城去审问,以确定她

  • 宋朝真的那么“孱弱”吗?其实战斗力不输汉唐,胜率为七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的真实战斗力,宋朝那么弱为何还能撑300多年,宋朝部队战斗力如何

    唐朝自然是让中国人非常自豪的一个朝代,富丽堂皇,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国家。而历史上,也有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那就是北宋。宋朝在我们的印象中算不上非常的昌盛,但也不是一个贫困潦倒的朝代。娱乐设施非常的发达,当地的老百姓也很喜欢吟诗作画,诗词歌赋也成了他们文化交流的方式。其实我们都不

  • 朱元璋共有多少位亲生子?他们都取得过哪些成就?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亲生儿子都有谁,朱元璋亲生儿子简介,朱元璋的马皇后有亲生儿女吗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子女众多,其所生亲子,见诸于史端者有二十六位。那么这些人都是谁?都取得过哪些成就?最终的结局如何?长子朱标,生母为马皇后,1364年被立为吴世子,136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朱标天性仁慈,对兄弟十分友爱,诸王凡有过错者,必为之调护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故在诸王中威信极高。朱标薨逝于13

  • 忽必烈能当上大汗,这还得感谢一个亲兄弟,若不是他汗位悬念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忽必烈是怎么继承汗位的,忽必烈在哪年继承了汗位,忽必烈怎样登上汗位

    虽然,蒙古帝国对于汗位的继承有三种说法:战功至上、幼子守灶、大汗遗嘱,但是,在实际执行起来,当中就只有一个“战功至上”最为主要。幼子守灶在蒙古帝国的继承当中从来就没有执行过,而且,这种说法也都是后人从各类典籍中总结出来的。“大汗遗嘱”也就只有在窝阔台继位的时候执行过一次,其他的时候,都是子虚乌有的摆

  • 看戏,慈禧坐着光绪站着,这个演员灵机一动,为光绪解了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光绪与慈禧,光绪和慈禧太后是什么关系,慈禧和光绪是同一天死的吗

    历史上,刘赶三既不是朝廷重臣,也不是封疆大吏,更谈不上慈禧的心腹,可是他却有一个看家绝活儿,深受慈禧喜欢。什么呢?那就是唱戏。 在传统戏曲中,有几个行当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即生、旦、净、丑。其中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几大类。旦行是各种女性角色,多数是端庄的青衣、性

  • 看到李鸿章吸烟场面,就连见多识广的俄国财政大臣都震惊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鸿章去俄国吸烟视频,李鸿章个人资料,李鸿章日本谈判完整版

    此前,就在清帝国与日本激战方酣之际,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病逝,其子尼古拉二世继位。清政府派遣了湖北布政使王之春为特使出使沙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于1896年5月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准备仍命王之春出使观礼,但是这一次俄国驻华公使认为王之春品级太低,希望改派位尊权重的大臣前往。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思来想

  • 看到年羹尧这些令人惊掉下巴的残暴、嚣张行为,他死的不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年羹尧到底多牛,年羹尧真的很厉害么,年羹尧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

    有清一代,各朝惩处的重臣,唯有雍正王朝的年羹尧被冠以的罪名最多,达到92条。这些大罪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残忍罪4条,忌刻罪4条。 “残忍罪”是年羹尧较其他其他获罪重臣一项较为特殊的罪名。 《清人名人轶事》中有一则这样的

  • 看了曾国藩左宗棠两人,对英法火烧圆明园的反应,谁爱国不言而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左宗棠与火烧圆明园,曾国藩在圆明园的地位,火烧圆明园英法承认吗

    咸丰十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在伊格纳提耶夫的帮助下拿到一张北京城的地图,并得知超万人清军已经从圆明园撤离,园内只剩下金银珠宝和少量军队及向北撤离的咸丰帝等。英法联军于是对清军进行了尾随攻击,清军退至圆明园,导致圆明园亦被破坏,因此英法联军第一次进军圆明园起因不是想要劫掠。接着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又进行了

  • 相爱相杀了一辈子,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名臣路,是时候分个高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左宗棠和曾国藩是什么关系,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真实关系,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

    一:人生难得遇知己,相爱相杀又何妨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享年六十一岁,而左宗棠生于1812年11月10日,逝于1885年9月,享年七十三岁。两人虽是一年之差又同为湖南汉族,一个是湘乡,一个是湘阴,仅有一墙之隔。 但两人的脾性、为人处事的风格却是相差万里,甚至是风马

  • 清朝为什么能打败明朝,如果没有一个人,清朝说不定要晚很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怎么打败明朝的,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全面战争明朝与清朝

    其实在历史上,各个部落与中原地区的矛盾一直存在,有的只是通过战争胜王败寇而被压制住了,而这个压制,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待其力量强大后,新一轮的反抗又会开始;有的则通过和亲等方式来换取两邦之间的和平相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帝王的更新换代,这种方式也并不能长时间的维持两邦的和平。在清王朝之前是明朝,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