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代长平之战,20万赵军被活活坑杀,白起:我也有自己苦衷

战国时代长平之战,20万赵军被活活坑杀,白起:我也有自己苦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44 更新时间:2024/2/6 12:43:27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绝人寰的战役,这场战役牵扯军队达到100多万人,而死亡的人数也达到60多万人,其中60多万人中有45万被秦军无情地坑杀或歼灭,其中降卒有20多万人左右,那么秦军坑杀20多万赵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var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平之战发生的始末: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强悍到有了一统六国的实力,六国之力都斗不过秦国;而秦国对于赵国的攻伐,使得赵国王室朝野极为动荡,不过好在当时赵国还有名将廉颇,廉颇对于敌我双方的实力极为清楚,他知道赵军是无法和秦军对抗,一旦决战那么结果只有失败。

廉颇接过这个烫手芋头,他只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赵国的有生军事力量,采取防御抵抗的措施,而秦军虽说锐不可当,但拿着矛和拿着盾的互相打,你来我往的谁也占不到便宜,秦军不想被赵国给消耗,就派人离间赵王和廉颇的关系,最终廉颇下野,赵括上帅。

[var1]

赵括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天才,不过打仗,赵括就没有纸上那么聪明,秦军灵活多变的战术让赵括眼花缭乱,而赵括却一门心思想和秦军决战,但秦军这时候的主帅白起却一直吊着赵括,越是吊着他,大鱼越容易上钩。

白起采取用小部分的士兵与赵括决战,而没打一会,秦军就佯败逃走,赵括看到秦军溃败,号令全军追击,却中了白起的计策,赵军被分割包围,秦军直接把赵军击败,甚至当,20多万赵军直接投降。

可是这20多万赵军降兵该怎么处理,白起犯难了,养着吧!每天得消耗极大的粮食,杀了吧!太可惜了,放了吧!这不得给自己找麻烦,把这些参加过战争洗礼的士兵,放回赵国,几年后又可以东山再起,对秦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大秦帝国》影视剧中,对于怎样处理赵国降卒,白起曾请示秦王,但秦王没有直接表态,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又推给了白起,白起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坑杀45万降兵,《大秦帝国》虽然是一部影视剧,但对于长平之战的描述还是符合史实的。

[var1]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坑杀就发生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没有还击之力,之后的邯郸保卫战,若不是其他诸侯国支援赵国,恐怕赵国早就直接被秦国占领,可以说长平之战直接打垮了赵国,可是问题是长平之战,为何秦军选择坑杀20万降卒呢?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杀鸡骇猴,进行战略威慑

虽然杀降卒弊大于利,不过对于秦国当时的局势还是非常的适合,秦国攻打赵国时原因是,赵国拿了本来不应该拿的土地,韩国战败,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但赵国在中间插了一脚,直接拿走了上党地区,其实这也是韩国的计谋,看秦赵相争,损耗实力,渔翁得利。

当时其他五国表明上虽然已经一致对秦,但由于赵国确实不占理,为了一己私利而跟秦国对战,其他五国都选择作壁上观,并没有出兵支援赵国;秦国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决定坑杀降卒,来个杀鸡骇猴,对山东六国进行战略威慑。

[var1]

纵观历史过程来看,秦国这一做法显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坑杀降卒后,造成根本没有回旋余地的局面,六国对此相当震惊,秦国没有和气生财,大开杀戒,直接撕破脸皮,六国更有理由抱团取暖,联合自保,从后期的邯郸之战,我们可见一斑。

据说当时秦王给白起的回信意思就是全权委托白起负责,要么杀、要么留,都在这个战神一念之间,白起最终选择了坑杀20多万降卒,也直接带给了六国极大的恐惧,甚至许多六国将领一听说白起的军队来了,都吓得胆战心惊。

所以说,白起的这个做法不是他嗜杀成性,而是白起真正的用一个统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当时的情况秦国只是为了逼迫赵国割让土地的话,那么降卒可以交还,但是那时候秦国已经明确了战略目的:一统天下,白起站在一统天下的角度上思考,20多万有生力量不能够留着,留着就是祸害。

[var1]

秦国军功制对杀降卒推波助澜

秦国是在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的,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就是“奖励耕战”,对军队的改革重点就是设立军功制,秦军军事制度中有一个首功制,这也是战国时期最完善的将士奖惩制度;战场上将士们通过杀人多少来得到功劳,但长平之战前期,秦军与赵军伤亡比例差不多,完全不够几十万秦军瓜分奖励。

此外,秦军还实行“什五连坐制”,也就是秦军同伍中,若有人伤亡,同伍人包括军官都要担罪,必须杀死同等数量的敌人,才能赦免罪;这怎么办?为了提振军心,白起的目光就盯向了20多万的降卒,赵国降卒的命运可想而知。

[var1]

就这样,赵国降卒对于白起来说,留着不敢收编,放了又怕东山再起,不如给战士们当功劳吧!一来可以提高将士们的士气和信心,二来也让将士们不虚此行;20多万降兵被秦军瓜分完功劳后,直接设计坑杀,造成战国史上最惨烈的杀降事件。

其实20万降卒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赵军经过浴血奋战,最后留下几万人,秦军可能不会杀的,但留下的军队太多了,也从这侧面看出赵国内部已经腐朽的不行,战士们上沙场都不卖命的,战役失败就投降,一投降还投降了20多万人,这不仅让秦军瞧不起,更让赵王室丢人;把20万秦军交给秦军将士们解决,将士们靠自己拿功劳,索性坑杀了事。

[var1]

击垮赵国的心理防线

战国中后期,楚国、魏国、齐国等强国先后由于各种原因,国力衰退,失去了独自与秦军抗衡的能力,能与强秦抗衡的只有赵国,并且赵军给秦军造成了重大的伤害,而战神白起用兵十分懂得攻心,他知道如果不杀20多万赵军,那么赵国的百姓和贵族都还会心存侥幸,并采取负隅抵抗。

那么就算长平之战胜利了,秦军继续攻打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不是白起愿意看到的,百姓的力量是极为恐怖的。(这点大家关注秦楚之战就明白了,秦军被楚国百姓耗死非常多士兵)那么,如果彻底的击溃赵国的军心和民心,白起就采取全部杀完,而故意放过一些未成年的士兵,这些士兵回国后就到处宣传秦军的恐怖,一时间赵国的军心和民心被完全击溃。

[var1]

就连廉颇出山都无法处理溃散的军心,那么接下来赵国能够怎么继续抵抗?靠援助?秦军坑杀20万降卒的事情也传遍了其他国家,就算这些国家的君王统一援助,手下的将领和战士们估计都不愿意和秦国作战,白起的这一招可谓是击溃了赵国后续抵抗力力量,也击溃了其他诸国的军队军心.

由此可见,赵国的覆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白起也因此战彻底闻名,他被称为战国时期的战神,民间也认为他是一个杀神、瘟神,谁遇到谁遭遇;平定了赵国,秦军也加速统一的脚步,从此山东六国再无军队能够独自抵抗秦军。

小结

最后,白起杀降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赵两国已经对峙三年了,这对秦赵两国的后勤供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特别是长途跋涉的秦军,要是没有巴蜀之地的支援,恐怕早就支持不住了,到了战争后期,秦军是举全国之力供应军队粮食,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var1]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换别人站在白起的位置上思考:“20万降卒的吃喝拉撒该怎么弄?人数太大,还得分兵看管,搞不好秦军从内部就被击溃了。”放虎归山这百害而无一利,那么只剩下最后的一个办法,就是杀了全部赵军,白起并不是残忍,有自己的苦衷,是被现实所逼,真的很难。

总之,白起坑杀20万降卒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也是其不得已为之,实在是养不起了,外加这次战争,秦军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本身伤亡巨大,放虎归山三年后又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最好的结果就是全部坑杀,士兵升爵,节省粮食,还能彻底击垮赵国,对山东六国产生极大的威慑。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刘邦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和刘邦谁统一了天下,秦始皇统一还是刘邦统一,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和刘邦

    这个时候还没有刘邦。公元前256年刚出正月,三岁的嬴政还是没有找到他出身的答案,这天晚上他尿炕了,在炕头上画了一条龙,把自己惊醒了,忽然看到窗外一条真龙飞过,还没看清呢,这条龙就直奔东南方迤逦而去。这条龙先是惊吓了邯郸城的嬴政,后来向东南方向飞了七百里,来到沛郡一处大泽边,看到一位女子躺在湖畔休息,

  • 山海经:一只凶兽之死,牵扯出天界的一出谜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山海经里面的10大凶兽,山海经中的吞天兽,山海经四大凶兽

    [var1]天神的愤怒不仅仅表现在对危的处置之上,他甚至还找到开明之东的巫族,让他们找出派出一群巫医来救窫窳。巫族派遣了巫彭、巫阳等六名巫医,这些巫医小心翼翼地簇拥着窫窳的尸体,不遗余力地将窫窳给复活了,而复活它的神药就是传说之中的不死药。上篇我们提到了,在开明北,有不死神树,那里的人们吃着不死神树

  • 山海经:神秘的众神聚居地大荒,为何从“海外“升至天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海经中国众神,山海经都有哪些神,山海经神灵大全简介

    [var1]大荒之上居住着几乎山海经之中的所有神仙和他们的后代,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昆仑墟。这些神仙有重要的女神西王母和五帝,甚至还有提到了更久远的创世者女娲。书中描述,女娲是远古的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之中有七十种变化,而住在大荒之上的女娲之肠是一个女神,她便是由女娲的肠子幻化而来的。帝俊和颛顼帝比较

  • 战国时期,魏国赵国楚国齐国先后称霸?为何韩国屡受大国欺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韩国赵国,赵国魏国韩国分别是现在哪些地方,齐国vs楚国

    [var1]战国初期,战国七霸还未真正形成,魏国成为当时第一霸主战国初期,战国七雄的格局还没有正式的形成;当时秦国还偏居西北,实力也没有后期那么强盛,甚至秦国还不断的被魏国、匈奴不断侵扰。在这个时期的秦国国穷民弱,人口也不多,军队规模也远比不上中原其他的国家。那么,为什么秦国的人口会远少于中原各国呢

  • 明朝首富沈万三,资助朱元璋险丧命,具有范蠡天赋命运却似胡雪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明朝首富沈万三与朱元璋,范蠡胡雪岩沈万三

    [var1]那么说到沈万三,就得谈谈他这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和明太祖朱元璋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切的谜题根源其实都来源于沈万三心态上的变化,如果沈万三巨富之后保持低调,那么屠刀也不至于落在他的头上。沈万三出身于富农家庭沈万三的原名其实叫沈富,万三其实是个称呼,表示万户之中的三秀,这也是社会对沈

  • 战国七雄中,为什么韩国的国号一直不被后世王朝使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韩国新军,战国韩国士兵衣服紫色,战国时期韩国皇帝顺序

    [var1]首先,对于古代的王朝或者割据势力,命名国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般来说,国号的来源通常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以爵位为国号,例如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就采用魏作为国号,这来自于之前的魏公、魏王等爵位。同样的道理,司马炎以晋作为国号,也是因为他继承了晋王的爵位。二是创立者自诩为前朝的继

  • 《荀子》9句名言,句句精辟,受益匪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荀子语录霸气,荀子名言名句大全,荀子修身经典名言

    一、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修身》点评:好的农夫,能够积极主动,不会因为天气干旱,就不去耕种了。推而广之,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学习、工作,都不能因为遇到了困难,就轻言放弃,不去付出努力了。二、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儒效》点评:一个人不仅有聪明才智,还能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向别人虚心求教,

  • 秦穆公的一系列战略错误导致秦国始终被晋国压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穆公两次帮助晋国,秦穆公和晋国的战争,秦穆公被晋国阴了三次

    《秦晋交兵表》这样统计过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交兵情况:“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这里的崤函就是指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地名一出来有些读者就明白了,这两处都是极为易守难攻的要害关隘。无论是崤山还是函谷关,自古以来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著称,在春秋时期更

  • 秦国统一过程中楚国和赵国是其最大的两个难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楚国和赵国的资料,楚国vs赵国,秦国如何灭掉赵国

    战国后期,秦国继续深化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都超过了六国一大截。而反观当时的六国,原本的三大强国:魏国被秦国彻底打报废、齐国被燕国狠狠地祸害了一把、楚国直接被秦国打得迁了都城。至于燕国和韩国这两个存在感极低的国家,对秦国压根没有什么威胁。因此当时唯一还有能力跟秦国在军事上对抗的国家,就只剩下

  • 齐桓公虽在管仲辅佐下称霸,但其势力范围有限,影响力远大于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仲和齐桓公,齐桓公称霸春秋几年,齐桓公称霸的历史影响

    昔日小霸郑国随着内乱逐渐中衰,黄河下游的宋国方兴未艾,齐、鲁两国又锋芒毕露。齐国在灭掉纪国以后,后方大定,战略重心放到中原。鲁国在长勺之战和乘丘之战先后击败齐国、宋国,更是风光无限。然而戎狄入侵之势越演越烈,诸侯又都无法抵御他们,中原未来变得扑朔迷离……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齐桓公小白继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