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中,为什么韩国的国号一直不被后世王朝使用呢?

战国七雄中,为什么韩国的国号一直不被后世王朝使用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43 更新时间:2024/2/20 17:16:01

[var1]

首先,对于古代的王朝或者割据势力,命名国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般来说,国号的来源通常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以爵位为国号,例如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就采用魏作为国号,这来自于之前的魏公、魏王等爵位。同样的道理,司马炎以晋作为国号,也是因为他继承了晋王的爵位。

二是创立者自诩为前朝的继承人,或者是为了借助前朝的影响力,以此壮大声势。所以,汉朝作为古代历史上的强大王朝,在其灭亡后,依然出现了众多以汉作为国号的国家,比如大家熟悉的蜀汉等。

[var1]

三是王朝或者割据势力的都城,正好位于前朝旧地,由于与前朝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接近,于是便以此为国号。因为这一缘故,历史上割据南方的势力,喜欢采用楚、吴、越等国号。

结合以上三种情况来看,韩国这一国号之所以不被重复使用的原因,也就容易理解了。一方面,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所以,在韩国灭亡后,如果继续采用这一国号,难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更不能起到壮大声势的效果,也即不符合第二种国号命名情况。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var1]

虽然韩国和魏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但是,自立国开始,韩国不管是疆域还是兵力,都远远比不上魏国和赵国。因此,在三晋联盟中,韩国也是一个配角的地位。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变法),让韩国的实力有所增长。不过,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和秦国的较量中,韩国更是屡战屡败,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于是,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var1]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存在时间也相对较短,后世君主在册封公爵或者王爵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韩这一名称。比如在大一统王朝下,大家经常听到楚王、齐王、燕王、赵王、魏王等称号,却少见韩王的称号。所以,第一种国号命名情况下,很难出现韩的名称。

最后,至于第三种国号命名情况,也比较罕见,这是因为韩国主要位于今河南省一带,也即处在大一统王朝的腹地。作为四战之地,该地区不容易出现新兴的王朝或者割据势力。比如刘邦建立的西汉,是以巴蜀之地和关中作为基础的。再比如李渊建立的唐朝,发迹于山西,并定都于关中。

[var1]

进一步来说,能够一统天下或者中原的国家,往往不会发源自四战之地。所以,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导致其国号很难被后世重复使用。诚然,历史上也有曹魏、北宋等例外情况,不过,对于这些朝代的建立者,显然更愿意选择其他国号,毕竟谁都不愿意在国号上给自己找不痛快。

更多文章

  • 《荀子》9句名言,句句精辟,受益匪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荀子语录霸气,荀子名言名句大全,荀子修身经典名言

    一、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修身》点评:好的农夫,能够积极主动,不会因为天气干旱,就不去耕种了。推而广之,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学习、工作,都不能因为遇到了困难,就轻言放弃,不去付出努力了。二、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儒效》点评:一个人不仅有聪明才智,还能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向别人虚心求教,

  • 秦穆公的一系列战略错误导致秦国始终被晋国压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穆公两次帮助晋国,秦穆公和晋国的战争,秦穆公被晋国阴了三次

    《秦晋交兵表》这样统计过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交兵情况:“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这里的崤函就是指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地名一出来有些读者就明白了,这两处都是极为易守难攻的要害关隘。无论是崤山还是函谷关,自古以来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著称,在春秋时期更

  • 秦国统一过程中楚国和赵国是其最大的两个难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楚国和赵国的资料,楚国vs赵国,秦国如何灭掉赵国

    战国后期,秦国继续深化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都超过了六国一大截。而反观当时的六国,原本的三大强国:魏国被秦国彻底打报废、齐国被燕国狠狠地祸害了一把、楚国直接被秦国打得迁了都城。至于燕国和韩国这两个存在感极低的国家,对秦国压根没有什么威胁。因此当时唯一还有能力跟秦国在军事上对抗的国家,就只剩下

  • 齐桓公虽在管仲辅佐下称霸,但其势力范围有限,影响力远大于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仲和齐桓公,齐桓公称霸春秋几年,齐桓公称霸的历史影响

    昔日小霸郑国随着内乱逐渐中衰,黄河下游的宋国方兴未艾,齐、鲁两国又锋芒毕露。齐国在灭掉纪国以后,后方大定,战略重心放到中原。鲁国在长勺之战和乘丘之战先后击败齐国、宋国,更是风光无限。然而戎狄入侵之势越演越烈,诸侯又都无法抵御他们,中原未来变得扑朔迷离……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齐桓公小白继位。他

  • 魏国强盛时未能在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后来的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国巅峰实力有多强,魏国后期的现状,魏国实力增强的原因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土地彼此犬牙交错,尤其是魏国的土地,被韩国、赵国切割得支离破碎。魏国的土地有两个主要地区,以安邑为核心的河东地区和以邺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两块核心区之间由上党走廊联系,魏国的国土呈哑铃状。魏国自认是三晋老大,对近在迟尺的韩、赵竭尽笼络之能事,自然不能对身边的兄弟下手。因此,

  • 秦国统一过程中卫国因太过弱小反而得以存国,秦二世才将其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统一简介,秦国统一天下的全过程,秦国统一天下最厉害的原因

    不过卫国在战国末期只不过是一个小国,别说是秦国,就连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也能轻易灭了卫国,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卫国加以侵害,一直到最后病崩,秦始皇始终都默认了卫国的存在,那么秦始皇既然连山东六国都灭了,又为何要单独留下卫国呢?主要原因是卫国太过弱小,因此得以存国。并且在秦始皇攻灭六国之

  • 易中天:母亲是总理妻子的闺蜜,祖先是明朝忠良,为何富不过三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易中天简历,易中天母亲是干什么的,易中天说明朝完整版

    但是有些人甚至没有被命运赐予进入比赛的资格,原生家庭的苦难让他们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生活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就连吃饱穿暖都是巨大的奢求。在众人的眼中,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老师,似乎一直以来,都属于那种幸运的、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比起在凡尘世间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他有着显赫的家世与数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一家下场可怜,皇后自焚而死,皇子被软禁五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仁静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建文皇帝朱允炆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朱允炆马氏(1381年—1402年),名恩慧,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光禄少卿马全,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八年),马氏嫁给太孙朱允炆,成为太孙妃,同年生下长子朱文奎,据说朱文奎出生后,明太祖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不知是否预料到后面要发生的事。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 朱允炆不是朱元璋嫡长孙,却以皇太孙身份继位,因此朱棣不服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封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朱元璋为何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因此也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并不是朱标的原配,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长女,因为常遇春是开国元勋,因此和朱元璋结为了儿女亲家,而且当时的常氏生下一个嫡长子叫朱雄英。这也就是说,即使朱标崩逝,继承皇位也应该朱雄英继承,而不是朱允炆,然而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夭折,常氏受

  • 高晓松称“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言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高晓松为了证实这个观念,确实还摆出了几点理由。首先,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母是一个日本人。我想,大约高晓松弄错了"倭寇"的概念。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期间,对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和朝鲜有着侵略行径的海盗集团。日本人不直接等于倭寇,相反,倭寇之中还有诸多江浙地区的流民。而郑成功的母亲并非是倭寇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