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因此也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并不是朱标的原配,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长女,因为常遇春是开国元勋,因此和朱元璋结为了儿女亲家,而且当时的常氏生下一个嫡长子叫朱雄英。
这也就是说,即使朱标崩逝,继承皇位也应该朱雄英继承,而不是朱允炆,然而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夭折,常氏受不了自己的儿子过早夭折,整日以泪洗面,忧思过度,也过早病逝了。
朱标的嫡长子和原配都去世了,朱标就把自己的侧福晋吕氏扶正,作为太子继妃,吕氏在洪武十年生下了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此时变成了长子,也被朱元璋认为是嫡长孙。
朱元璋从建立明朝开始,就为自己的王朝定下传统,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这样可以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也可以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然而让他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却在他的盛年37岁的时候病逝,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该立嫡长孙,而朱标的大儿子早夭,朱元璋非常喜欢朱允炆,因此有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的时候,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允炆为父亲守孝期间因为过度哀伤而消瘦憔悴,朱元璋看在眼里,认为朱允炆是个孝顺的孩子,如果做皇帝也一定是位仁德之君。
因为朱元璋太爱朱标,而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性情和长相都和父亲朱标一样温文尔雅,因此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对长子的爱转移到了朱允炆的身上,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把大明江山交给了他。而朱元璋的举动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服气,不服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棣从小就英勇过人,虽然不受父亲朱元璋的喜欢,可也是皇子中的佼佼者,朱标在世的时候,他不敢想储君之位,因为朱标是长子,而且在朝中深得人心,文韬武略都在众多皇子之上,自然心甘情愿屈就大哥朱标之下。
然而在大哥朱标崩逝后,作为最优秀的皇子,他认为他的机会来了,没想到朱元璋却把皇位给了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孩子朱允炆当太子,朱允炆还得喊朱棣叔叔,一个长辈却要臣服一个小孩子,这让朱棣心里很不愿意。
朱棣不愿意朱允炆做皇帝,还是因为自己心存远大抱负,想把大明推向一个盛世,而朱允炆不仅年轻,而且书生气十足,毫无治国经验,并不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又如何能把大明推向盛世呢?这对于有勇有谋的朱棣来说,确实是一百个不服气。
因此既然朱棣心有不甘,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后,他一直选择隐忍,在燕地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在朱允炆下令“削藩”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反抗,成功造反成为皇帝,朱允炆也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终于拥有了大明江山,积攒多年的怨气和不服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