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曹丕时期(220 - 226):司马懿走向权力核心层
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更加重用,使他地位逐渐提高。司马懿逐渐从曹操参谋团队中并不拔尖的位置,借着曹丕的信赖,走向国家政治运作的核心,先后担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给事中,甚至“录尚书事”,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参谋走向行政。这六年是司马懿从边缘走向核心的关键时期,但这一时期司马懿顶多有升官之心,绝无篡魏的预谋。
[var1]
曹睿时期(226 - 239):司马懿获取政治威望
司马懿夺取魏国军政大权,很费一些心血,躲过一次又一次被杀头的危险,低声下气表了无数次的忠心,才获得曹氏的信任。曹丕托孤于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人,宗室、世家各二人,是一种政治平衡术。再加上曹睿本身也是一代英主,此时的司马懿也不可能有篡魏之心。但这个时期的司马懿先后击退东吴的趁丧来攻、孟达反叛、诸葛亮的四次北伐以及辽东公孙渊,积累了及其丰厚的政治威望,并在曹魏关中军区培养了潜在的人脉。再加上曹真、曹休等曹魏宗室能人的过早去世,使得司马懿的威望处于潜在的无法制约的趋势。
[var1]
正始时期(239 - 249):司马懿被曹爽排挤打压
曹睿死后,曹魏大权掌握在曹爽手中。曹睿本意托孤更有能力的晚辈宗室曹宇、曹肇,无奈孙资、刘放从中作梗,托孤之臣便成为了曹爽、司马懿。曹爽较早地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排挤掉司马懿,从而再大权独揽的同时,比较激进地推行“正始改制”,这一轮力求革除积弊的改制,触动了九品官人法确立以来一些世家大族与曹魏勋臣的利益,遭致一批老臣与世家的不满。司马懿在正始时期一方面装老卖傻麻痹曹爽,坐等时机击败曹爽,夺回权力。不过此时,司马懿翻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若说司马懿此时便有篡魏之心,未免过虑了。
[var1]
嘉平时期(249 - 255):高平陵之变后的司马氏
司马懿突然发动了政变,夺回了军政大权。以其韬晦之计和权术,使权力不断升迁,终于夺取了曹氏的权力。曹魏老臣与世家大族在司马懿对曹爽兄弟的处置中,警觉司马父子的野心不小,从此,司马懿父子便开始通过拉拢、妥协与打压等政治博弈手段化魏为晋。自司马懿夺了曹爽的军政大权后,司马氏已成为实际的统治者,魏已名存实亡。
[var1]
曹魏末年(255 - 265):司马昭时期
司马昭在位期间,虽不逼曹氏禅位,也是实际统治者。不仅继续“激烈”地通过消除内部异己(平淮南诸葛诞之叛)、擅行废立(弑杀高贵乡公)、建立外战军功(灭蜀),而且开始实践当年曹操“称公称王”的篡代步骤,在父祖威望、霸府人才、军权在握的条件下,启动并完成了禅代程序的大半。而后,司马炎称帝,只是完成司马昭未完成的临门一脚而已,如若司马昭多活一年,称帝的或许就是司马昭了。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