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贪以误国的一根“歪梁”:伯嚭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贪以误国的一根“歪梁”:伯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662 更新时间:2024/1/19 8:35:12

春秋末年,这种“政治避难”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伯嚭之前,以类似原因由楚国逃到吴国的,还有著名的武将伍子胥,他的父兄也是在楚国被平王所冤杀。同为“楚仇”,但两人心术不同,忠奸有别:“嚭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阖庐用之伐楚,令子胥、孙武与嚭将师入郢,有大功。还,吴王以嚭为太宰,位高权盛,专邦之枋。”伍子胥、孙武都是史上卓越兵家,攻楚大捷,直捣郢都,居功至伟,没想到最终获益升官进爵的,却是有着“览闻辩见”之口才的伯嚭,并且位极人臣,专擅一国权柄。巧言令色鲜于仁,果然:“未久,阖闾卒,嚭见夫差内无柱石之坚,外无断割之势,谀心自纳,操独断之利,夫差终以从焉,而忠臣龠口,不得一言。”阖闾伐越在姑苏战死后,伯嚭益得专权之利,竟能玩弄新主于股掌。

[var1]

按司马迁的说法,夫差继位伊始的表现倒还没那么糟:《史记·吴太伯世家》载,“王夫差元年……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由此也可见,吴国的忠臣良将们尽管口才不佳,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勾践被困会稽山,派大夫文种前往求和,以让出国家、献出妻室宝物、向吴国俯首称臣等为缓兵之计,被伍子胥当场揭穿。“伍子胥谏曰:‘……今不灭,后必悔之。’”

文种碰壁而回,勾践几近崩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越大夫文种不愧一代名臣,如此“慧眼识贪”,又好个“可诱以利”!伯嚭也看出文种是个“明白人”,二人一起找到“老大”,一番花言巧语,吴王“卒赦越,罢兵而归”。

因贪误国的吴国太宰伯嚭

吴国破楚服越称雄一时,找上门求伯嚭办事的自然也多。伯嚭之贪,左丘明也有证词:《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卫国因故得罪了吴国,卫出公被吴兵困于行馆,子贡受人之托带了五匹锦去走伯嚭的门路,“大宰嚭说(悦),乃舍卫侯。”而《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亦载:鲁国权臣季孙试图阻挠哀公娶越公子之女,情急之下派使者行贿伯嚭,“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看来,这个伯嚭,还颇有几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信誉。

伯嚭接受越国重贿后,先是救越国于危难,其后又多次不遗余力为越国帮忙。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对此记述甚丰,归纳有三:一是越王勾践战败被羁吴国期间,伯嚭不断说服吴王,终于释放勾践回国;二是勾践返回越国卧薪偿胆期间,吴王夫差在伯嚭蛊惑下,置伍子胥绝越除患的谏言于不顾,还将以矛头指向齐国,连年伐齐耗尽吴国的国力,越国却得以休养生息;三是妖言惑主陷害忠良,误导吴王枉杀伍子胥,吴国失去明鉴和栋梁。

伍子胥被枉杀,正是因多次谏阻夫差伐齐而祸起,而伯嚭的离间亦作用甚大。《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当初伍子胥谏言无效被命出使齐国,曾将其子寄养在朋友鲍牧家。伯嚭据此在吴王面前大做文章:“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一句话:伍子胥就是个仕途无望,随时准备叛逃国外的“裸官”!“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含冤而死,伯嚭也终有恶报:看到大厦将倾的吴国只剩下伯嚭这样的歪梁支撑,“……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正义,竟被敌人申张了。

[var1]

吴王夫差国破身亡,关于其身后事,《吴越春秋》所述耐人寻味:“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余杭山卑犹 。越王使军士集于我戎之功,人一隰土以葬之 。宰嚭亦葬卑犹之旁 。”勾践的意图很明显:让这昏君奸臣的一对永久相伴吧。至于伯嚭当初所受越国之贿,查《国语·越语》:“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于此,吴王夫差也是毫不逊色,《吴越春秋》记勾践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 种曰:可破 。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 。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 。越王曰:善 。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 。饰以罗毂,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 。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这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西施故事的源头。不论其史料可信度如何,“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却是永存的。

更多文章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穆姜鲁成公为了鲁国最终选择囚禁了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鲁成公简介,齐姜与鲁桓公,鲁文姜和宋襄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铸城是春秋时期臧国国君臧宣叔的发妻,也就是铸氏的母国铸国的都城。铸氏死后,鲁宣公的夫人穆姜的外甥女做了臧宣叔的继室。今天的故事应该算是比较小众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关于穆姜之乱的故事。鲁宣公当政时为了缓和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娶了当时的齐国公主穆姜。穆姜中的穆字是谥号,在《左传》中又

  • “晋国霸业”的开基:曲沃桓叔使晋国真正走向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是怎么回事,曲沃晋国纪录片,曲沃桓叔和晋武公是什么关系

    晋殇叔是引起晋国分裂的第一个公室成员,而使晋国真正走向分裂的,则是他的侄子——曲沃桓叔。[var1]曲沃桓叔名叫姬成师,他是晋穆侯的次子,晋文侯的弟弟,母亲是齐国国君齐文公吕赤的女儿。姬成师的名字和他的哥哥晋文侯姬仇相反,一个是因为晋穆侯打了败仗(条戎之战)而取的名字,一个是因为打了胜仗(千亩之战)

  • 司马懿及其家族是如何逐步吞噬魏国,建立西晋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懿与魏国什么关系,司马懿西晋统一过程,司马懿与西晋王朝关系

    [var1]曹丕时期(220 - 226):司马懿走向权力核心层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更加重用,使他地位逐渐提高。司马懿逐渐从曹操参谋团队中并不拔尖的位置,借着曹丕的信赖,走向国家政治运作的核心,先后担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给事中,甚至“录尚书事”,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参谋走向行政。这六年是

  • 奈何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不愿继承王位,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王寿梦之子简历,吴王寿梦有后人吗,吴王寿梦身高

    在吴王寿梦驾崩的这个深秋夜晚,吴王寿梦从枕头的背后颤颤巍巍的拿出一纸诏书,这份诏书对吴国的未来至关重要。《史记》载:“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对于四个王子,还是朝臣们来说,大家都心知肚明,季扎成为吴国君主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季扎出生在吴国王族之家,这个时期的吴国正在努力

  • 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为何却被孔子评为“不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宰予为啥是孔门十哲,宰予为何能位列孔门十贤,孔子的弟子宰予资料

    [var1]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在言语方面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var1]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

  • “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却为何没受一点处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荀林,晋楚邲之战结果,齐晋鞌之战中晋国胜利的原因

    [var1]派荀林父出战的是晋成公,但当荀林父败仗回国以后,国君已经变成了晋景公。之所以没有杀掉荀林父,会不会是由于晋国国君交替的结果呢?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还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国君之间的交接,的确会造成国家政策的一些改变,晋景公和晋成公虽是父子,但是在执政方式上却大不相同。晋成公求稳

  • 如果魏惠王这样做,他将一直是战国的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魏惠王简介,魏惠王为什么离开战国,春秋战国时的魏惠王

    [var1]战国时期的魏国可以说是一个巨无霸般的存在。当时的魏国以一己之力独自灭了号称第八雄的中山国,训练有素的魏武卒以五万兵力大败秦国五十万,之后联合三晋败齐挫楚,一时之间可谓风光无限。[var1]但是魏国的霸业也也迎来了衰败期,魏惠王执政时期,先是不顾大家反对,全力进攻战国,围困邯郸,结果赵国向

  • 孙膑装疯卖傻保命的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装疯卖傻的孙膑的故事,孙膑故事完整版,孙膑的资料传奇故事

    话说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二人一起学习冰法,关系非常好,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var1]庞涓也表示如果在魏国得到重用

  • 天下之腹魏国,为何死咬秦国不放,柿子挑软的捏,韩国:咱俩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国顶得住秦国吗,秦国与魏国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各诸侯国在地缘政治和地理位置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面,而魏国地处于中原核心地区,被称为天下之腹,其地理位置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各大诸侯国将其环绕在内,魏国四周邻国多强国,是个四战之地。在七大诸侯国当中,魏国的邻国是最多的,除了地处北方偏远地区的燕国之外,其它的国家都与它有直接相

  • 战国时代长平之战,20万赵军被活活坑杀,白起:我也有自己苦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白起坑杀40万赵军后赵国的反应,白起长平之战对赵军降军如何处置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绝人寰的战役,这场战役牵扯军队达到100多万人,而死亡的人数也达到60多万人,其中60多万人中有45万被秦军无情地坑杀或歼灭,其中降卒有20多万人左右,那么秦军坑杀20多万赵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var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平之战发生的始末: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强悍到有了一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