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中魏吴两国传奇一战,比赤壁之战还牛,奠定魏国第一名将地位

三国中魏吴两国传奇一战,比赤壁之战还牛,奠定魏国第一名将地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12 更新时间:2024/1/25 7:49:02

[var1]

逍遥津之役是三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发生于公元215年。话说当时孙权在江北濡须口建立了军事据点,作为东吴的北门锁钥;曹操渡重兵据守合肥、皖城,作为向南攻吴的基地。因此,魏吴双方在这几个地方频繁进行大战。

公元213年曹操进攻吴国,却无功而返;在公元214年的时候,孙权派大将吕蒙甘宁攻打皖城,魏将朱光及守城军民数万人被俘。此战胜利后,孙权膨胀了,以为曹魏也不过如此。

[var1]

于是在公元215年的时候,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情报指出合肥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优势的。如果此战胜了,也许三国局势就要变了。

曹操虽然重心在争夺汉中地区,但是对这个“东吴小儿”从没掉以轻心过,留了一封“锦郎妙计”给驻守合肥的张辽等人;在大军压境之际,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var1]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张辽和李典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将,因此并不是太和睦,但两人也都非凡人,大局观很强;私人矛盾归私人矛盾,但面对生死存亡之际,还是抛开成见,拧成一股绳以对抗孙权来犯。

当夜张辽就在七千人中募选死士,选出了八百人。杀牛宴飨将士,预备次日的大战。第二天凌晨,张辽披甲持戟,带著这八百人杀进孙权初到尚未整阵的部队,张辽带队冲进了东吴军镇营裏,亲自杀了数十人,斩了两将,并且高喊著:“张辽在此!”

[var1]

之后张辽率领这八百敢死队反复冲锋,逼得孙权不得不后撤,虽然后来稳定了下来,但是先机已逝,东吴军人人都被张辽军震撼到,没有人敢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

孙权大军到齐后,就展开了攻城作战。谁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高又坚固,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材一样不少。诸将连续强攻了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人一时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计,此时东吴军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没什麼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

[var1]

东吴各兵团接获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看著吴军退去,却发现孙权主阵押於后面,其余部队都已先行出发了。东吴军部队散退,孙权身边正是兵力最少的时候,机会岂可错过。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原来孙权要诸军先退,然后本阵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馀人。张辽立刻与李典、乐进率合肥城守军出城袭击。

[var1]

此战中,东吴损失惨重,督禁卫军的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凌统也多处负伤,幸好南岸由贺齐率领的三解烦军来援,孙权才得以逃走,而张辽和乐进则懊恼不已。

张辽、乐进、李典这次以七千人大败东吴十万大军,曹操大为叹赏,封张辽为征东将军。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户。乐进并前功增邑五百,共一千两百户,分出五百户封一个儿子为侯爵,乐进升至右将军。

[var1]

经过此役,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没有敢哭泣的了,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张辽止啼”一语。另外,日本俗语中有所谓“辽来来(辽来々)”一语,正是来自张辽止啼的典故。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

[var1]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张辽为征东将军,公元216年曹操进攻东吴路过合肥时,还专门到沿着张辽奋战过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处“叹息者良久”。

虽然张辽一直都很勇武有谋,但大部分时间都被曹操用来防御东吴,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国和吴国之间的事情描述的本来就少,如果不是这场精彩绝伦的“逍遥津之役”,张辽这员曹魏第一名将就要被埋没了。

更多文章

  • 公子重耳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和他夫人齐姜脱不了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重耳和齐姜最后结局,重耳传奇齐姜图片,重耳的妻子是齐姜吗

    而公子重耳能获得成功成为一代霸主,跟他背后的这位优秀的女人有着很大关系。她就是重耳的夫人齐姜。齐姜,是齐桓公宗室的女子,一位有胆有识的女子。《烈女传》中赞她“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那么齐姜是怎么帮助丈夫成功的呢?事情还得从重耳父王晋献公在位

  • 她是战国第一美人,太后一词创立者,曾以自己与夫君恩爱吓跑使者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赵太后,战国时期太后有几个,战国第一美人是谁

    [var1]芈八子也是个美人胚子,她原本是楚国的人,后来嫁给秦惠文王,而芈八子就是她的封号,至于起真实名字已经不得而知。当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去世以后,她依靠自己的手段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秦昭王推上了王位。[var1]由于新帝年幼,于是她就子垂帘听政。她的作风以大胆文明天下,被世人所铭记。就拿韩襄王

  • 苏秦:布下十年惊天骗局,只为报知遇之恩,这个纵横家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苏秦怎么当上纵横家的,苏秦简介资料,纵横家苏秦

    周室失德,日渐衰微。诸侯争霸,群雄纷争。天下但知诸侯,不知周天子日久。当此乱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称鬼谷门生,通晓王霸之术,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搅弄风云,一言定世,一言乱世。[var1]公元前312年,燕昭王继位,欲报当年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燕之仇。但当时的齐国正是强盛之时,而燕国刚刚经历大乱,国力衰

  • 他是东吴名将,是一介书生,却能够解除吴国的生死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国大将,东吴五大名将简介,历史上东吴最强武将

    [var1]诸葛亮一再劝说刘备不要意气用事,要按照当年在隆中指定的计划行事,可是刘备就是不听。刘备初战的时候,因为蜀军与吴军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因此刘备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可是因为蜀军过于频繁地攻寨,导致蜀军的将士都是十分疲惫,而对峙蜀军的大将却一介书生陆逊。刘备久经沙场,本来不可能败给东吴白衣书

  • 曹共公偷看晋文公洗澡是真的吗?伐曹是他的报复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共公与侯文公,曹共公为什么偷看重耳,晋文公抓住了曹共公

    曹共公并不是个好男色之人,他之所以偷看重耳洗澡,是好奇重耳传说中的骈胁到底什么样子。然而好奇害死猫,他的行为为以后晋文公伐曹埋下了伏笔。曹大夫僖负羁的妻子独具慧眼,她认为重耳有国君之才,而重耳的随从也一个个都是栋梁之材,所以她觉得重耳很有可能回到晋国当国君。于是僖负羁就向重耳送了一盘熟食,并在熟食下

  • 宰予真有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吗非但不是而且还很优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与宰予,孔子弟子宰予的性格,宰予和孔子关系怎么样

    作为孔子的弟子之一,宰予真有师父所说的那么不堪吗?[var1]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字不太吉利,无怪乎后世把他一位也是字子我的师兄弟阚止因参与造反被杀的事情张冠李戴到他的身上。宰予是孔子“言语”科最得意的弟子,排名在子贡之前,是“孔门十三贤”之一。《大成通志》记载宰予比孔子小二

  •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贪以误国的一根“歪梁”:伯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伯嚭之死的真正原因,史记吴国伯嚭真实性,伍子胥和伯嚭简介

    春秋末年,这种“政治避难”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伯嚭之前,以类似原因由楚国逃到吴国的,还有著名的武将伍子胥,他的父兄也是在楚国被平王所冤杀。同为“楚仇”,但两人心术不同,忠奸有别:“嚭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阖庐用之伐楚,令子胥、孙武与嚭将师入郢,有大功。还,吴王以嚭为太宰,位高权盛,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穆姜鲁成公为了鲁国最终选择囚禁了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鲁成公简介,齐姜与鲁桓公,鲁文姜和宋襄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铸城是春秋时期臧国国君臧宣叔的发妻,也就是铸氏的母国铸国的都城。铸氏死后,鲁宣公的夫人穆姜的外甥女做了臧宣叔的继室。今天的故事应该算是比较小众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关于穆姜之乱的故事。鲁宣公当政时为了缓和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娶了当时的齐国公主穆姜。穆姜中的穆字是谥号,在《左传》中又

  • “晋国霸业”的开基:曲沃桓叔使晋国真正走向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是怎么回事,曲沃晋国纪录片,曲沃桓叔和晋武公是什么关系

    晋殇叔是引起晋国分裂的第一个公室成员,而使晋国真正走向分裂的,则是他的侄子——曲沃桓叔。[var1]曲沃桓叔名叫姬成师,他是晋穆侯的次子,晋文侯的弟弟,母亲是齐国国君齐文公吕赤的女儿。姬成师的名字和他的哥哥晋文侯姬仇相反,一个是因为晋穆侯打了败仗(条戎之战)而取的名字,一个是因为打了胜仗(千亩之战)

  • 司马懿及其家族是如何逐步吞噬魏国,建立西晋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懿与魏国什么关系,司马懿西晋统一过程,司马懿与西晋王朝关系

    [var1]曹丕时期(220 - 226):司马懿走向权力核心层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更加重用,使他地位逐渐提高。司马懿逐渐从曹操参谋团队中并不拔尖的位置,借着曹丕的信赖,走向国家政治运作的核心,先后担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给事中,甚至“录尚书事”,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参谋走向行政。这六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