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背后,隐藏着雍正的秘密,这个秘密瞒过了甄嬛,却被皇后宜修发现了,所以难怪她不断残害皇嗣。
雍正的“小秘密”
这件事,当从华妃的事情开始分析。
最初的时候,每当宫内有妃子怀孕,华妃就会变得格外急躁,她知道,想要留住皇上的心,唯一的办法就是为皇上诞下皇子。
在她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被端妃给害死的,就是因为端妃送来的那一碗“保胎汤”。
两人的争吵,似乎就没有断过。
端妃拖着虚弱不堪的身子苟延残喘,任由得宠的华妃摆弄,可华妃似乎从来没有搞明白过一个问题。
就连端妃在这种毫无机会重新崛起的时候都表明了:若是皇子真的是自己所致,那么皇上和太后又怎么会容忍我活在这里?
可华妃不管,她虽得宠,可脑子是一根筋,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她觉得那碗“保胎汤”出现在哪里,那么这件事就是谁去干的。
特别是华妃每次都在极度气愤的情况下去看端妃,她更是觉得,端妃所说的一切,都是狡辩。
这一切也只能说明,华妃是一个“很没脑子”的存在,但凡华妃多一点点思考量,她都应该知道,端妃残害她孩子的动机压根是不充足的。
华妃受到恩宠,一方面是因为她自己长得妖艳,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年大将军在外面四处征战,在那种情况下,能和华妃争宠的,也仅仅只有皇后宜修一个人罢了。
就算端妃和华妃有什么嫌隙,那么冒着这种诛九族的罪名去残害皇子,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端妃本身还没有诞下皇子,根本没有争宠的资本,和华妃过不去,最起码在明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宫中没有像甄嬛这样的暴脾气,本来数量就很少很少。
此外,华妃也害过不少人,也算是宫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存在,她都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最好不让本人露面,免得被人怀疑,那么端妃真的想要害她,怎么可能主动将药给端过去呢?
这么多年,端妃一直都在被软禁的状态,身为妃子,她甚至从来都不主动去向太后请安,这可是犯下了大错的,端妃若真的残害了皇子,按照太后和皇上的个性,必然是不会留着她的。
端妃估计也是受够了这种屈辱,同时也对华妃的愚昧感到深深的无语,因此才不断给华妃提醒:我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残害龙胎,想要害你的另有其人。
当时的华妃可谓是如日中天,能够把刀架在华妃头上的,在整个皇宫上下之中恐怕也只有三人了:皇上、太后、皇后。
而那段看似不经意间的剧情,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年大将军恃宠而骄,他觉得皇上无论如何也动不了他,在他的视角里,似乎没有“主和臣”,甚至和雍正还能成为交心的朋友。
那是雍正给他造成的错觉,毕竟前方战事吃紧需要他,雍正也不好直接拿一个功臣开涮。
可是,后宫的妃子,就完全在他的掌控范围之中了,他想要解决掉一个妃子,易如反掌。
《甄嬛传》中详细描述了华妃家中的显赫身份,对端妃只是一笔带过。
可在《后宫·甄嬛传》这部原著小说中,却详细记述了端妃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从家境来说,端妃和华妃不相上下。
这两个娘娘都是在王府时期就嫁给了“四郎”的,华妃和端妃两家,也都是皇上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对于皇上来说,在皇权还不够稳固的阶段,他需要这两家的力量。
两大家族出了不少力气,可皇上又偏偏是个生性多疑的人,担心这两大家族联合谋取他的皇位。
可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束缚之下,两大家族不可能直接武力夺权,能够用到的,只能是孩子。
倘若其中的一家娘娘生下孩子,对于皇帝来说就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按照他对于权力的理解,那样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地位。
皇帝既然要考虑未来,就得提防着自己的妃子。
在这里面,只有一个人是彻底站在皇帝身后的:太后。
太后知道为自己儿子争取皇位这件事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更不愿未来再度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她也在盘算着,如何帮助儿子保住手中的权力,关于这些权力的斗争,经历过的人再清楚不过了。
“保胎药”送到了华妃的手上,华妃本就觉得端妃耿直可靠,并没有害人之心,再加上之前两人从来没有什么过节,她也就没有多想,将手中的药一饮而尽。
一个成型的男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陨落了,也成为了华妃一辈子的伤痛。
从华妃的角度考虑,她不敢更不会去怀疑皇帝和太后,就连宜修,华妃都觉得她没有这个胆子,唯一可能做成这件事的,便仅仅只有端妃了。
从此之后,华妃就和端妃彻底急眼了,背后的家族肯定也会有些矛盾出现,毕竟,他们将女儿送进宫中,就是为了争夺更大的权力。
很显然,后来端妃身后的家族在年大将军的威风凌凌面前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皇后和太后的目的也就很快达到了,他们也知道华妃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也就给端妃端了一碗红花导致端妃久病缠身最终没有办法生育,
两个豪门家族,就在这样的争斗之中缠缠绵绵,那么坐收渔翁之利的,只能是皇上和太后。
若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后来一切事情都能够想通了。
端妃必然想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以她的地位还是没有办法和华妃抗衡,只是她深爱着皇上,愿意为皇上做任何事,才不小心变成了“棋子”。
皇上对这样的事情也深感愧疚,他以“端妃身体不适,不用参加各种聚会”为由,将端妃以另一种方式“保护”起来。
在温宜公主生日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端倪,那次端妃竟然破天荒的出现了,可皇上还是“叮嘱”,觉得外头的太阳太大,身体不好的就不要特意赶过来了。
华妃却从来不知道,她能有丧子的下场,和皇上及太后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端妃精明一世,从《甄嬛传》正片的短暂出场中,也能感受到她的温柔和贤淑,一看就是大家闺秀的存在。
可是,她所获得的,只有皇上的虚伪“尊重”和漫长的愧疚。
这一切,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包括在宫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来的甄嬛。
甄嬛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并不奇怪,毕竟她在遇到皇上的时候,皇上就已经是皇上了,对于过去的恩怨纠葛,她了解本来就是比较少的。
可有一个人,她必然知道皇上和太后的秘密,她便是和“四郎”一起并肩作战过的宜修。
知道的越多,在宫中就越危险
宜修之所以“黑”的那么彻底,除了她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关于利益的考量。
在表面上,宜修都是宽容仁义的,颇有“母仪天下”的威严,然而,她在“残害皇子”这件事上从来都没有心慈手软过。
宜修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四郎,在四郎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宜修就嫁入了王府。
虽出生在大户人家,可她却以“庶出”的身份,参与了皇帝所经历的皇位争夺大战,最终以获胜者的姿态陪伴在皇上的身边。
那样的经历能够推她当上皇后,其实也并不奇怪,从太后的考量中,宜修也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对掌管六宫的事宜必然是颇有经验。
可纯元的出现,彻底勾走了皇帝的魂,宜修的心里本就不平衡,从这之后也更加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宜修明明付出了这么多,也同样是为了皇上,手上才沾满了鲜血,可是,纯元只用天真无邪的笑容,就让宜修的一切付之一炬。
“生性纯良”,是皇上给纯元的评价,这些特点,在宜修的身上已经是不可能出现了。
宜修的儿子在病逝以后,纯元却怀孕了。
她最为痛苦的时候,却是雍正和纯元两人爱意正浓的时候。
此时的宜修,只能选择去赌上一把,将纯元以及她肚子里的孩子全部害死,然后顺利坐上了福晋的位置。
按理来说,宜修从此之后应该收手,安安稳稳坐好宝座,可多疑的皇上也开始怀疑到她,从此不愿意再触碰她的身体,任由她的面容渐渐老去。
宜修也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出现,也开始变本加厉,对那些即将生下皇子的妃嫔加大了打击力度,不愿意让轻易诞下子嗣,母凭子贵的事迹,在宫中比比皆是。
看在纯元的面子上,皇上还是对宜修网开一面,可这并不是宜修能够肆意妄为的根本理由。
可在后来待在皇后的位置上之后,善于思考的宜修,自然是发现皇帝和太后之间的事情,这两人也为了防止某些大家族威胁到皇权,开始残害子嗣,然后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
从《甄嬛传》中所有大家族女儿的情况就已经能够看出,凡是特大家族中出来的人,都无法生下孩子,或者孩子都渐渐走向夭折,这绝非是一种偶然。
而出身卑微的曹贵人和齐妃都顺利产下了子嗣,对于这些,宜修也经常会“放放水”,她知道皇上的真实想法,因此也不会过于绝情,总得有几个不太可能成为“太子”的孩子出现,这样才能使满朝文武心服口服。
不过,宜修的目的和皇上的目的完全是两种情况,皇上是需要后继有人的,只要各方面条件都合适,这个孩子完全可以顺利长大。
可在宜修这里,她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想要彻底收回皇上的心,所以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更加没有底线,她有自己相信的皇子,这在后来她被扳倒的时候,也有说过。
宜修知道皇上和太后的秘密,可她不说,只是照葫芦画瓢;太后知道宜修的秘密,皇上对此只是怀疑,双方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不过,双方的身份是不对等的,皇上和太后,代表的是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而宜修,只是一个大家族的庶女,她的权力是皇权赋予的,她不当皇后,自然有人能够当皇后。
雍正对宜修,估计早都有动手的意思,只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这件事只能一拖再拖。
而甄嬛冰雪聪明,可她入宫的时间却比较晚,大部分时间都纠结于自己的爱恨情仇之中,她接受的教育,还不足以直接卷入大家族的恩怨之中,在她的心中,皇子的身份,远远要高于不得宠的妃子,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老爹,她也不敢朝着皇子下手。
因此,从她的视角当中,更不会想到皇上都会害自己的孩子,去限制大家族之间的斗争。
宜修入宫早,而且在《甄嬛传》正片开始的时候,她的感触都会越来越深。
随着芳贵人、甄嬛、沈眉庄这些人进宫的时候,她们都会很快怀孕,这些妃嫔们的家庭成员都是守规矩的臣民,而那些母家势力强大的妃嫔,怀孕的概率都会很低。
宜修只是对外宣称,自己的身体没有养好,暂时不适合生育。
可那会她不可能因为悲伤过度而不能生育,这个理由也实在是过于牵强了,怀不上的原因也只能是:她本人和那些大家族嫁进来的妃嫔一样,都被暗算了。
宜修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再生育的时候,一切也都来不及了。
这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安陵容送来了一个香袋,被宜修婉言谢绝了。
她说:“味道很好,难为你费心了,只是,本宫从来不用香料,还是你自己留着吧。”
其中的原因,也不能想象,她在这方面栽过跟头。
宜修要为自己“绝育的身体”报仇,同样也要为死去的阿哥报仇,她要将那些富贵家庭的孩子赶尽杀绝,她要让她的“四郎”只属于她自己。
可这一切,甄嬛却没有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