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刚毅不屈的雍正皇帝、其智近妖的第一谋士邬思道、忠心耿耿的李卫,还有千古一帝康熙……无数经典人物悉数登场,将那段波谲云诡的夺嫡风云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众多人物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深得三代帝王青睐,每逢巨变总能为帝王明心正道。
他身处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也最为辉煌的时期,以其才学智慧和帝王心术平步青云,甚至成为了整段满清历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就是张廷玉。
然而这样一位无论在剧中还是在历史上都露足了脸面的三朝元老,却在晚年一步一步走进了乾隆皇帝为他掘好的坟墓。
圣祖的选择
康熙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72年,祖籍安徽的张廷玉在北京出生了。
天子脚下帝王之都,降生在京畿重地的张廷玉注定不是池中之物。
也许是家庭熏陶,张廷玉在父亲大学士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从小就立下志向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踏上了取试为官的道路,这一走就是一辈子。到后来张英入阁拜相,张廷玉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中了进士,在康熙的提携之下又进南书房当值,随后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等职位,一直游走于最高权力中枢的体制之内,年轻的张廷玉以自己的才华和胆识到得了康熙皇帝的青睐。
而康熙皇帝也将张廷玉视作一把大清王朝的擎天宝剑,留给了自己的继承人。
两朝元老
康熙六十一年,勤勉的康熙大帝在畅春园结束了他忙碌的一生。
新君继位,改年号“雍正”。
这位刻薄阴鸷的雍正皇帝深知自己初登大宝急需培养自己的势力,便启用了这柄先皇留给自己的擎天宝剑。
一来张廷玉优于学问又深知帝王心术颇得雍正赏识,二来其父张英也是雍正的老师,二人关系也非比寻常,所以张廷玉也就十分顺利的从先帝遗臣进身成为新皇近臣,摆脱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诅咒。
而事实也证明,康雍两帝的选择是正确的。新进的张廷玉自启用以来便勤于政务,与专于勤政的雍正皇帝不谋而合,更是受到雍正的喜爱,几经提拔已经位极人臣跻身枢臣之列。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而张廷玉也在此时等到了自己的高光时刻,雍正皇帝颁布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是何等殊荣,这在整段清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尽遭猜忌
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乾隆皇帝遵从先皇遗命,继续启用张廷玉为辅政大臣执掌朝政。然而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生出了“罢相”的念头。
虽然清朝不设宰相之职,军机大臣、辅政大臣也不及前朝宰相权力巨大,但是身为两朝元老御极朝野的张廷玉却开始让乾隆皇帝忌惮起来。
一方面乾隆皇帝在政见方面与雍正皇帝大为不同,他们父子二人一个想尽办法省钱另一个却变着花样花钱,作为前朝旧臣,乾隆自然不能容他。
而且至乾隆朝之时,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已盘根错节,又因其具有威望,总使得乾隆皇帝办事掣肘,更招致乾隆皇帝对其心生厌倦。
可是乾隆皇帝仍然对张廷玉宠幸有加,给张廷玉加封了伯爵,这在满清以来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年迈的张廷玉却意外地固执起来,将一世的谨小慎微抛之脑后,这也使这段君臣关系生出了嫌隙,君臣之谊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而乾隆也最终下定决心敲打敲打这个三朝元老张廷玉。
君臣交锋
打压开始于这对君臣之间的几次交锋。
时间来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这一年张廷玉76岁。76岁在封建时代已经算得上是高寿了,此时年迈的张廷玉向年轻的乾隆皇帝递上了辞呈。
张廷玉:我老了,不中用了,想回老家享几年清福。
乾隆:你是先帝的托孤重臣,以后要配享太庙的人,怎么还能告老还乡呢?
这对话表面上是一段君臣之间的礼让佳话,然而其中却蕴含机锋。
也许是张廷玉太想落叶归根了,竟顶了乾隆皇帝一句:
当年洪武皇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都能告老还乡,我为什么不行?
好大喜功最重名头的乾隆一听心中就不爽了:
你张廷玉自比刘伯温还则罢了,还拿我比那个残暴弑杀的朱洪武吗?和你一起的顾命大臣鄂尔泰刚死你就请辞,
这不是让人戳我乾隆的脊梁骨吗?
最终这件事以乾隆不准而告终。
77岁时,张廷玉再次乞骸骨归乡养老,乾隆被张廷玉磨叽烦了终于在不忿当中批准了。然而张廷玉的举动却再次触怒了乾隆皇帝。
张廷玉说:我虽然告老还乡了,但是你爸爸答应我配享太庙的事还得算数 ,你要给我打个白条。
乾隆皇帝虽然有点尴尬,但还是哭笑不得地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也许是思乡心切,也许是老迈昏聩,张廷玉竟然让儿子代替自己进宫谢恩。
这让怒意满满的乾隆皇帝终于憋不住了,让军机大臣传旨,要求张廷玉自己来谢恩。
然而军机处的旨意还没到,明白过事儿来的张廷玉就颠颠的跑来谢罪了。这让一向痛恨结党营私的乾隆皇帝更加恼火,认为这是张廷玉结党营私,在问责军机处的同时,也免去了张廷玉的爵位。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去世,身为皇子老师的张廷玉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归乡返程。
这让刚刚丧子的乾隆彻底怒了:张廷玉你到底要干什么?你为我爷爷能通宵达旦,你为我爸爸能彻夜不眠,怎么到了我这儿,你就颠颠的躲着呀?我招你了惹你了?行!你不是要走吗,把我们家给你的都留下!先把配享太庙的资格给你取了!
于是乾隆下诏:罢配享,免治罪!归去吧!
可是后来乾隆还是不解气,抄了张廷玉的家,把历年皇家的赏赐统统没收了。然而此时的张廷玉也还是什么都没说,回安徽老家养老去了。
直至张廷玉离世之后,乾隆表示还记得张廷玉的贡献,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了。
明哲保身
也许在众人眼里,一世小心的张廷玉在晚年犯下了重大错误,触动了乾隆的禁忌。
然而一生都在研究帝王心术的他真的老迈昏庸了吗?也许这是张廷玉的聪明之处,他也很清楚乾隆对老臣的猜忌,可是如果在政治上犯了错误,那可能就祸延九族了。
那只能找一个温和的方法既掉不了脑袋还能让皇帝放心,那就是倚老卖老,在退休的问题上跟乾隆打马虎眼。
乾隆皇帝最在意后世的评价,断然不会因为退休问题而落一个杀老臣的骂名,所以这一君一臣才在金殿之上唱了一出双簧,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君主的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