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大清是满族人政权,汉人要想当大官是很不容易的。大清历史上哪个汉人当的官最大呢?吴三桂,袁世凯,李鸿章,曾国藩都曾是大清顶梁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特别是吴三桂还是亲王级别,手握兵权。要说死后哀荣比较圆满的,当属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他是唯一享用太庙待遇的汉人。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官二代,父亲张英是大学士,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常务副总理级别。张廷玉受过良好的教育,饱学之士,凭着自己的能力考取了进士,在康熙年间就受到重用,任命左左侍郎,相当于副部级官员。张廷玉谨慎细微,头脑清醒,从不拉帮结派,特别是在九子夺嫡中,他深处漩涡之中,却不站队任何一派。张廷玉还把八阿哥给他的“揭发太子的举报信”当场烧掉,此举为避免了兄弟手足自相残杀。康熙知道后,对如此识大局的张廷玉刮目相看。
雍正就任伊始,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后除去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为自己扫清了道路。张廷玉凭自己博学多识,一手好字,出众的才能,特别是超强的记忆力,被雍正所倚重。他还有一个特长,就是精通满语,雍正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能一字不差地按照皇帝的意图完整地记录下来。张廷玉在大清所做的贡献,都是在雍正年间完成的。他完善奏章,奏章制度,建立了一条快速,便捷,并且保密性极其的奏折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在雍正西北用兵期间,他还首创了军机处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军事效率,为雍正在西北取得大捷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分难得的是,张廷玉在雍正身边兢兢业业工作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雍正几乎所有的国事,军事,甚至家事都要咨询他的意见,他由此成为雍正最信赖的肱骨之臣。雍正不在朝政期间,所有事情都有张廷玉一个人来解决。张廷玉还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拥有直接向皇帝举荐官吏的权力。尽管这样,张廷玉仍然极度小心谨慎,保持沉默是金。张廷玉所作所为,雍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临终前,给予张廷玉极大的信任和恩赐,让他和鄂尔泰做顾命大臣,辅佐乾隆,并且留下遗诏,赐予张廷玉,鄂尔泰死后享受太庙。
乾隆继位伊始,对张廷玉也恩宠交加。非常体恤张廷玉年老力衰,天气不好的时候,可以不用上朝。但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乾隆开始不待见张廷玉,君臣之间出现裂隙。乾隆的结发夫妻,灵魂伴侣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悲伤过度,性情大变,一改往日仁慈君王的面目,成为嗜杀的铁腕帝王。在皇后百日祭祀期间,由于致哀不力,乾隆已经降罪了数百人,诛杀百日内剃发的总督塞楞额和周学健,连自己儿子大阿哥,三阿哥没有表现出太过悲哀,大加斥骂,并宣布永远剔除储君人选。偏偏这个时候,一生谨慎,几十年未出错的张廷玉,在书写皇后的册书中,出现了一处小错误。平时不计较这些的乾隆,此时大发雷霆,削去张廷玉伯爵。
此外,张廷玉终究是年级大了,一而再,再而三犯了致命错误。张廷玉看到乾隆不待见他,有意提出退休,还乡。乾隆回答是,享受太庙待遇的人,不能轻言退休。张廷玉此时和当时的孟浩然应对唐玄宗一样。头脑昏昏做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说朱元璋让刘伯温退休。乾隆听了,当时就恼羞成怒。这个典故意思就是朱元璋过河拆桥杀了刘伯温。意识到错误的张廷玉,痛哭流涕,乾隆也没深究,这事就算过去了。紧接着,张廷玉的糊涂事又来了,他让皇帝写下保证书,保证他死后能位列太庙。乾隆皇帝金口玉言,说话不好使怎么地。尽管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是还是给张廷玉写下了书面材料,并且写下长诗宽慰他。拿死去的君王,来要挟当今的帝王,这要是朱元璋,早就拉出去斩首了,都有可能灭九族。
乾隆的怒气还未平息,紧接着,张廷玉又犯了一个不应该的犯的错。本应张廷玉入宫谢恩,结果他派自己儿去叩首谢恩。乾隆本来就憋一肚子气,决定降旨责备他。结果,圣旨还没写完呢,张廷玉第二天一大早就跑进宫谢罪来了。这说明了泄密了,乾隆的一举一动他都在掌控之中。乾隆借口安插内奸,结党私营等罪名,在内阁召开会议,剥夺张廷玉官爵。乾隆用了最大的忍耐没处分他,留守待用。
张廷玉最后一事,彻底激怒乾隆。张廷玉早不选,晚不选,偏偏在乾隆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又提出请辞。要知道,张廷玉可是永璜的老师呀,如此六亲不认。乾隆终于忍无可忍,召开九卿会议,免去了张廷玉太庙待遇。乾隆还是没有治罪他,放他回家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多久,张廷玉被自己学生朱荃牵连了。乾隆借故收缴了所有宫中赏赐给张廷玉的物品,并且派人抄了家。
张廷玉去世后,乾隆回想起张廷玉的种种贡献,辛辛苦苦几十年,没有泄露宫中半点秘密,还是遵从了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位列太庙。张廷玉的太庙优待又失而复得。都说伴君如伴虎,在乾隆失去富察氏后,心情不稳,性情大变的情况下,小心驶得万年船,才是上计。张廷玉没有走好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