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控制亲政后的光绪,手段老辣至极!光绪想斗,但根本没胜算!

慈禧控制亲政后的光绪,手段老辣至极!光绪想斗,但根本没胜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71 更新时间:2024/2/5 8:03:20

懿旨颁下的当天,十八岁的光绪异常兴奋,虽然内心始终畏惧慈禧的威严,但他还是迫不及待地发下了一道当仁不让的上谕。

他以为十四年来所受的控制和束缚统统不存在了,可事实上,他不过是从一个囚笼走进了另一个囚笼,另一个虽无形但更残酷的囚笼。

首先让光绪感到囚笼依旧还在的正是随后的大婚,他根本没有为自己选皇后的权利,只能接受慈禧为他定下的那个大他四岁,其貌不扬的叶赫那拉氏。

慈禧之所以强行将自己的侄女指派给光绪做皇后,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紫禁城内叶赫那拉氏的血脉,另一方面毫无疑问是为了安插心腹。嗜权如命的慈禧知道,若让一个贤德的外人做皇后,这对她长久控制光绪不利,而让自己的侄女上位就不同了,她既可以影响光绪,更可以时刻盯着光绪。

历史有时候的确有些若有所示的味道。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光绪大婚的庆典日,可就在整个后宫为此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灾事发生了。

一夜之间,一场大火竟将紫禁城的太和门烧毁了。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皇后必须经太和门抬入内宫,现如今太和门被烧毁了,皇后无门可进,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一九一二年,大清果然经她的手亡了。

更若有所示的还有慈禧随后的一个决定。为了光绪的大婚能如期举行,为了皇后能过那一道太和门,慈禧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硬是在一片废墟上扎出了个纸糊的太和门。

这道纸糊的宫中门脸就像它身后的庙堂,表面看上去威严、恢弘依旧,内里却尽是薄纸、浆糊、空架子。

天朝之丑陋就丑陋在这里,内里越朽,表里就越有庙堂上的粉饰以及粉饰下的大政独裁。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著名的1894年,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也是甲午海战北洋全军覆没的耻辱年。

光绪和慈禧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隐隐浮出水面的。

国耻让光绪很想励精图治,但慈禧更多的则是耿耿于怀。慈禧为何耿耿于怀?只因前线战事吃紧,朝中重臣反对,她的六十大寿没能像康熙乾隆那样普天同庆。

战事不说,只说这朝中重臣反对,慈禧觉得这是光绪帝党在借机挑战自己的绝对权威。如此一来,她那著名的妇人之怨便发酵了——“今日令我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就这样,老妇人举起了发泄不快、捍卫权威的大棒。

第一个遭殃的就是光绪宠爱的珍妃。六十大寿的庆典刚过,借一次召见枢臣的机会,慈禧当场宣布,瑾、珍两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降旨缩降为贵人。翁同龢再三请求手下留情,但丝毫不起作用。

照光绪的意思,珍妃虽有联合太监受贿卖官的违制之事,连降两级以示惩罚也就行了。但在慈禧的严酷干预下,珍妃不仅被降了级,而且遭到了羞辱毒打。

珍妃是什么人?光绪唯一心爱的女人。慈禧此举虽没到杀鸡儆猴的程度,但变相敲打光绪的意思也是再明显不过了。

然而在慈禧那里,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头。

像慈禧这样百年难遇的弄权者,她是绝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对己不敬、不利的小苗头的,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是他们玩弄权术的惯常手法。

说的好听点,这叫未雨绸缪,小苗头,大布局。

几乎就在严惩珍妃,给光绪示以颜色的同时,慈禧可谓是行动迅速,她连下了两步棋:第一步,任命亲信荣禄为步军统领,下辖八旗步兵营三万余人,全面接管京师卫戍、警备、治安,另下辖绿营巡捕五营万余人,防守京郊;第二步,成立督办军务处,以奕䜣为督办,以奕劻为帮办,全国各路兵马,均归节制,如有不遵号令者,即军法从事。

小苗头下这两步棋走完是个什么概念?

京津地区的卫戍部队被握在了后党手里;全国的军权亦被握在了后党的手里。

想想看,早早地就有了如此严密的布防,后来康有为等人妄想搞什么“围园劫后”,哪有成功的可能,恐怕一有动静,马上就得被一网打尽。

按理说,完成这样的布局,对于想要权自强的光绪,慈禧应该能静观其变了吧?

在慈禧那里,这还不够。

非得釜底抽薪,拔除光绪倚重的心腹智囊才算基本放心。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很普通,普通到帝师翁同龢根本料不到他的宦海生涯将在这一天陡然终止。

慈禧玩弄权术还有另一个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地方,这妇人特别擅长在毫无征兆下突然变脸,这是至高皇权的一种极致演绎,除非遇到乱臣贼子,其他人根本扛不住,必跪倒在地。

曾经的恭亲王是这样,此时的翁同龢是这样,后来的光绪同样是这样。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翁同龢被拿下的情景。

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御前太监照例传呼诸大臣进殿,但同时又宣布了“著翁同龢勿入”。闻听此言,宦海沉浮几十年的翁同龢意识到,大不测可能就在眼前。

三刻钟后,殿中诸臣退出,随之,罢免翁同龢一切官职的上谕跟着就传了出来。

什么理由罢免的翁同龢呢?主要有两条,一条,众议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二条,召对时喜怒见于词色。

典型的慈禧式小题大做。

但慈禧狠就狠在这,她就敢这么小题大做,连莫须有都懒得玩。

翁同龢告别光绪的一幕在历史中显得很沧桑,很悲凉——翁同龢跪在雨中,光绪经过时沉默无言,从此师徒君臣二人一个凋零乡野,一个最终被囚在了瀛台。

有人说说,若是翁同龢一直辅佐在光绪身边,这位年轻想奋进的皇帝不会那么毛糙、激进,遗憾地是,慈禧不容许这样一位老谋的主心骨存在。

慈禧这一端说到这,下面该说说光绪一端了。

据说,亲政以后的光绪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皇权,干什么事前都要向慈禧请示,事后都要汇报,他曾向庆亲王奕劻发出过这样一句著名牢骚:如果还不给我办事的权利,我宁愿退让此位,不甘做此亡国之君。

有这句话在,说光绪没有宫廷政治的敏感度也许不够客观,这位年轻的皇帝之所以不愿韬光养晦、隐忍等待,大概是因为他觉得国事衰微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心态有时候的确是压过一切智慧的。

困境让人偏激盲动的时候永远比越挫越智的时候多。

与谋定静观的慈禧比,困境中的光绪显然不够沉着、冷静、进退有度,他似乎一直没有看清慈禧给他划定的“折腾”底线,又或者在所谓雄心壮志的怂恿下,从一开始他就不愿顾忌慈禧划定的那条底线——你要变法图强可以,但不能违背祖宗大法,不能损害满贵权势,更不能挑战她本人的权威。

有翁同龢在旁为他掌控分寸的时候,与慈禧的暗中博弈虽然存在,但表面上至少说得过去。但自翁同龢被打回乡野后,光绪似乎很快就失去了分寸。

他挑战的动作越来越明显。

七月十九日,光绪颁下上谕,罢免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位堂官的官职;七月二十日,光绪再颁上谕,决定礼部堂官的署任,并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怀塔布是慈禧的人,这一点光绪当然清楚,之所以要这么做,光绪的想法也很明了,他希望能以杀一儆百的方式争得振奋而起的空间。

然而,徒有虚名者哪来杀一儆百的资格。

果然,慈禧怒了。

可就在慈禧当面质问并训斥光绪的时候,这位年轻的皇帝用痛哭的方式顶撞了慈禧。光绪痛哭说,祖宗而在今日,其法必不若是;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笑也。

此话一出,对慈禧的藐视和否定就算挑明了。

听到这话,慈禧反倒卸下了脸上的怒气。当然,这不是妥协,而是应战的前奏。

她当即指示前来哭诉的怀塔布等人,暂且忍耐,之后就将怀塔布等人派往天津,与荣禄密商对策去了。

说是密商对策,其实就是排兵布阵,以防不测。

可叹的是,慈禧暗藏杀机的怒气全消并没有让光绪警醒,相反,他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七月二十八日,光绪借去颐和园向慈禧请安的机会,直接向慈禧提出维新党人建议开懋勤殿一事。

光绪此举意在何处?由康有为等维新党组建新的决策机构,从而架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这一回,慈禧当场撂下了狠话,她严厉警告光绪,若继续一意孤行,其皇位将不能保。

慈禧的这句话让光绪如临深渊。自颐和园返回后,他明发上谕,令康有为等人火速离京,好自珍重以徐图大业。

遗憾地是,在这本该息声匿影的关键时刻,激进的维新党居然想到了“围园劫后”,他们妄想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来终结慈禧,勤王上位。

真是不见残酷刀枪,只有泡沫理想。

关于慈禧是怎么知道这事的,历来有争议,也许是有人告密,也许是耳目探知,总之,八月初四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赶回了西苑。

见到在瀛秀园门外跪迎的光绪,慈禧怒骂,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谋我乎?

光绪战栗不发一语,良久才小声说,我无此意。

慈禧愤恨地说,痴儿,今日无我,明安有汝乎?

也有人说,慈禧之所以在八月初四日赶回,那是因为光绪要在八月初五日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对光绪想留伊藤博文在京为变法顾问,慈禧不仅觉得荒诞,更觉得是一种威胁。

可即便如此,慈禧并没有阻止第二天光绪和伊藤博文见面,但此时的光绪已没了说话的权利和勇气。

八月初六日,戊戌变法刚好推行一百零三天。按照内务府日程安排,这一天早晨五点三十分,光绪要前往中和殿阅视祭社稷坛的祭文。

一切又是似曾相识的,当光绪步出中和殿时,荣禄之兵及侍卫太监早已等候在此。

一句奉太后之命,光绪即被请入了瀛台,一座四面环水的囚笼。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甄嬛传:华妃对皇帝若是真心,为何却与年羹尧联手卖官惹他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甄嬛传华妃与皇帝关系,甄嬛传中华妃对皇上的评价,甄嬛传华妃和年羹尧的关系

    其实皇帝清楚华妃的脾气,从来不觉得她陷害妃嫔的举动有多么过分,反而还对甄嬛说华妃是真性情,脾气跋扈只是任性了一些,性格还是很可爱的。一个随意打残嫔妃害死宫女的妃嫔,皇帝还说可爱,足见华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如果华妃可以稍微克制一些的话,说不定最后年家覆灭了她都不用被降位撤封号。但是,华妃除了害死淳贵人

  • 他是慈禧太后的弟弟,光绪的岳父,一生却不得重用,晚年贫困潦倒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慈禧太后最疼爱光绪,光绪与慈禧太后是什么血缘关系,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图

    桂祥,姓叶赫纳兰氏,慈禧的娘家亲弟弟,1849年出生,比慈禧小14岁,在晚清,他应该是个人人羡慕的存在,因为他的大姐是慈禧太后,二姐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的福晋,而他的二女儿就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他还是光绪皇帝的岳父,是同治皇帝的亲舅舅,而即使门庭如此显赫,作为国舅和国丈,桂祥却一生无所作为。按理说

  • 清朝数亿两银子的旧账,折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两代,整整26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灭亡后国库银子去哪了,清朝灭亡后的国库有多少银子,清朝赔款4亿两白银由哪国归还

    为了获取国际世界的承认,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北洋政府认领了这一切。但北洋政府为了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也进行了切实的努力,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宝贵的机会,先后成功收回了邮政主权、海事主权和部分领事裁判权与租界。对于清政府留下的财政包袱,最大的就是当年与八国联军背后的各国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这种赔付义

  • 晚清最忠烈的户部尚书,当众顶撞慈禧拿钱修园子,慈禧还不敢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户部大臣顶撞慈禧,老梁讲慈禧真实的慈禧,晚清最厉害的功臣

    阎敬铭生于公元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陕西人,祖上世代为官,他自幼勤奋好学,公元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两年后,进户部,辅助户部尚书管理大清财政。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湖北巡抚胡林翼上奏朝廷,要求调阎敬铭掌管湘军财政以及后勤。阎敬铭是个天生的理财家,把混乱的湘军财政打理得井井

  • 亲爱的小乔,信弘历哥,你将得到永生-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写给英国人的一封信的内容,乾隆写给英国王后的信,乾隆皇帝弘历

    工业1.0时代如火如荼时,江湖老大英国忍不住代表欧洲大家庭派来使者马嘎尔尼来东方,想会一会传说中的东方老大,汇报一下工业革命的进展。作为事实上的西方老大,也想借此机会,双方坐下来搞点协定,瓜分一下东西方势力范围,至于互派个常驻代表通通商什么的,那都是小事儿。很快,使者给英吉利国王乔治三世带回了那个温

  • 她是谁?林徽因的婆婆,梁思成的母亲、梁启超的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林徽因梁思成梁启超,梁思成与梁启超之间关系,梁思成与林徽因哪里人

    才子佳人的爱情,似乎总是为人称道的,作为民国时期文坛与建筑业最为顶尖的领军人物,国徽的设计者,林徽因在许多热爱民国文学的读者心中,一直是神话般的存在,而她与丈夫梁思成才子佳人的情投意合,更是一直被当作爱情最好的模板,受到所有人的敬佩。但是比林徽因更具有妻子的魅力的却另有其人,她不是林徽因,但是却与林

  • 揭秘清宫:命苦皇帝咸丰,31岁暴毙,只因逃亡途中做的这四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咸丰皇帝死因,清朝咸丰死亡原因,咸丰皇帝死亡原因揭秘

    咸丰皇帝文宗勤于政事,万几之暇,颇耽逸乐,王心弗善焉——刘体仁在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漫长封建帝制社会中,直至清朝一代,皇权势力膨胀至巅峰。在这种制度下的社会运行,很大程度上维系在皇帝一人身上,乃至于左右天下大势。可皇帝虽地位尊崇,却历来也属于高危职业,纵观上下两千年,能够寿终正寝的皇帝寥寥无几,反倒是

  • 她也是皇帝继后,却受尽宠爱葬入帝陵,儿子当皇帝,儿媳是慈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慈禧儿媳,慈禧是哪位皇帝的皇后,慈禧真的活活把自己的儿媳摔死吗

    她就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出身于满洲镶黄旗,她的父亲当时是清朝苏州的驻防将军,是咸丰帝生母,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婆婆,虽然孝全成皇后是继后,可是不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备受道光帝宠爱。钮祜禄氏聪慧灵秀、美貌娴雅,因为钮祜禄氏的父亲在苏州驻防,因此幼时的钮祜禄氏跟随

  • 朱三太子成为民间反清的旗号,吴三桂造反时也曾利用此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三桂如果反清成功谁会登位,吴三桂为何起兵反清,朱三太子和吴三桂一起谋反了吗

    其实,清朝初年,民间不断爆发“反清”起义,与大清王朝早期的政策特别是多尔衮时期的政策密不可分,特别是多尔衮颁布的“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屠城令”等弊政,造成了上至地主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直不满,再加上清朝初年对于明朝官员的全盘接收造成了明末的腐败政治局面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

  • 姬辟方是周懿王叔叔,姬燮是周懿王之子!为何姬辟方成功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孝王姬辟方简介,姬燮在位多少年,周懿王死后谁继位

    从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到周懿王,西周一共历经六代,都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但周懿王去世之后,继承制度上却出现了重大变化。周懿王叔叔叫姬辟方,嫡长子叫姬燮,按照周礼应当是姬燮继位,但实际上却是姬辟方成了西周天子,这是西周第一次违背“嫡长子继承制”。问题在于,周懿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37年—前892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