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一时之气吗?看看军事后勤就知道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一时之气吗?看看军事后勤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16 更新时间:2024/1/15 18:05:41

若要谈起历史上那些开疆拓土的皇帝,大家肯定会想到统一六国,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的秦始皇;远征匈奴,打通西域,将中原政权传统疆域由长城一线推到漠北草原的汉武帝;收复漠南,臣服西域,开拓漠北的唐太宗,版图横跨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奠定了我国近代版图的康熙、乾隆。然而却忽视了一个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皇帝隋炀帝杨广

对于隋炀帝杨广的功过是非的评论,本文不是讨论的重点,他的本意是好的,想要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开凿大运河惠及千年,完善科举制度沿用到近代,这些都是不可抹杀的功绩。他开疆拓土的功绩却被历史所淹没: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琉球,伊吾诸国;在这些战争中,隋炀帝最让世人所争议的是:三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最后导致身死国灭。有人说他远征高句丽就是一时之气,穷兵黩武,史实果真是这样的吗?隋炀帝为何执意攻打高句丽呢?我们来看看隋炀帝在三征高句丽时军事后勤准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军事活动都离不开后勤,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隋炀帝,哪可能不知这样浅显的道理,他在征战高句丽时,做足了充分的后勤准备。隋炀帝分别在612年、613年、614年,连续三年征伐高句丽,先后利用五年时间建设了颇为完善的军事后勤保障,所以说隋炀帝绝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穷兵黩武。

隋炀帝首先选择在涿郡(北京)建林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为了运输南方的军饷和粮食,开凿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分支永济渠,修筑驰道,沟通长安以北到幽州的交通路线。永济渠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段,连接京师至东北地区,特意为讨伐高句丽准备的。611年,隋炀帝就是通过永济渠到达涿郡临朔宫,征集了号称200万人的部队。

在运河沿岸建立许多粮仓,特别是漕运线路开通后,各地仓储都装满了粮食。他重视武器装备与制造,仅戎车就造了5万辆(河南、淮南、江南三地),建造战船和运输船300艘,征兵三四百万人,仅江淮、岭南地区便集结7万人(《隋书》记载)。此外,在广大农村大量征用车船、马、驴不计其数。为了减少运输成本,缩短运输距离,隋炀帝决定河北、山东、河南几省为战争物资主要征集地。

运输方面,由于路途太遥远,大部分粮食都在路上北被消耗了,无法达到目的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军在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时采取前锋部队自携口粮的措施。这种做法又很大的弊端,遇到意外情况容易使军中断粮,宇文述率领的前锋部队败在鸭绿江最大的原因就是粮食断绝。隋炀帝也十分重视水路运输,在山东大造战船,为远征高句丽做准备。

运输路线,隋炀帝为了远征高句丽,投入大量人力开发道路,建立了四通八达陆路交通网,主要修筑了三条干道,第一条:凿通太行山通往并州;第二条,经河内郡(河南沁阳)到涿郡(北京);第三条,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

出征时间:远征高句丽在运输线上最大困难是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从幽州到辽河没有漕运,只能陆路,一旦进入辽东地区,夏秋季长发水灾,冲毁道路,辽河地区,有很多沼泽,人畜行走困难。隋军在东征高句丽时大多选择在春节,害怕战事持久,拖至冬季,严寒的气候对中原士兵不利。

尽管隋炀帝作力大量准备,由于东北地区特殊恶劣气候条件,加上路途遥远始终让隋军困难重重,出师不利,三次战争全部败北。第一次高句丽战争,隋炀帝动用113万军队,由于自己指挥失误,死伤惨重,仅在辽东安东之战中,歼敌1万余人却没有拿下任何城池;来护儿水军4万水兵,生还者仅几千人,宇文述率领30.5万大军,才回来2700人,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613年,隋炀帝筹备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攻打辽东城久攻不下时,大臣杨玄感滞留粮草,趁机反叛,而使隋炀帝被迫退兵,这次损失兵力没有上次严重,却被隋炀帝冤杀很多。614年,屡战屡败的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在经过劳师动众,大军压境后,高句丽国王俯首称臣,隋炀帝班师回朝后,隋朝即被推翻,三次高句丽征战葬送了隋朝基业。

隋炀帝为何执意攻打远离中原千里的高句丽呢?隋炀帝即位后,作为一个藩属国的高丽王高元,按照礼节应该前往长安觐见祝贺,但是他却派使者去应付,惹隋炀帝很不愉快。高元还主动愈突厥、契丹、靺鞨交好,不把大隋帝国放在眼里,这更让炀帝记恨在心。607年,隋炀帝在突厥视察期间,遇到恶劣高丽使者,向其宣旨要去高句丽视察,遭到了高元的拒命,于是人不可忍的隋炀帝决定攻打高句丽。

以上的说法都不是隋炀帝攻打高句丽主要原因,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点明了原因“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的一句话正是点明了隋炀帝征战高句丽的真正原因:不让后代担心,隋文帝看到了高句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后代统治将面临非常大风险。

而后代的唐太宗李世民则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在军事战略上和后勤准备上都有完善部署,他御驾亲征,初期连战告捷,一连攻克十余城,张亮的水军渡海奇袭卑沙城;李勣、李道宗攻克盖牟城(抚顺),俘获两万人,张俭渡水占盖州,斩高句丽兵数千人;然而唐太宗过于求稳,没有采纳乘虚直取平壤,先取乌骨城,放弃安东等出奇制胜的建议,将时间拖入了冬季,致使粮草不济,被迫退兵。

唐太宗征伐高句丽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但是极大地重创了高句丽军队和国力,唐军在战术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和斩杀敌军7万余人,死伤仅两千余人。这次让唐太宗更欣慰的是,发掘了一名大将薛仁贵,十六年后,李治派程名振,薛仁贵最终降服高句丽。

虽然在历史中,我们很难不以成败论英雄,更难不以功绩论得失。但其实从后勤等诸多方面而言,隋炀帝伐高丽,显然就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战争,只是结果他输了。而这一场败仗,引燃了隋朝灭亡的火线,更为他暴君之名,盖棺定论。

更多文章

  • 祸乱盛唐的安禄山“陵墓”被打开后,疑似穿越的物件赫然出现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安禄山简介,真实的安禄山大墓,安禄山是好人还是坏人

    正史与野史的区别无非是在于这个“干”字是不是发标准的一声,野史对此持怀疑态度。假如您对野史的发音持怀疑态度,我就对您的态度持激赏的态度。安禄山在杨贵妃的眼中,无非是个肥胖的小丑而已,宫廷之中不会有两人苟且的空间,唐玄宗曾经两次把杨贵妃赶出宫,其中第二次是天宝九年,距离认干儿子时的天宝十年仅有一年之久

  • 五胡十六国不仅各政权之间争斗不断,且几乎所有政权均因内讧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胡十六国被谁统一了,王立群讲五胡十六国,五胡路

    限于篇幅,重点看下那些曾经占据过中原的五胡政权。首先是一手灭亡了西晋的前赵(起初国名为汉,史称汉赵、匈奴汉国)。前赵的开国者刘渊,作为内附匈奴部族贵族,早年曾被常年留在洛阳当人质,也曾在成都王司马颖效力,对司马家族自相残杀导致国家实力衰落、天下大乱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作为首个在中原称帝、拉开五胡十六

  • 历史上最寒酸的帝王陵墓,竟是隋炀帝,向世人透露什么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最寒酸的帝王陵墓,隋炀帝陵墓全景图,历史上真实的杨广墓

    直到2013年11月16其,国家文物局才公布其就是隋炀帝杨广和萧后的墓葬之地。隋炀帝在当今历史上评价极其低,他在位期间,因滥用民力,压榨劳苦百姓,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更残害忠良,沉迷酒色,所以千百年来,隋炀帝的名声一直很差,人们不愿意认同他。但事实上,隋炀帝真的是如此一个不作为的皇帝吗?答案是不

  • 此人是李建成的亲信,玄武门之变后效忠李世民,还娶了李世民妹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势力,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李建成的妻子和李世民什么关系

    将门之子薛万彻出身将门之家,父亲是隋朝大将薛世雄,薛世雄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子薛万述早死,次子薛万淑、三子薛万均、四子薛万彻、五子薛万备,几个兄弟自幼跟着父亲习武,薛万彻在几个兄弟中最出色,最得父亲喜欢。效忠大唐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父亲薛世雄受隋炀帝之命,镇压窦建德起义,但被窦建德击败,从此一

  • 8年安史之乱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杨贵妃”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安史之乱为啥要处死杨贵妃,杨贵妃和安史之乱是什么联系,安史之乱与杨贵妃关系

    那么,这场政事剧变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跟杨贵妃有关么?古往今来许多历史评论家议论纷纷的杨贵妃,在这一事件中又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杨贵妃因素”能占到多少?“红颜”误国——导火索自古“红颜祸水”这一说法影响颇深,似乎很多王朝的覆灭都与某个女人脱不了干系,例如夏代的妺喜、殷商的妲己、周朝的褒姒,甚

  • 汪伦:本是一小小县令,却靠打赏李白留名千古,你猜有多大手笔?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汪伦是李白的什么人,李白送别汪伦,唐代汪伦简介

    李白与汪伦诗仙李白凭借着他的酒入豪肠,就将七分酿成了月光,以及余下的三分被啸成剑气,他的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的才华横溢是没有人能够反驳的,他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的时候,都有着众多粉丝,甚至有不少著名诗人也是他的粉丝。但是他的众多粉丝中,有一位靠打赏留名千古的人,知道是谁吗?那就是汪伦,没错,就是

  • 唐太宗爱才,招降很多猛将,为何唯独此将,唐太宗要他非死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于唐太宗的资料和史实评价,唐太宗的战斗力有多强,唐太宗历史人物评价

    影视剧《隋唐英雄》中的单雄信(右边者)单雄信(?-620年) ,曹州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人,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胆识过人,早年与李勣(原名徐世勣,“勣”读“绩”,即徐茂公)是同乡好友,后结义为生死兄弟,隋末天下大乱,原为隋朝官员的翟让逃到瓦岗寨(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聚众反隋,单雄信得知后与徐茂公前往

  • 重道抑佛:从唐代统治者信仰,看道教思想对唐代社会、文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盛世大唐隋朝覆灭后,新建立的唐朝非常重视道教,道教进入空前的兴盛时期。唐高祖李渊自称是圣人老子的后代,所以李渊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遍立老君祠,使人祭祀。并在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且修饰老君祠。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道教的社会声望。武则天时期规定佛教居于道教之上,但是武则天并没有排斥道教,

  • 魏晋时期鲸鱼诗零散单一,无“内涵“,为何到了唐朝会全面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唐诗繁荣原因,魏晋南北朝七言诗对唐朝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各种诗

    鱼作为中国先古时期渔民们的生存物品一直到升华成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种意象,其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意象就是鱼中的种类之一—鲸鱼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所在,魏晋时期鲸鱼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概率相当低,只是一些零散的单一的一种象征性的描写。到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发展

  • 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还曾嫁给李显,没想到结局这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要是提起武则天大多数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毕竟作为一名女子她在唐朝所留下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当一个普通人登上皇位,再利用自己的身份对于国家政事进行一定的掌控形成了她个人的军事集团,并且将唐朝的皇位继承掌握着自己的手中,所以说,武则天有着如同男子一般的政治才能,这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没有任何事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