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拥有着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拥有着极其灿烂繁盛的文化思想。在整个宋朝的历史上,也并不缺乏向岳飞、孟拱这样的军事奇才。
但即使宋朝已经无数次成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但却始终无法打消他们的念头,无法让边境线和国内得到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北方的固有生存环境和当时的大自然环境,以及南、北方各类资源的巨大差异。
一:百年难得一遇的寒冷期
1.北方艰难的生存条件
《辽史》有记载"高原多榆柳,下湿饶蒲苇"等描写北边生活环境的句子,北部地区大多为高原地势,间或有部分的荒漠戈壁和冲积平原的沼泽。
这种复杂、且不适合大量人群的地势使得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为游牧民族,他们大部分随着草原的变迁而迁徙,少部分,如后来被分化成为后来的蒙古和契丹的柔然一族,则根据气候变化,定期往返于大漠两侧。
因为北方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为了生存,为了能够获取到猎物,人们不得不时刻准备好迁徙,以至于习惯在马背上生活。
马背上的日子辛苦而单调,在给他们带来高强度的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锻炼出了强悍的体魄。
长期居无定所的生活使得他们对南方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了觊觎之心,而通过恶劣的环境优胜劣汰留下来的人们大多身体结实,拥有良好的作战素养。
因此,艰难地生活条件给了他们动力,强健的体魄给了他们勇气,从而北方游牧民族孜孜不倦的想要南下攻宋。
2.骤然降低的大自然温度
据《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记载,南宋时期,才十月份(阴历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诗人范成大被派到金朝后望着周围的景象,竟作出了"西望诸山皆缟,云初六日大雪"的诗句。
两宋时期大部分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气候非常寒冷,本就生存十分不易的北方民族在寒冷天气的肆虐下,日子过得越发艰辛。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依靠打猎来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依靠丰富的水资源来满足饮用水的需求。
可当寒冷期到来,猎物早早步入冬眠,没有冬眠的也大多被冻死,在食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就连用来满足日常饮水需求的湖面也有许多被冻住。生存条件遭受到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
事实上,在被极端的生活条件逼得南下攻宋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对南方的富饶起了觊觎占有之心。
二:由人文发展和地理而导致的南北方巨大差异
1.北方少数民族贫瘠的思想文化和物资。
因为北方独特的地理地貌,注定了他们无法依托于当地的地形,建造一个范围足够大,足够包容,足够长久的政权。
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经常跟随猎物迁徙而迁徙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很难像南方一样,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权,并且将统一的标准下放到全国。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人们才会进一步寻求社交、尊重和自我需求。
在古代,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游牧民族大多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的生理需求也难以满足,就更不要说最上层的自我需求了。因此,北方的社会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南方,且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等级和架构也不如南方成熟、健全。
只有当北方许多民族为了生存的需要,迁徙到西方,南边的时候,受到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繁华的南方政权影响,他们才会逐渐开始建立起相对成熟稳定的政治架构。
2.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又想学又想占的宋朝。
据《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显示,大辽南下西迁占据了部分平坦土地后,有模仿北宋城市中流行的"市廊"建造"廊舍",以此来方便城中的居民进行商品交易.
而在北宋时期,根据宋徽宗派去金朝,恭贺金太宗即位的使臣的记载来看,金朝宫城的建筑除了少部分留有以前的特色之外,大部分都是照着北宋宫殿来建造的。
宋朝虽然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无法和唐朝相抗衡,但是在文化繁荣度上却是足以和唐朝比肩的。经过数千年发展下来的封建制度已经相对完善,无论是中央官制还是地方建制都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架构。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无论是从体制上,还是从生存资源上,亦或是从精神文明建设上,此时"重文抑武",在外交上采取软弱政策的宋朝既是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又是他们个个都势在必得的一块大肥肉。
三: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全都要坚持南下攻宋的原因
1.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
寒冷期的到来使得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在食物和水资源都被大自然残忍剥夺后,为了争夺所剩不多的生存资源,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被急剧恶化,一个小小的由头就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战争。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长期的游牧生活让他们拥有了健壮的体魄,而部族之间的混战又能使他们拥有极优越的作战意识和作战技巧。
那些能长时间对宋朝造成威胁的基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内部混战中的佼佼者。打败大量弱势部族从而占据了一定生存资源的他们,对于自身的实力有着充足的信心。
在有信心的前提下,为了能够让部族继续壮大下去,不至于沦落到被恶劣的自然天气所淘汰,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南下攻宋这条路。
2.对于富饶的南方文化与资源觊觎已久。
自然形成的地理地貌使得南方比北方更容易拥有稳定、统一的政权。只有生存条件得到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都已经达到标准后,人们才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比如说自我价值的实现。
南方政权在大部分时候都能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满足了基本需求的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发展人文和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缺乏足够条件的北方,望着就这么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南方,不免生出嫉妒和掠夺的想法。
仿造南方的文明和社会重新构建一个政权,远不如直接占领南方,直接使用他们早已建造好的来的方便。而那些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不出来,只能以昂贵的代价才能换来的粮食与水,一旦自己占据了南方后将不费一针一线的全部落入自己口袋。
3.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执政。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助长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占的风气。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将后周取而代之的,出身于武将的赵匡胤清晰明白的知道武将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后周末代皇帝周恭帝的悲剧重现在自己身上,宋太祖极力推崇"重文抑武"的国策,在大力鼓励文化繁荣的同时,努力抑制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从而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来强敌和内部祸患时很难打出威风,震慑四境。
虽然北方游牧民族大多是被生存条件所迫南下攻宋,但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也给了他们信心,喂大了他们的胃口,以至于即使宋朝打了胜仗,为了边境的安定,宋朝还是仍然要定期奉送资源给游牧民族,帮助他们休养生息。
宋朝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过像岳飞等作战名将,可这些将军大多只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昙花一现。
因为时刻担心自己的皇权受到挑战,害怕将军功高震主的统治者几乎不可能放任拥有名声,又同时拥有重大军权的人存在在自己身边。
在宋朝政府不管是不是出于自愿的帮助之下,北方游牧民族即使打了败仗也依旧能够得到一笔可观的、长期的资源。这种结果自然使得更多的北方游牧民族想要来攻打宋朝,毕竟他们全都希望能够在物资比他们要富饶得多的宋朝分上一杯羹。
四:总结
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寒冷期。
寒冷期的到来使得他们本来将将温饱的生存环境一下子变得难以为继。在生命受到了威胁的时候,对于对南方资源觊觎已久的他们来说,南下攻宋,抢占资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宋朝统治者因为忌惮武将、忌惮军权而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这使得宋朝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对外交涉都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即使打了胜仗也依旧需要老实上交资源来保边境安稳。
宋朝的弱势外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大鼓舞了北方游牧民族,让他们更加敢于发起对宋朝的进攻,毕竟,就算输了也能得到大量用来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