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

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81 更新时间:2023/12/8 6:46:22

宋朝拥有着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拥有着极其灿烂繁盛的文化思想。在整个宋朝的历史上,也并不缺乏向岳飞、孟拱这样的军事奇才。

但即使宋朝已经无数次成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但却始终无法打消他们的念头,无法让边境线和国内得到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北方的固有生存环境和当时的大自然环境,以及南、北方各类资源的巨大差异。

一:百年难得一遇的寒冷期

1.北方艰难的生存条件

《辽史》有记载"高原多榆柳,下湿饶蒲苇"等描写北边生活环境的句子,北部地区大多为高原地势,间或有部分的荒漠戈壁和冲积平原的沼泽。

这种复杂、且不适合大量人群的地势使得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为游牧民族,他们大部分随着草原的变迁而迁徙,少部分,如后来被分化成为后来的蒙古和契丹的柔然一族,则根据气候变化,定期往返于大漠两侧。

因为北方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为了生存,为了能够获取到猎物,人们不得不时刻准备好迁徙,以至于习惯在马背上生活。

马背上的日子辛苦而单调,在给他们带来高强度的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锻炼出了强悍的体魄。

长期居无定所的生活使得他们对南方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了觊觎之心,而通过恶劣的环境优胜劣汰留下来的人们大多身体结实,拥有良好的作战素养。

因此,艰难地生活条件给了他们动力,强健的体魄给了他们勇气,从而北方游牧民族孜孜不倦的想要南下攻宋。

2.骤然降低的大自然温度

据《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记载,南宋时期,才十月份(阴历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诗人范成大被派到金朝后望着周围的景象,竟作出了"西望诸山皆缟,云初六日大雪"的诗句。

两宋时期大部分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气候非常寒冷,本就生存十分不易的北方民族在寒冷天气的肆虐下,日子过得越发艰辛。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依靠打猎来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依靠丰富的水资源来满足饮用水的需求。

可当寒冷期到来,猎物早早步入冬眠,没有冬眠的也大多被冻死,在食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就连用来满足日常饮水需求的湖面也有许多被冻住。生存条件遭受到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

事实上,在被极端的生活条件逼得南下攻宋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对南方的富饶起了觊觎占有之心。

二:由人文发展和地理而导致的南北方巨大差异

1.北方少数民族贫瘠的思想文化和物资。

因为北方独特的地理地貌,注定了他们无法依托于当地的地形,建造一个范围足够大,足够包容,足够长久的政权。

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经常跟随猎物迁徙而迁徙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很难像南方一样,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权,并且将统一的标准下放到全国。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人们才会进一步寻求社交、尊重和自我需求。

在古代,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游牧民族大多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的生理需求也难以满足,就更不要说最上层的自我需求了。因此,北方的社会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南方,且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等级和架构也不如南方成熟、健全。

只有当北方许多民族为了生存的需要,迁徙到西方,南边的时候,受到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繁华的南方政权影响,他们才会逐渐开始建立起相对成熟稳定的政治架构。

2.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又想学又想占的宋朝。

据《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显示,大辽南下西迁占据了部分平坦土地后,有模仿北宋城市中流行的"市廊"建造"廊舍",以此来方便城中的居民进行商品交易.

而在北宋时期,根据宋徽宗派去金朝,恭贺金太宗即位的使臣的记载来看,金朝宫城的建筑除了少部分留有以前的特色之外,大部分都是照着北宋宫殿来建造的。

宋朝虽然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无法和唐朝相抗衡,但是在文化繁荣度上却是足以和唐朝比肩的。经过数千年发展下来的封建制度已经相对完善,无论是中央官制还是地方建制都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架构。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无论是从体制上,还是从生存资源上,亦或是从精神文明建设上,此时"重文抑武",在外交上采取软弱政策的宋朝既是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又是他们个个都势在必得的一块大肥肉。

三: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全都要坚持南下攻宋的原因

1.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

寒冷期的到来使得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在食物和水资源都被大自然残忍剥夺后,为了争夺所剩不多的生存资源,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被急剧恶化,一个小小的由头就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战争。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长期的游牧生活让他们拥有了健壮的体魄,而部族之间的混战又能使他们拥有极优越的作战意识和作战技巧。

那些能长时间对宋朝造成威胁的基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内部混战中的佼佼者。打败大量弱势部族从而占据了一定生存资源的他们,对于自身的实力有着充足的信心。

在有信心的前提下,为了能够让部族继续壮大下去,不至于沦落到被恶劣的自然天气所淘汰,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南下攻宋这条路。

2.对于富饶的南方文化与资源觊觎已久。

自然形成的地理地貌使得南方比北方更容易拥有稳定、统一的政权。只有生存条件得到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都已经达到标准后,人们才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比如说自我价值的实现。

南方政权在大部分时候都能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满足了基本需求的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发展人文和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缺乏足够条件的北方,望着就这么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南方,不免生出嫉妒和掠夺的想法。

仿造南方的文明和社会重新构建一个政权,远不如直接占领南方,直接使用他们早已建造好的来的方便。而那些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不出来,只能以昂贵的代价才能换来的粮食与水,一旦自己占据了南方后将不费一针一线的全部落入自己口袋。

3.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执政。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助长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占的风气。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将后周取而代之的,出身于武将的赵匡胤清晰明白的知道武将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后周末代皇帝周恭帝的悲剧重现在自己身上,宋太祖极力推崇"重文抑武"的国策,在大力鼓励文化繁荣的同时,努力抑制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从而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来强敌和内部祸患时很难打出威风,震慑四境。

虽然北方游牧民族大多是被生存条件所迫南下攻宋,但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也给了他们信心,喂大了他们的胃口,以至于即使宋朝打了胜仗,为了边境的安定,宋朝还是仍然要定期奉送资源给游牧民族,帮助他们休养生息。

宋朝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过像岳飞等作战名将,可这些将军大多只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昙花一现。

因为时刻担心自己的皇权受到挑战,害怕将军功高震主的统治者几乎不可能放任拥有名声,又同时拥有重大军权的人存在在自己身边。

在宋朝政府不管是不是出于自愿的帮助之下,北方游牧民族即使打了败仗也依旧能够得到一笔可观的、长期的资源。这种结果自然使得更多的北方游牧民族想要来攻打宋朝,毕竟他们全都希望能够在物资比他们要富饶得多的宋朝分上一杯羹。

四:总结

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寒冷期。

寒冷期的到来使得他们本来将将温饱的生存环境一下子变得难以为继。在生命受到了威胁的时候,对于对南方资源觊觎已久的他们来说,南下攻宋,抢占资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宋朝统治者因为忌惮武将、忌惮军权而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这使得宋朝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对外交涉都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即使打了胜仗也依旧需要老实上交资源来保边境安稳。

宋朝的弱势外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大鼓舞了北方游牧民族,让他们更加敢于发起对宋朝的进攻,毕竟,就算输了也能得到大量用来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的资源。

更多文章

  • 为何说吴三桂降清对李自成而言是一大幸事,对山海关也是一大幸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万里长城1935年,诗文中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顿时将护了中原大地几千年的万里长城知名度推向了一个人尽皆知的高潮,也向世人昭示这个几乎伴随中国封建社会全程的巨龙在中华人民中的地位。长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上下几千年劳动人民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从秦汉开始,到明朝土木堡之变,长城作为屏

  • 这位皇帝是明朝的中兴之主,因为幻想长生不老,差点被宫女们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被太监宫女抚养长大的明朝皇帝,明朝有几个皇帝想长生不老,明朝第一位中兴之主

    明世宗朱厚熜像朱厚熜(1507年-1567年),兴献王朱祐杬之子,生母蒋氏,明孝宗朱祐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之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无子,张太后和群臣

  • 大清有孝庄文皇后,大明同样有历经四朝的明仁宗诚孝张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孝帝张皇后,清代孝庄皇后简介,明孝宗死后张皇后怎么样了

    孝庄先后拥立顺治和康熙两位小皇帝登基,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很多人认为她是明清以来最贤能的皇太后了。近期《大明风华》电视剧热播,其中出现了一位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张氏,她的历史原型就是明朝时期历经四朝的明仁宗诚孝张皇后,因为关于张皇后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少,因此很多人对她知之

  • 《清明上河图》:宋朝“前现代社会”背景画面后,究竟藏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北宋社会景象,宋朝历史上的清明上河图讲解

    总体看来,宋朝不像其他朝代那样沉迷封建礼教,以至于我们可以将宋朝称为“前现代社会”。因此涌现出了众多豪放派、婉约派的诗人、词人,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朝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便自然展现出一幅繁华的景象,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知其貌。一、《清明上河图》中繁华夺目的汴京城1、繁华之都这幅画描绘的是汴

  • 唐朝、宋朝、大清县长工资是多少?包拯年薪加福利待遇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包拯一年的工资,宋朝官员工资一览表,宋朝包拯相当于几品官

    古代官职等级森严,不同朝代官职设置的级别、称谓、名称都不同。例如市长可以称为:太守、知府、知州、府尹、刺史……,级别从正三品到从四品不等。古代的知州、知府的级别跟现代一样,分为很多等级。例如现在直辖市市长可以是正部级,副省级省会城市副部级,普通地级市就是正厅级,县级市正处级。自秦以来,大多数朝代都将

  • 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务正业的皇帝?蟋蟀皇帝,木匠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明朝十大木匠皇帝,明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干木匠活儿

    每个朝代都有勤政爱民或者励精图治或昏庸无能或不务正业的皇帝,不然也就没有朝代的更迭了。但明朝在位的16为皇帝来看,就两个能让人称道的皇帝,其余的都是不务正业或者昏聩无能就耐人寻味,也是历史少见的。明朝不务正业的皇帝,例如把斗蟋蟀作为人生最大爱好的“蟋蟀皇帝”之称的明宣宗朱瞻基,立志长生不老,迷恋房中

  • 宋代衰亡历程:宋代拥有百万“熊兵” ,为何国富而兵不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经“陈桥兵变”后,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依赖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权,最终导致覆国的教训,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最著名代表事件的就是“杯酒释兵权”,通过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宋太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此后几十年,宋太祖陆续消减了各地节度使的实权,将权力收归中央,并结束了唐末开始的藩镇

  • 太平公主设计想谋害李隆基,为何失败了?看看李旦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皇位就是个好东西,坐拥天下,拥有千里江山,执掌生杀大权,皇位引无数人竞折腰,为了皇位有君臣相杀,父子相弑,兄弟相残等悲剧屡见不鲜,历史上更有母子相残,说到这里,很多人都猜出来了,那个人就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为了夺取皇位到底残害了哪些亲人呢?她以自己女儿之命换的皇后的位置,然后除去王皇后和萧淑

  • 武则天活了81岁,临死前决定去帝号,才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活了81岁临死前说了10个字,武则天死前把江山还给了谁,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有什么大事

    除了尧、舜、禹、秦皇、汉武等为后人开创一代盛世的帝王外,还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也在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她们的千古绝唱。其中名头最响亮的,就是不输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为打破桎梏登上帝位,她苦心经营半生,以67岁高龄最终问鼎帝位。可只在位14年就因神龙政变而下台,81岁临终时,面

  • 备受宠溺的“唐朝第一美人”,安乐公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引起众怒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历史上安乐公主,唐朝第一美人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惊艳的图片

    影视剧《大明宫词》李裹儿形象唐中宗李显有一个他非常宠爱的小女儿,这个小女儿就是安乐公主李裹儿。李裹儿据说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具有"唐朝第一美人"的称号。她不仅深得唐中宗的喜爱,就连祖母武则天也是对她宠爱有加,可谓是一位"天之娇女"。可是在公元710年,年仅26岁的安乐公主却被李隆基诛杀,而且还被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