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
1935年,诗文中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顿时将护了中原大地几千年的万里长城知名度推向了一个人尽皆知的高潮,也向世人昭示这个几乎伴随中国封建社会全程的巨龙在中华人民中的地位。长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上下几千年劳动人民的结晶。
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从秦汉开始,到明朝土木堡之变,长城作为屏障一直在抵御着游牧民族的入侵。但是后来清军入关,长城却失去了他的作用,长城也从此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把清军入关归咎于长城,或者说将中国落后归咎于长城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而在当时长城身为屏障为什么没有抵御入侵呢?
京师之危
1644年元旦,在这个处处张灯结彩庆贺新年的时候,当时的北京紫禁城内却有着一股不一样的氛围。
原因无他,这个大明王朝现在除了大明崇祯帝外,还有刚刚称帝的闯王李自成与一直觊觎关内土地的满清政权。而在当时的大势环境下,唯一可以抵御满清入关的只有吴三桂镇守的长城了。
崇祯皇帝
在吴三桂前往辽东之前,后金政权(清王朝)已经与明政府进行了几次或大或小的交战,其中当数广宁之战与宁远之战最为出名。
广宁之战中,由于当时的后金(清王朝)强势崛起,在明朝部队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便攻打过来。以至于当时的明朝全线溃败,辽东甚至关外之地尽失,明朝防线也不得以退回到山海关。
在后金夺得关外之后,出于政权稳固与关外汉人居多的因素影响,当时的首领努尔哈赤下令大肆屠杀百姓,来稳固自己统治。
1626年,努尔哈赤在取得辽沈大捷之后便开始进军山海关。当时的宁远(今辽宁兴城)是山海关也是大明在关外最后的屏障。倘若宁远一失,那么关外便真的无险可守,同样山海关也将直接暴露在满族铁骑之下。
努尔哈赤剧照
但是就这种情况而言,当时的朝堂之上"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的声音十分高涨,所幸有着袁崇焕的一句"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才使得关外土地没有尽数沦丧。
为了抵御后金,1623年,袁崇焕领兵万余驻守宁远。
当时的努尔哈赤将自己的所有目光都放向了军事重镇山海关,至于宁远这座小城他倒是没有放在眼里。而且因为有着明廷广宁之战的前车之鉴,努尔哈赤也没有对这批仅仅万余的军事力量加以重视。
要知道当时的军事重镇沈阳、广宁均是被努尔哈赤打下来的,所以宁远对于努尔哈赤而言并没有很重要。
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就是因为此次轻敌,让他丧生在征明之路上。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趁辽东易帅之际,率军六万人直逼宁远,当时的孤城宁远仅有不到两万士兵。因为人数差距过大与努尔哈赤的主要目标在山海关,在抵达宁远城次日努尔哈赤便下令攻城。
袁崇焕在宁远城防御
就此轻敌让努尔哈赤并没有打探到宁远城的详细信息。当时满族军队以骑兵为主凶猛异常,但是与之相对的袁承焕在下令"坚壁清野"之后便开始用红衣大炮攻击敌军。
就此,精于骑射的满族士兵并没有一如既往地取得胜利,反而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中炮受伤,半年后更是以此引发毒疽,病逝于关外。
虽然他终身想击败大明王朝,但最终却没有踏入关中一步。
中原易主
后来的袁崇焕更是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取得了"宁锦大捷",成功将山海关保护了下来。倘若说袁崇焕可以一直守护下去,那么清朝入关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长城也不会因此被迫"背锅"几百年。
明朝周边形势图
但是后面发生的事却是将袁崇焕,也是将明朝逼入了绝境。
1627年六月,宁锦大捷,与袁崇焕有关的军中之人都受到了应得的赏赐。但是袁崇焕因为得罪魏忠贤的缘故仅仅增加一级官阶,再无其他。同年七月,袁崇焕辞官回家。
同年十月,崇祯帝继位,设计除去魏忠贤并且恢复了袁崇焕的地位。后来的袁崇焕便在关外与金军鏖战,互有胜负。
时至1629年,后金主皇太极率军亲征,突破长城直逼京师。虽然有着袁崇焕率兵誓死抵抗打退金军,但因为袁崇焕在朝堂得罪了太多人,并且金军也设计离间,最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满清政权也少了一位入关劲敌。
后来几经波折,辽东军事力量大权落在了吴三桂之手。
吴三桂在誓师动员
1644年初,因明朝灭亡已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当时的朝堂之上便下令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卫京城"。吴三桂便撤师还京,在3月22日,吴三桂收到了京师被闯王军队攻破的消息,无奈之下只能在山海关附近"自立"。
就当时的大势而言,吴三桂以一支羸弱之师夹在闯王与满清的部队之间,急需寻找新主是吴三桂当时的目标。
本来的吴三桂想的是投奔闯王李自成,但是据传后来吴三桂听到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吴三桂就此作罢,转头投向满清多尔衮。
这也意味着吴三桂将山海关作为献礼送给了满清政府。攻陷"山海关的满清政府当机立断,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际发兵进攻关内,终在1644年4月清朝攻陷北京,入主中原。
闯王李自成
而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也因为战争失败的缘故不得已退回陕西,开始了自己的节节败退之路。
据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并没有选择继承前明朝的军略继续与后金政府对战,反而因为农民军的格局问题开始了固步自封、迅速腐化,所以才导致真正的失败。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确实任由自己军队中人进行破坏"子女玉帛尽供其用"、"斩门而入,掠金银妇女"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大战刚刚结束确实需要给士兵奖励,而且虽然李自成军队迅速腐化,但基本的战斗力还是没有丧失。
从1640年底李自成再次起兵,到攻陷北京城,李自成的起义军队只有三年半的战斗历程。至于后期的山海关大战,更是因为清朝的突然袭击与吴三桂的反叛才使得李自成落败,所以清朝入关依旧有一分运气成分在里面。
幸运的大顺
倘若当时的吴三桂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满清入关,反而选择帮助李自成忠心耿耿地护住山海关。那么清朝的军队反而会选择从山海关西进犯北京,并且在华北平原上发挥自己强大的骑兵优势,自西伐东,这将对李自成军的形式更为严峻。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形势图
在听闻崇祯帝以身殉国后,多尔衮立即召开会议想要入主中原。但因为当时的北京城归李自成所有,满清曾经数次围攻北京均未打下,李自成一战便能攻克,所以多尔衮对李自成多怀敬意。
但是因为听从明朝降将洪承畴的建议,多尔衮在几经思虑之后最终决定西进入关。所幸在后来出征路上遇到了吴三桂的乞降使者,多尔衮才决定移师山海关,山海关血战爆发,李自成也得以留存大部分军事力量。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兵北京。倘若清朝自西进东,那么李自成便没有退路可走,只能选择被迫决战,但是因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闯王最终落败。
由此可见吴三桂降清对李自成而言是一大幸事,也对山海关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