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但是赵国没有向秦国妥协,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整军备战,动员所有人力参军,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以赵国拒绝割地为借口,发兵五十万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此战打了一年,秦军死伤惨重,赵军也死伤惨重,但是秦军没拿下邯郸,反被魏、楚联军抄了后路,全军崩溃。赵军趁秦军崩盘之际,也收复了一些失地。
由此可见,赵国自长平之战后,虽然昔日荣光不在,元气大伤,但是谁要敢欺负它,它就敢跟谁玩命。其动员能力是很强的。
这是赵国,再说燕国。其实,当时燕国的情况也没比赵国好哪去。
[var1]
五国伐齐示意图
燕国最强盛的时候,是带着五国伐齐,差点灭了田齐。但是由于燕昭王在灭齐的关键阶段病死,新继位的燕惠王又跟燕军统帅乐毅的关系不好。因此,燕惠王便挤走乐毅,改换毫无军事才能的骑劫为统帅。
其后,齐国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为齐军所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所有城池,趁势复国。
燕军此次大败后,元气大伤,其实也没有什么实力了。最关键的是燕国没有名将,燕惠王挤走乐毅,让燕国声誉扫地。最搞笑的是,乐毅流亡后,还是赵国收留了他。
战争起因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即邯郸之战当年,燕国趁赵国专心对付秦国,无暇北顾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其众投入燕国。赵国虽然没有因此事跟燕国翻脸,但是赵人对燕国的仇恨种子算是埋下了。
八年后,秦昭王薨逝,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并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
栗腹在赵国期间,刺探情报,回国后就跟燕王说:“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var1]
战国后期形势图
燕王和燕国的众卿大夫没去过赵国,也不知道赵国的基本情况。听了栗腹的话,便想当然地认为赵国好欺负,可以一战灭之。
当时,乐毅的儿子乐间反对。他认为“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潜台词就是——不要挑战赵国的战争潜力。
“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于是他拍板了这次对赵国的军事行动。发兵六十万,战车两千乘,以国相栗腹为将,进攻赵国。
战争过程
燕军攻入赵国境内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以四十万大军进攻鄗城;另一支由卿秦率领,以二十万大军进攻代郡。
面对气势汹汹的燕军,赵国群情激愤,集结了25万大军,由廉颇为帅,率军应战。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必然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五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的燕军不能南下援助。而他自己则自率20万主力迎击燕军主力于鄗。
[var1]
当赵军和燕军交上手后,立马打得燕军抱头鼠窜,斩杀其主将栗腹。
攻代的燕军闻听攻鄗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瞬间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卿秦。
两路燕军皆败退后,赵军发动反击。当时燕王还率领了一支偏军,在燕赵的国界线附近随军督战。他听闻前线大败,赵军反击,遂掉头就跑,逃回了国都蓟城。
廉颇在率军追击的过程中,听说燕王居然在前面逃命,就率军在后面猛追,一连追杀了五百多里,直接杀到了燕都蓟城下,并把蓟城给围了。燕王害怕得要死,就提出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当时没有能力破城,便撤军退围。
此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燕国的乐间由于愤恨燕王不听自己的劝谏,因而向赵国投降,也成为赵国的一代名将。
胜负因素
第一、燕赵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当时赵国虽然持续的高强度战争导致大量青壮战死,但是赵国的动员能力毕竟强,经过几年恢复,也积攒了一些实力,并非处于亡国之际。
[var1]
赵国疆域图
第二、赵国常年与秦军交战,老百姓都有很好的战争素养,即便是小孩子,那也比没跟秦军交过手的羸弱燕军强上不少。
第三、燕国出师无名,激怒赵军。鄗代之战前夕,燕国刚刚跟赵国结好,还派国相栗腹到赵国祝贺。这先结好又动兵,毫无信义可言的行为,明显会激怒赵人。
第四、燕军骄兵必败。出征前,燕国群臣都认为赵国虚弱,支持伐燕,燕王更是率军在前线督战。并且燕军规模又高达六十万,占据兵力优势。这样一来,燕军从将到兵,从上到下难免产生一种骄纵轻敌的情绪,这对燕军而言当然也是一种不利因素。
后续
鄗代之战后,赵国认为燕国羸弱,便屡屡欺负燕国。如名将李牧就曾攻燕,夺取燕国的武遂和方城。
[var1]
廉颇
燕国被打得急眼了,就决心反击。当时廉颇就被赵王逼走,投奔魏国,燕王认为赵国没有廉颇了,应该会不堪一击,便典齐兵马向赵国发动反击。结果燕军统帅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失二万多人马。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攻赵,赵军不敌,赵王遂决定从燕国身上把损失找回来。此战,赵军打得燕军再次丢盔弃甲,连取狸、阳城,燕国被迫割地求和。
不过,赵国打燕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但就大形势而言,燕赵内耗,其实便宜的对象只是秦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