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六国变法都失败了,为何唯独秦国商鞅变法成功了?

六国变法都失败了,为何唯独秦国商鞅变法成功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46 更新时间:2024/2/28 19:45:12

[var1]

战国七雄都进行过变法,按时间顺序是魏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楚国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秦国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齐国齐威王时期的邹忌改革、韩国韩昭侯时期的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以及燕国燕昭王时期的乐毅改革。这一系列变法都对自己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国力。可魏、楚、齐、韩、赵、燕六国的变法都半途而废,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得到彻底贯彻落实,这才最终一统天下。

[var1]

商鞅变法不同于其他的变法,变法核心是将国家打造成集生产和战争于一体的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其他与生产和战争无关的事物都要摒弃。通过提高士兵从作战中获得的奖励以及减少百姓从生产中获取的资源,让战争成为秦人加官进爵、积累财富的唯一渠道。那么商鞅变法究竟为秦国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var1]

商鞅变法的第一大核心就是土地改革。当时自周朝开分封制以来,已经过了近七百年,这一制度深入人心,各诸侯国也都采取分封制度。因此秦国的土地很多都分封给了功勋卓越的将领和世家贵族,这些领土虽然名义上属于秦国,可土地之上的百姓和资源并不能为秦国所用。土地改革迫在眉睫。商鞅建议秦孝公停止分封,“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秦孝公便将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郡县,由朝廷直接指派官员。此举让秦国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税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也削弱了地方领主的势力。

[var1]

朝廷收回土地后还要进行分配,按照商鞅的建议,土地可以交易,如果百姓想要耕种某块土地,可以提出申请,并根据土地条件和大小缴纳费用。此举一举两得,既让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激发生产积极性,又提高了秦国财政收入。间接也提高了粮食产量,可以满足日后秦国征战所需的后勤补给。

百姓有了土地后,也要承担服兵役的义务,这使得秦国征兵变得高效,将生产与作战结合了起来。《战国策》对此记载:“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var1]

商鞅变法的第二大核心就是创立名籍制度。这一制度可以说是土改的衍生,都是为了促进秦国的农业发展。

所谓名籍制度,就是勘察秦国境内三十一个郡县的人口数据,登记在册。这样朝廷就对整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粮食产量、粮食储备、可动员兵力、预备兵力、生产力量等等都了然于胸。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人口普查了。

[var1]

既然要发展农业,那么势必就要打压商业。商鞅也认为商业会阻碍农业的发展,所以他极度重农抑商,对商品要征收巨额税款,逼迫百姓弃商从农。这并不是商鞅的眼光局限,而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在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力量挂钩,如果百姓都投身商海,那么田地就会荒废,粮食产量就会减少,税收也随之减少,进而影响国家战略布局。

[var1]

商鞅变法的第三大核心就是军队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和户籍制度,秦国的后勤保障已经能够满足了,商鞅便把目光投到军队上。战国初期,秦国可以说是七雄中最弱的,军事实力更是差别的国家一大截,被之前的晋国和后来的魏国堵在关中几百年无法东出。但商鞅通过改革军功爵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改变了秦军弱小的情况。

[var1]

商鞅推行二十等爵制度,以赏军功,分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秦军每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并将首级带回就可计算军功,一个敌军首级升一级。而且只能通过战场杀敌的方式来提升爵位。

[var1]

此后秦军每上战场都不知害怕为何物,在他们眼里敌军就是一个个行走的军功章,作战变得十分英勇。不过由于军功爵制改革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商鞅成为这帮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这是后话。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将国家的全部资源倾斜到战争方面,让秦国能够在战场上碾压六国,又在一场场胜仗中继续拉大与六国的差距,增加自己的优势。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五位君主坚持新法,直至秦始皇继位,秦国终于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后又经过了十年的统一战争,秦国最终扫灭六国、统一天下。

[var1]

更多文章

  • 安治泰:清政府最怕的传教士,为在孔子家乡建教堂,他有多无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孔子故里修建教堂,孔子庙是怎么被毁的,元朝为何设立孔子庙

    甲午战争以后,德国外交开始采用进取姿态,英国对德国的野心膨胀大为担忧。德国突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出人意料。德国外交的令人不安还反映在它的外交风格上,德皇威廉二世和他在华的代表都突显了德国的咄咄逼人的姿态,申克公使和海靖公使的表现尤其嚣张。他们为了达到德国的目的,不遗余力,完全不顾及中国政体的

  • 齐国最后被秦国灭亡除地理因素外也有远交近攻战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攻齐收益很低齐国最早的国君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尚,其统治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及其附近地区,靠近大海,商业发达,在春秋战国的很多时期,齐国都是国富民强的强国,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原本姜姓的统治者被田氏所取代,齐国自此也被称为田齐,但齐国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始终在各

  • 魏国丧失人才优势和错误的外交政策使其在马陵之战后迅速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国衰落之战解决了吗,魏国马陵之战全军覆没,魏国衰落的几大战役

    赵氏夺到的土地最多,韩氏也干得不赖,只有魏氏只得到了晋国西南角安邑一带的土地,势力相对弱小。但是魏氏并非毫无所得,因为在赵襄子之后,魏氏的魏斯做了正卿。魏斯做了正卿后,发现晋国的土地已经被三家瓜分完了,魏氏如果想要新拓展土地就得要对韩氏、赵氏下手。可是,韩氏因为“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为赵氏所看重。

  • 魏国飞地过多使其攻秦时常有后顾之忧,魏惠王迁都后战略重心东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国魏惠王,魏惠王视频完整版,魏惠王的经典语录

    魏国的战略众所周知,魏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糟糕。当年三家分晋时,赵国瓜分了晋国北部,韩国瓜分了晋国南部,魏国则瓜分了晋国中部。既然是中部,那就意味着魏国存在被赵国和韩国两面夹击的风险。并且,魏国在主体地盘外,还有五六块地盘很小的飞地。这些飞地孤悬本土之外,被其它诸侯国包围,承受的压力非常大。面对这种先天

  • 长平之战后赵国在团结中取得了邯郸之战和对匈奴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长平赵国骑兵优势

    在提起长平之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秦国和赵国,而忘了是谁引起的这场战争,原本和赵国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是秦国和韩国的争端,秦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离,成为孤地。冯亭不肯将上党郡交给秦国,于是来了一个祸水东引,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动心了,在他看来,发百万大军打一年还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邑来

  • 长平之战九年后燕国攻打赵国却在鄗代之战中失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平战败后赵国反应,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长平赵国骑兵优势

    背景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但是赵国没有向秦国妥协,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整军备战,动员所有人力参军,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以赵国拒绝割地为借口,发兵五十万攻赵,邯郸之战爆发。此战打了一年,秦军死伤惨重,赵军也死伤惨重

  • 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与吕不韦的真实关系,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儿子,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var1] 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孙子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

  • 秦始皇早年生活如何?嬴政虽贵为秦国公子,但幼年却过得极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嬴政的真实经历,秦始皇嬴政手抄报,大秦帝国之秦始皇嬴政

    这首古风诗中,简单的几句诗词尽显秦始皇之霸气,但傲睨一世的秦始皇在早年却有一段屈辱、不堪的经历,也是这段经历对秦始皇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var1] 秦始皇嬴政即位秦王亲政后,积极推行统一战略,秦始皇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攻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 始皇只

  • 战国七雄代表名将分别是谁?白起、乐毅上榜,最强的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十大名将吴起,白起和乐毅谁强,战国乐毅简介

    在大变革的战国年代有不少出色的武将,七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大将,从武将们立下的战功和他们自身的才干来看,哪七位武将能够脱颖而出呢?成为自己国家武将的第一名。[var1] 韩国第一名将暴鸢 韩国是七国人口最少,也是实力最弱的国家,因为人口不多,所以韩国的武将也没有几个参与的战争自然也没几场,在那少的可怜

  • 秦国最屈辱的一场战役:50万秦军被5万魏军击败,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灭亡时80万虎狼之师去了哪,秦国最悲惨的战役,秦国败后10万大军去了哪里

    [var1] 在商鞅变法之前,也即战国初期,秦国则是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比如秦国的河西之地,就被旁边的魏国占据了。为了夺回被魏国占据的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展开了多次较量。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秦国胜少败多。于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见河西难下,下令举全国之力调集超过50万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