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虽然当时已经有了迅雷铳、掣电铳及火箭溜等火器,据说迅雷铳还能一气发射十八弹。但是由于制造难度实在太大,耗费太高等等原因,并不能大规模生产,当时明朝军队的主力依然是大刀长矛加鸟铳和大炮。
当时明朝大军的主力大炮是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为什么叫红夷大炮呢?这就和荷兰人有关了。
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据说努尔哈赤就是死在红夷大炮之下的;加上当时明朝的城池大多极为坚固,如果是用寻常的攻城之法搭云梯之类的强攻,损失极为惨重,尤其是遇到山海关、宁远城等再次加固的坚城要塞更是无能为力;所以满清早期对火炮也是极为重视。
在皇太极登基后,满清四处搜刮能工巧匠,终于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后来清军利用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
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在1645年进攻扬州的时候,也是调集大量红衣大炮炮轰扬州城,才导致扬州城的陷落的。
第二个为满清军火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初南怀仁了,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36岁的时候来到了中国,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成为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由史料记载可知,南怀仁在1674-1676年间,制造轻巧木炮及红衣铜炮共132门,1681年制成神威将军炮240门,后来,又制成红衣大炮53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61门,神功将军炮80门。因此,南怀仁造炮数量至少为566门。南怀仁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被选入清代国家典籍——《钦定大清会典》。其一是“神威将军”炮,其二是“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其三是“神功军”炮。
南怀仁对清代火炮技术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火炮的“准炮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写成专著。1682年,南怀仁进呈《神威图说》一书。这部著作主要论述神威将军炮的“准绳之法”,“阐明其所以然,逐备二十六题之理论,四十四图之解说,并加数端同类之用法”。
第三个军火专家就是土生土长的满清人了,而且算得上是天才的军火发明家,此人就是戴梓,戴梓出生于清顺治六年的一个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在父亲戴苍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喜欢上了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其中的一种能击中百步以外的目标。
1674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欣然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戴梓对军事形势条分缕析,因此与康亲王深为契合,很受尊敬。据《清史稿》记载,戴梓曾向康亲王献“连珠火铳”。
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枪,康熙将仿造的枪回赠给了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机”,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1687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监造“子母炮”,8天即造成。
但是据说戴梓发明的最神奇的一项武器叫连珠火铳,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但是戴梓并没有将“连珠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
但由于戴梓的才华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冲天炮”一事上更是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丢了脸面,埋下了祸根。后来被南怀仁诬陷,被扣上“私通东洋”的帽子流放到了盛京,贫病交加辞世。
但是自康熙平定周边强敌后,自觉勇武无用,便开始逐渐自废武功,在南怀仁死后,满清在军火上的发展,几乎算得上是几无进步,直至乾隆皇帝全面“自废武功”,东方在热武器发展上,开始彻底落后于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