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强国努力沦为笑柄,亚洲的第一支现代海军就这样消失

清朝的强国努力沦为笑柄,亚洲的第一支现代海军就这样消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81 更新时间:2023/12/10 18:36:03

动议初起

时间回溯到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尾声,皇帝已经逃跑,留下恭亲王奕䜣全权处理和谈事宜。《北京条约》签订之后,这场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患总算是告一段落。同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被清朝统治阶层认定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早已腐败的清军面对太平军陆军不堪一击,只能用湘军、淮军等团练武装。但是在水面上,清朝的官家水师装备竟然也比不上太平军水师,经常被打的焦头烂额。

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很多西方国家于是趁此机会,提出可以“提供军事援助”。所谓的军事援助,不过是推销雇佣兵和军火生意的托词。但是面对中外战争中所暴露的军事力量不足,也确实是让清军一筹莫展。于是,在1861年7月7日,恭亲王奕欣向咸丰皇帝正式奏报了中国总税务司临时代理赫德的建议,希望购买外国炮船,打击太平军水师。

赫德是北爱尔兰人,当时不过26岁。他为了促成这笔军火交易,为大清帝国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太平军水师虽然比清朝官军先进,但是和英国军舰比不了。大清朝可以从英国购买小火轮船十余艘,整体造价也不过几十万两白银,大清朝虽然财政紧张,这点钱还是拿得出的。而且如果在1861年年底派人订购船只,第二年9月军舰即可到位。然后用1年左右时间训练,1863年4月即可投入长江作战,6日之内可抵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一天即可攻破南京城!

既缺乏科学知识又不懂现代军事,天真的咸丰帝被赫德的蓝图晃瞎了眼,立即拍板决定:买买买,赶紧买,事不宜迟。史料上他的“速购”二字,可见其心情之急迫。但是国际军火贸易岂是那么简单,光在清朝自己这里走流程就过了一个多月还没完。咸丰帝率先熬不住了,就在回复奕䜣之后的一个多月,他突然发病,驾鹤西游去了。购买军舰一事也因此被搁置。

此时的湘军却取得了巨大进展。9月,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军事重镇安庆,消灭了陈玉成部,己方士气为之一振。但同时,太平军李秀成部也取得战果,夺得了宁波、杭州,直逼上海。这下,以上海商业来维持军饷的湘军、淮军慌了神,战争的走向又变得诡异起来。

恭亲王奕欣此时也得到重要情报:太平军进攻上海的目的,是想通过上海的商业渠道,购买一批先进的外国火炮船!真要是如此,那清朝水师哪里还够太平军打?清政府的购船之心一下迫切起来。 最终奕䜣决定紧急筹款,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具体操办,向西方一次性购买一支舰队。

滑稽的实操

清朝的行政效率真不是盖的,此事一直被拖到1862年2月,才由两广总督劳崇光正式与赫德进行协商,讨论具体细节。最终决定,由赫德代为向英国购买中号兵船3艘,小号兵船4艘以及船上所需火炮弹药。3月14日,赫德写信给已回英国休假的李泰国,委托他就近代为办理。

李泰国这个人,其实对中国人和清政府很瞧不起。清咸丰九年7月,英国人从诈骗买卖华工,双方发生冲突,李泰国出来横加干涉,被愤怒的群众打伤。清咸丰十年1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依然委任李泰国为总税务司,邀他去北京商讨关务。但是他此时看到了太平军的威力,认为"不应该与可能会覆灭的王朝保持紧密的联系",便以养伤为由,请假回了英国。

李泰国收到赫德信后,于1862年6月16日拜会了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递交了正式呈文,请英国政府批准他为大清帝国在英办理购买军舰事宜,并招募海军官兵,以便成立一支“英中联合海军舰队。”并表示,“这支部队不会在任何方面妨碍女王陛下政府。”

可以看出,李泰国此时向英国政府提出的军舰购买的名义和目的,都已经和清朝的初衷有了很大偏差。清朝的想法,是要买一只自己控制的先进的舰队,既可以打击眼前太平天国,也可以在以后防备列强的再次进攻。而到了李泰国手中,舰队则成为了“英中联合海军舰队”,英国的冠名还在中国之前。而且,这支船队如果面对以后的武力侵略,不会“妨碍女王陛下政府”,也就是说,不但不会阻止侵略者,甚至可能充当侵略军的马前卒。清政府实际上是花自己的钱,打造了一支忠于别人的军队。更令人愤怒的是,李泰国为这只舰队选定的司令官,竟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参与者,皇家海军上校谢立德·阿思本。

但即便如此,英国政府还是不放心。英国海军部明确表示,同意让皇家海军官兵参加这支"欧洲海军部队"(名字又变了,成欧洲海军了),但舰队的组建进展情况,要随时通报海军部。由此可见,西方列强“军事援助”的虚伪。虚弱的大清国是他们的长期饭票,怎么可能看着你强大起来?

8月30日,英国政府颁布法令,授权李泰国和阿思本招募英国人,为中国政府组建陆海军部队(呵呵,不是舰队,而是陆海军了)。9月,虽然清政府的正式"委托书"还没有到达伦敦,李泰国已经自作主张从皇家海军买下了8艘退役舰只,并招募了皇家海军官兵600余人。更滑稽的是,他还为中国的海军设计好了军旗,英国海军还煞有介事的发出训令,要求官兵尊重该海军旗帜。同时,李国泰和阿斯本一起,制定了《英中联合舰队章程》。上边规定:凡捕获船只、财货,三分之一归清政府,其余归舰船人员分配。这样的章程看下来,简直不知道招募的是海军还是海盗。

在李国泰眼里,根本没有对清政府的尊重。他曾经表示:“我对中国人的态度是这样的:如果我帮助你们征税,只要外国人的质疑是对的,你们必须去做。如果你们不做的话,我就停止帮助你们……我的地位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受中国政府雇佣来替他们执行某些工作,而不是受他们的差遣。……一个高贵的人受亚洲野蛮人差遣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我不是中国官员,而是一个没有头衔但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外国顾问。”傲慢的态度显露无疑。

不管怎么说,这一交易让英国大赚了一笔,为表彰李泰国,英国政府特授予他大英帝国三等男爵勋章。

1863年4月4日,此次购买事宜尘埃落定,舰队起航驶向中国。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这支中国英裔舰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帝国的权威。第二个任务,是重新打通大运河的航道并勘探内河,在主要通道上建立电报网,教中国人使用蒸汽和电。第三个任务,是镇压流窜在通商口岸的"强盗"。可见,在这支军队的使用目的上,清朝和英国的想法根本不合拍。

归属之争

与“阿斯本舰队”在英国购买时的一路绿灯相比,国内的争执则要激烈得多。在购买军舰之前,恭亲王奕䜣打的幌子是要对付太平军,那作为战争前线的主力,掌握着湘军的曾国藩自然认为,这支舰队到位之后,应该归自己控制。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坚持三条对该舰队运用的“期望”:其一、轮船应驶至安庆、汉口,协助攻打太平军;其二、船员一律配用楚军水师之勇丁,打击贼人熟门熟路;其三、有关事宜由“臣与胡林翼商定”,方便统一指挥。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曾国藩是想把舰队的控制权纳为己有。

奕欣自然明白曾国藩的意思,他反对舰队去安庆,认为舰队应驻守上海,用于袭击南京。曾国藩又立即上书,说“所部兵丁并非生长海上,势不能于重洋用武,不敢不据陈奏。”上海的士兵不会水战,你们领导看着办。

领导是得看着办,因为这只舰队的控制权,恭亲王奕䜣也想要。他作为朝中的实权派人物,在两宫太后的支持下呼风唤雨。但是唯独是舰队,由于其身在北方,所以鞭长莫及。他曾内定贵族崇厚为舰队统治者,但是面对曾、李两位谁也得罪不起的大员,崇厚连话都说不上。尽管如此,奕欣集团也是颇费心机,不惜损人利己。奕欣曾奏请皇帝:舰队运到后,酌分数只,驶赶天津,以备北洋防守之用。打着剿灭太平天国幌子的舰队,如今却成了“北洋防守只用”,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时,另外一股力量李鸿章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李鸿章率淮军抵沪后,与上海的买办官绅结合,成了暴发户。而恭亲王奕䜣建议将舰队放到上海,明里看是看重李鸿章,其实是为了挑起李鸿章和曾国藩的争端。但是李鸿章老油条并不中计,他在这件事上始终一言不发,既没有向以前一样随时和老师曾国藩站在一起,也没有声援奕䜣,暧昧的态度反而让另外两方摸不清头脑。

然而,随着舰队的回国,几方势力突然就没了声音。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争来争去的东西,原来是属于别人的。

1863年夏天,这支“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终于到达了上海。虽然买的是退役军舰,但是还是让大清朝廷眼前一亮。整个舰队由6艘驱逐舰、1艘炮艇、1艘供应船组成,分别"中国"号,"江苏"号,"北京"号,"广东"号,"厦门"号,"天津"号,"遐荒"号,"巴拉莱特"号。而当时清政府则命名其中的7艘为"一统"号,"金台"号,"广方"号,"得胜"号,"三卫"号,"百粤"号,"镇吴"号。想想赫德的早先蓝图,此时的这支舰队,应该都已经收复南京城了。

军舰到上海前几个月,李泰国由伦敦回到北京,向总理衙门递交了他以"中国府全权代表"身份,自行与阿思本签订的“合同”等文件,说他在英国订造的8艘舰只共支出银107万两;招募英国海军军官兵600余人,议定以4年为期,并订有合同共13条。

然而,合同中的主要内容,却让清朝的大臣们傻了眼。请看最核心的四条:

(一)中国建立外海水师(请注意是外海水师,不是英中联合舰队),阿思本允做总统(司令)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国不得另延外国人做总统。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

(二)阿思本只执行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命令。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

(三)所有此项水师各船员弁、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仍须李泰国应允,方可准行。

(四)此项水师,俱是外国水师,应挂外国样式旗号……

用奕诉的一句话讲,这个合同的签订,相当于“将中国兵权、利权全行移于国外。”

大清帝国花了100多万两银子买来的舰队,竟然成了挂外国旗,听命于外国人外国舰队!而且阿思本本人不仅是这支舰队的司令,还成了中国海军的总司令!而且还为期四年,大清国自己居然没有权利调换!哪有这样的霸王条款。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立刻一片哗然。而李泰国则镇定自若,出示了恭亲王奕䜣所给的信件,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一手经理”。这下连责任都无法追究了。

舰队尾声

但既然船队已经买回来了,总得使用。于是总理衙门与李泰国再三谈判,另行议定了《火轮师船章程》五条,规定由清朝官员充任舰队的"汉总统",而阿思本则降为"帮同总统",作战时必须听从地方督抚大员的指挥调遣。同时,双方议定了攻打太平军的分赃协定:攻占南京后,所得财物“以三分归朝廷充分,以三分半归阿思本赏外国兵弁,以三分半归中国兵弁作赏”;如果阿思本可以率领舰队独占南京,则“七分阿思本充赏。”

这份章程,对清朝总理衙门来讲没什么损失,但是却严重侵犯了湘军的切身利益。湘、淮系实力派人物一致反对。湘、淮、楚三军经过十年浴血奋战,此刻已经屯兵南京城下,大功即将告成。此时让一个空降的海军司令,对着南京城开几炮,就要分走三分之一的战果,这不是开玩笑吗?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此次总理衙门奏定条议,将兵柄全予李泰国,而令中国大吏居节制之虚号,不特蔡国祥如骈拇枝指,无所用之,即吾二人,亦从何处着手?”李鸿章则对朝廷更明确的表态:“金陵已成合围之势,可勿用外国兵船会剿。”曾国荃也上奏说:“湘军已包围南京,兵船入江无用武之地,而且各船都由洋人指挥,未必肯受地方督抚节制。”反正大家的意见很一致,仗打成这样,用不着“英中联合舰队”帮忙,他们来了也是捣乱。

同时,作为此事件核心人物的李泰国,也与清朝此时的实权人物产生了矛盾。1863年5月,阿思本舰队还在路上,李泰国已经先从伦敦回到上海。之所以着急回来,就是为找李鸿章要钱。然而东西不是给我自己买的,我李鸿章为什么给钱?双方于是争执起来。李鸿章说道:“本巡抚握有重兵10万,自进驻上海以来,扫平周围的长毛,攻占无锡、宁波、扬州等地,从来没有求过别人帮助。如果你一定要为买船的欠款要挟我,一旦激怒了我手下的将士,那么,我们两个干脆各自带兵决一死战。”

要钱无果,李泰国就跑到总理衙门去告状,但是李鸿章就是坚持不给一两银子。李泰国气急败坏,竟然出尔反尔,重新向总理衙门提出了他的十三条合同,并坚持要以十三条为办事准则,同时说已经议定的《轮船章程五条》和自己毫不相干。

而此时已经到来的阿斯本也开始声援李泰国。10月15日,阿思本发出最后通牒,扬言若不同意《十三条》各项规定,他就拒绝所有行动。而且如果不在四十八小时内,得到让他满意的答复,他就解散这支舰队!这一事件就是“阿斯本舰队”案中著名的"一字不可更易"照会。

事已至此,连最肯让步的奕欣也是进退两难。深思熟虑之后,奕欣也表明态度,认为该舰队“有害无利,已属显然,若或勉强从事,中外将恐不能相协,将来胜责彼此争功,败则互相推诿,设一旦激发声辩,于大局关系匪轻”。最终各派势力达成一致,决定要“撤退阿思本舰队”。

1863年11月23日,阿思本上校带领被遣散的舰队从上海驶回英国。此时,清政府已为这支舰队支付了9个月的薪工银,为了遣返舰队,又支付了37万多两的遣散费,还额外送给阿思本1万两,送给李泰国14000两。而舰船,则返回英国伦敦拍卖,以后只陆续收回106.8万两。耗时两年多,损失了无数的口水和脑细胞,大清帝国糊里糊涂地扔掉了67万白银,什么东西也没捞着,成为了历史的笑柄。自此,“阿斯本舰队”也在西方历史上留下了另一个绰号:吸血舰队。

阿斯本舰队事件,是大清王朝清王朝第一次希望通过外购先进武器来壮大自己的努力。但是,由于自己国内科学和外交人才过于匮乏,才让一个李泰国这样的傲慢的小丑钻了空子,狠狠地坑了清朝一道。有时候也不能怪别人欺负你,人傻钱多,不吭你坑谁?由此可见,要想强大国防,只能依靠自己的人才储备,半点靠不得外人。

#阿斯本舰队#

#晚清外交七十年#

#曾国藩#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后崛起的希望,开启洋务运动,却因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兴办洋务,洋务运动期间的清朝有多强,清朝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原因

    道光帝晚年在立储的大事上,犹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直到道光帝病危的时候,才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人宣布皇太子人选。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

  • 清朝中后期出现了4位铁帽子王,但仅有一人实至名归,后积劳而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之后的两百多年中,却仅仅出现了四位铁帽子王,可见想成为铁帽子王究竟有多难;前八位属于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而之后的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但这四位真的是都是“稳固江山”之辈吗?显

  • 犯我大清者,虽远必赔!这场本来赢了的战斗,大清惯性的跪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早期大清vs晚期大清,大清时期大清打赢过西方列强吗,大清灭亡后大清军队都去了哪里

    这是发生在1883年时候的一件事情,法国在完成东南亚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扩张之后,将目标瞄准了中国的广西和云南地区;当时法国人本来想通过澜沧江入侵云南,但是发现行不通之后,将目标瞄准了与越南接壤的广西,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在1873年的时候,法国派安邺率军百余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

  • 随努尔哈赤征战天下的4大贝勒结局如何?一人称帝,三人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清朝的登基划分非常严格,最下等的当然是被征服的民族,其次就是蒙古族,蒙古族之上就是满族自身;而在满族之上,则是爱新觉罗氏自身。真正掌握最核心实权的自然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所以他们根本不担心普通的满族或蒙古族以及被征服的民族会怎么样,所以他们显得很大度。但是他们对同为最高统治阶层的爱新觉罗氏,却

  • 清朝有位皇帝很节俭,吃的鸡蛋34两银子一个,还问老师吃得起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皇帝平日饮食,清朝皇帝一天的伙食,清朝最勤奋节俭的皇帝

    但是如果知道这位皇帝的衣服打个补疤就要五两银子,吃的鸡蛋高达三十四两银子一个,这就会让人瞠目结舌;要知道清朝时期的正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也才33.1两白银!这位皇帝吃一个鸡蛋打一个补疤,就要消耗一个正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而且光绪皇帝每天要吃四个鸡蛋,也就是132两白银,当时正三品官员一年俸禄也才130

  • 虽然清朝末年丧权辱国割地求和,但是清朝做过的功绩也不能埋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于清朝末年腐败无能的资料,满清割地赔款一览表,中国清朝历史上的十大耻辱事件

    如今谈及满清时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愚昧不堪等等,尤其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更是被如今的很多人视为历史最大耻辱,尤胜五胡乱华;不可否认,从乾隆开始,满清就开始逐渐腐朽,远远落后于世界。现在国人心中对满清最大的恨,不是在赔款上,也不是在签订的开通通商口岸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上,而是东北和西

  • 传奇的太平天国女将军,连天王洪秀全都只能眼馋而不敢用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苏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后来与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的苏三相识并结为夫妻,苏三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后来因为内奸的出卖,苏三在一次行动中被伏击,被乱箭射死;后来苏三手下的兄弟们知道苏三娘巾帼不让须

  • 清朝有个侍女,一生不洗澡,却活了90多岁,去世后由皇子守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宫女死后葬在哪里,清朝的宫女殉葬,清朝公主死亡秘闻

    而能与皇太极结为姻亲,自然是出身名门的,布木布泰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的次女;后来,布木布泰的姐姐也入宫嫁给了皇太极,这关系似乎有点混乱;但这里要说的并不是说皇太极的后宫关系有多乱,而是要说说这布木布泰的随嫁侍女苏麻喇姑。这苏麻喇姑生在科尔沁一个贫苦牧民之家,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

  • 看了商朝妲己古尸还原图,妲己确实漂亮,怪不得纣王痴迷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纣王和妲己的第一次见面,妲己古尸相貌复原图,历史苏妲己真实图片

    人们对于美的事物往往都是高度关注的,无论是壮丽山河,田间风光,朝霞夕阳,都会引起无数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赞叹。除了自然之美以外,人们还十分爱美人。不论是烽火戏诸侯的褒姒,祸国殃民的妲己,还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出生乱世的李师师,都引起人们的热议。人们讨论他们的美貌,讨论他们的命运,也关注他们的结局

  • 西周成康之时中央集权便遭到地方的挑战,但西周采取息事宁人之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学家们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找到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师旂鼎。师旂鼎的铸造时间是在西周初,属于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师,是西周军队官职名称;旂,是铸鼎者之名。师旂是伯懋父手下的将领;而伯懋父则是周成王时期的王室大将。在师旂鼎铭文中,就记录下一件发生西周军队中的稀罕事情:“唯三月丁卯,师旂众仆不从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