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高“通于狱法”是其得以留在秦始皇身边的原因,也是焚书令的缺陷

赵高“通于狱法”是其得以留在秦始皇身边的原因,也是焚书令的缺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1 更新时间:2024/1/20 13:56:46

当时,随着一统六国,秦始皇迫切需要解决一个紧迫且重要的问题:以什么形式来整合这个规模空前、矛盾错综复杂的首个中央集权王朝。最终,通过两次大型“廷议”,这一课题的解决方案被敲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刚刚完成统一大业,丞相王绾提议,鉴于燕、齐、楚三国旧地距离关中过于遥远,不如分封皇子为王予以镇抚。实际上,这种主张类似于西汉初年的郡县、封国并行制。

但在秦始皇,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势崛起、以一敌六,高度集权的郡县制是一大核心要诀;如果再恢复分封制,等同于再造战火:“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因此,他下令推行全面彻底的郡县制。

对于山东各国来说,这种政策带来的冲击是翻天覆地的,利益、社会关系全部推倒重来。可想而知,反对的力量会有多么强大。

秦朝郡县制

于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一次酒宴上,朝廷的多位博士(精通儒家经典的儒生,类似于帝王智囊)严厉抨击郡县制,甚至表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即不沿用旧制、王朝命不久矣。

这次争论带来的后果众所周知:焚书令。按照李斯的提议,所有民间藏书中,凡是社会科学类的书目,诸如诸子百家典籍、东方六国的历史书等一律限期焚烧,因为它们要么与王朝主张的思想背道而驰,要么记载了许多对秦国/朝不利的记载,会蛊惑人心、搅乱思想,营造离心力。

但焚书只针对老百姓手里的藏书,朝廷图书馆的所有书籍都不被牵涉其中;不焚烧种植、技术类的自然科学书籍。

显然,焚书令并不是后世一些人所说的“文化毁灭”,秦始皇的目的有二:压制不同观点、推进思想统一;愚化黎民百姓,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统治。

作为焚书令的配套措施,秦朝还极力鼓励人们学习王朝的法令,并且连老师都安排好了:“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

《史记》称,后来“坑儒”事件爆发前,侯生、卢生等方士在背后痛骂秦始皇“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即只使用精通法令的官吏,而不重用身边那些大儒。

由此可见,秦始皇试图从两个方面实现破与立:国家管理机制上,以郡县取代分封,彻底摧毁贵族的经济土壤;管理人员的构成方面,以专业官吏取代传统勋贵、士子,完全剥夺贵族的政治权利。

赵高就是上述政策的受益人。

在新的体系下,秦王朝需要的是精通法令、执行力强的管理者,秦始皇也一向选拔这种人才进入政权体系,并且完全不在意对方的出身、家世。这种打破传统阶级观念的做法,自然是历史的进步;可惜的是,赵高这种人竟也因此得势。

客观而言,赵高可谓“身残志坚”的典范。他“强力,通于狱法”,即办事能力很强、通晓刑法,出色的才能惊动了秦始皇本人。于是,任人以才的始皇帝一声令下,提拔其担任中车府令,并让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怎么审理、判决各种复杂的诉讼案件。

于是,赵高得以常年待在秦始皇身边,并且成了胡亥的亲信。后来,他曾经犯下大罪,负责审理的蒙毅认为按律当斩,但秦始皇出于“惜才”而网开一面,甚至还将其官复原职。

赵高

这也许是秦始皇犯下的最大错误。赵高掌管玺书,是胡亥的亲信,而且对蒙恬、蒙毅兄弟恨之入骨,最终在秦始皇突然死亡后,劝说胡亥编造遗诏、逼死扶苏及其支持者蒙氏兄弟,将首个大一统帝国带向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一名“不入流”的宦者,竟然能左右秦王朝的走向,秦始皇本人要负主要责任。为何“任人以才”的他会犯下这种错误?这体现了“焚书令”的最大缺陷:

李斯认为,“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而诸子百家思想则会借古讽今、惑乱百姓。因此他主张焚毁社会科学书目、只让人们学习技术与法令,以实现思想的高度统一。

这看似是“以法治国”,仿佛是社会的进步。但法令只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底线,而不能成为全部;再细密的法令,也规划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有一个漏洞,就能被人钻空子。因此,要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除了基本的法令约束,更需要道德教化,鼓励人们尊重公序良俗,这才是更高级的社会文明与国家秩序。后来的汉朝就是沿着这个思路,成功地开创了一个青史留名的大一统帝国。这么看来,赵高也算是一个成功的负面典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谯周在蜀威望极高,反对北伐并降晋,被司马炎调至洛阳不久便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谯周投降,三国谯周的结局,历史上的谯周

    谯周在蜀地的名望较高,一直反对姜维北伐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谯周是不敢有怨言的,因为谯周佩服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在前线病死以后,谯周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跑到前线奔丧的,随后刘禅就禁止任何人前往前线奔丧,谯周跑得快,所以只有他一个人成功了,可见谯周对诸葛亮是百分百崇拜和尊敬的。不过他的内心是反对北伐的,因

  • 诸葛亮未必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而有可能是毛遂自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刘备重用诸葛亮的事例

    当然,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一个故事,而在《三国志》中,对于这段事情只给了轻描淡写的五个字:“凡三顾,乃见。”那么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而不是曹操或是袁绍那些大佬呢?为什么诸葛亮只能为刘备所用,而不会为曹操、袁绍或是孙权那些势力强劲的诸侯所用呢?要弄明白这个问

  • 诸葛亮和法正性格有很大不同也是一种互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法正和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与法正之间的故事

    第一,诸葛亮对法正的违法行为有所不满法正是刘备夺取益州的关键人物,功劳在诸葛亮之上。但是,法正这个人毛病比较多,他属于睚眦必报的人,别人跟他有仇,他也一定会报。刘备夺取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法正公报私仇,对以前的仇家打击报复,擅自杀死一些仇人。当时有人就向诸葛亮举报法正违法乱纪的行为,诸葛亮对法

  • 曹操派六员猛将一起围攻吕布,难道就不怕丢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吕布大战曹操六将,曹操擒吕布完整版视频,新三国曹操杀吕布视频

    这些大将中,除了吕虔稍弱,其余全部都是非常厉害的大将,随便挑哪一个都不简单。曹操大军压境,气势汹汹,陈宫建议暂时不要出战,但是吕布不听,立即率兵出战,横戟大骂曹军,和曹操手下六位一流猛将交手。曹操这么多人围攻吕布一个,难道就不怕丢人吗?在一对六的情况下,吕布为何还能全身而退?吕布大战曹操手下许褚、典

  • “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是否被世人曲解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此我们研究历史,看待历史人物,必须认真研究其成长的轨迹,然后使用严密的科学及逻辑,结合历史史料,对于某一历史人物及事件,给出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至于什么“震惊”、“吓尿”、“万万没想到”等等,未免有为搏眼球而哗众取宠之疑,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这是有充分科

  • 诸葛亮不行?声东击西,取魏国武都和阴平二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北伐夺取阴平,诸葛亮预言偷渡阴平,武都阴平

    图-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咱们换个角度看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曹魏皇帝和诸将,哪怕对手是儿皇帝阿斗一样的人物,诸葛亮也很难取胜。难在哪呢?从地图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占据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曹魏,像一个身在北方、手拿大刀砍向南方的战士,关中平原就是这把砍刀。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横穿东、西,土

  •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作为管理者,通常是不允许下属随便吐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为啥焚书坑儒,秦始皇是否真的有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纪录片全集

    在对秦始皇众多质疑之中,“焚书坑儒”一直首当其冲,有很多人说这是一场“思想大屠杀”。诚然,“焚书坑儒”伤害了一些文化载体,但这毕竟是我们站在几千年后的吃瓜群众的角度而提出的看法,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回到秦朝初立的时候,站在秦始皇四顾茫然的位置,我们真的还有足够的勇气站在道德和人性的至高点去指责他吗?

  • 知否:大秦氏的驭夫术与林噙霜如出一辙,顾偃开比盛紘还吃这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里说顾偃开十年没有纳妾的意思,是说他除了大秦氏没有再亲近其他任何一个女子,长柏婚前婚后都好歹还有个通房丫鬟羊毫,顾偃开却是整整十年没有偷吃,可见他用情有多深。倒不是顾偃开不想传宗接代,是大秦氏明知自己身体不行还不许丈夫去找别人,公婆赏赐的丫鬟她也会想法子拦着顾偃开去碰,就这样在侯

  •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的武将第一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蜀吴魏三国美女,吴枪怕蜀弓吗,蜀吴荆州

    魏国后期武将第一人:邓艾魏国占据中原,人口众多,武将多如牛毛,有名的武将一箩筐,如邓艾、钟会、郭淮、诸葛绪等人。其中最厉害的是魏国两个后起之秀邓艾和钟会,就是魏国后期的“卧龙与凤雏”,两人并称“二士”,其中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邓艾和钟会两人撑起了魏国后期的一片天,最后联手伐蜀,并灭了蜀汉,那

  • 刘备口中的中山靖王,生了120个儿子,坟墓极为奢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中山靖王关系图,刘备口中的靖王,刘备口中的中山王是谁

    专家们闻声赶来,开展了联合考古发掘,层层清理后,两座规制很高的古墓赫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专家们分别命名“1号墓”和“2号墓”。古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以山为陵,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看起来就很不一般。历来考古首要做的就是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这个工作一般要借助墓碑或墓志铭来完成,如果墓碑或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