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小,就胆大心细,警觉性很高,后来他有一定的地位,就更加地谨慎防范身边的人。曾经邵荣、赵继祖等人想要谋杀朱元璋,于是制定计划在朱元璋去南京三山门外阅兵后回来的路上,埋伏人暗杀他。朱元璋在阅兵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风,军旗随风卷动,碰到了朱元璋的衣服,这让警觉性很高的朱元璋思考很久,于是决定阅兵结束后,换一身衣服,回去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这致使邵荣等人的谋划失败。虽然这个故事有点把朱元璋给神化了,但是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警觉性很高。邵荣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地位在常遇春之上,后来被朱元璋杀死。至于邵荣是不是想要谋杀朱元璋,谁也不清楚,但最后被朱元璋所杀,由此可看出朱元璋对身边的人一直谨慎防范。
朱元璋早期杀人还是比较讲究手段的,并不是按自己心思一直杀,还留了部分人保护自己。朱元璋在早年征战过程中,对于投降的将士,他会亲自挑选甄别,不合适的就全杀掉,防止被对手所用,合适的就留下,让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感恩戴德。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杀人如麻的行为并没有收敛,但是这个时候杀的人大多是贪官污吏,比如汪广洋、胡惟庸等人。朱元璋对这些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对武将更是要求严格,只要有任何小动作,就被因各种原因赐死,比如廖永忠因挑衅皇权、胡美因祸乱后宫等等。
朱元璋在位期间,疑心更重,经常怀疑文臣和武将的关系,所以朱元璋后来利用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只要牵扯到的文官武将全部杀死,其中一些人都是无辜的,只因朱元璋很谨慎,防止他们联合在一起搞事情。朱元璋杀这些人,也有可能是为了太子,担心太子继承皇位后,无法掌控这些人。朱元璋杀死老臣,也是为了让太子安排自己的亲信,为以后掌控皇权做准备。
朱元璋不仅没放过那些官员,连自己的亲信也不曾放过。朱元璋早期身边只有几个信任的文臣,其中有一个叫毛骐。毛骐死后,他的儿子毛骧一直待在朱元璋身边担当卫士,后来一路晋升,最终执掌锦衣卫,负责诏狱,成为朱元璋的亲信,但是毛骧的忠心却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怀疑而被处死。毛骧跟胡惟庸之前只是有过简单的交集,就被疑心很重的朱元璋处死,可见朱元璋的杀心很重。
朱元璋杀死的人虽多,但是他一直保留强大的力量保护自己。朱元璋杀死的人有贪官污吏,也有老臣,但他几乎没有动过自己的核心亲信,比如徐达、汤和等人。虽然朱元璋的核心亲信很少,但是都掌握重权,足够支撑朱元璋的皇权。这些核心亲信也没有从始至终被朱元璋信任,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必诛杀的人,比如蓝玉、冯胜等人。朱元璋不仅培养核心亲信,还收养义子,等他的义子长大后,就让他们掌握部分兵权,用来保证自己的支持者的强大,让别人不敢妄动。
总而言之,朱元璋利用手段,一直培养亲信,对于身边人的防范也从未掉以轻心,更是时不时敲打他们,再加上朱元璋的性格多疑,警觉性很高,更是有大量的人保护他,这才使朱元璋没有被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