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

为什么说“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55 更新时间:2024/1/21 14:09:24

六国势力发动时,秦国尚有能力可以抵抗,说是六国势力,集结起来的军队人数不多,如果朝廷处置妥当,再次消灭六国不成问题,但打胜仗的前提是,要有优秀的领导人指挥,嬴政一死,被寄予厚望的扶苏也死去,接位的秦二世是个昏君,不仅听从小人谗言,还杀了忠臣、能臣,更是把耗费几代秦王心血的长城销毁,于是报应来了,好不容易统一的王朝,仅仅存在十几年时间,再次恢复成分裂状态,秦二世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身死国灭,没有哪个方式能比这个更让一个帝王所心痛了,故而人们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嬴政能打江山,可他的儿子却没有守江山的本事,最终导致六国复辟成功,秦朝覆灭后,打着六国旧王室名号起兵的人不在少数。

[var1]

例如说项羽,项羽起兵之际,秦朝还没有正式灭亡,当时他跟着叔父项梁作战,项梁则是投靠了楚王,自古以来,出师要有名,尤其是带领大军打仗,更需要一个理由,不然会被天下人说为不义之战,所以秦末站出来起兵的人,大多会有一张遮羞布,这块遮羞布便是昔日六国的贵族们,项梁名上为楚王而战,实际上复辟楚国只是个名号,楚王也无权约束项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个人是各取所需。秦国虽出现颓势,可实力仍比六国要强大,项羽作为楚国将领,自然十分担心,所以一有机会,便不遗余力打击秦国实力,后来他竭尽全力,坑杀二十万秦国大军,项羽带领大军进入咸阳后,纵容手下士兵大肆烧伤抢掠,给秦国带来毁灭性打击,此举虽毁秦国一部分势力,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国的势力仍然很强大。当时项羽手下有一名幕僚名为韩生,项羽攻入咸阳以后,他极力劝说项羽留在此地当秦王,给项羽说了一大堆利弊。

[var1]

项羽雄心壮大,自然不肯屈居一地当诸侯,韩生的建议不被采纳,项羽更是因为韩生将其说为沐猴而冠,而把韩生扔进开水之中,后来楚汉战争爆发,项羽战败乌江自刎,许多人回忆起当初韩生的话,不免有些为项羽可惜,假如当初项羽能够听从韩生谏言,大概也没有楚汉之争了。事实上这么想也没错,只不过韩生与有此想法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便是项羽根基在楚地,秦地对于他来说人生地不熟,同时受当地百姓所排斥,项羽是楚国贵族势力代表,一旦功成名就,自然要会楚地当楚王,若是在秦地为王,不仅寒了楚地百姓的心,也不会得到秦地百姓的支持,故而韩生建议提出时,项羽思虑过后没有答应,个人认为属于明智之举。

[var1]

除此之外,项羽还做了个不错的决定,便是把三位秦国的降将,封为秦地的统治者,试图以此来安慰秦国人的心,项羽最大的错误,便是没把刘邦调离太远,在战略上忽视对方,刘邦是平民出身,比不上出身贵族的项羽,因此他认为刘邦对自己构不成什么威胁,项羽把六国旧人、秦国势力列为头号敌人,于是把全部尽力放在那里,从而疏忽刘邦的发展速度。刘邦与秦国人没什么仇恨,打败章邯后进入秦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很快得到秦国人拥戴,为楚汉之争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世有不少人,把楚汉之争当为第二次秦国灭六国,既然有了模版,自然有对应的主角,秦朝灭亡,历史进入数年的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刘邦与项羽各自代表了大一统秦国,以及分封制的战国,两种不同国家制度,代表两种不一样的立场,刘邦的胜利,也象征先进对落后的胜利。

[var1]

之所以会有这种言论,源于双方所占领的领土,其实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在楚汉之争这段时间里,刘邦占领的地区,大多是嬴政登基时的故秦之地,而项羽所控制的地区,则是先前六国领土。当然以上说话有些站不住脚,项羽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刘邦控制秦国故土,有人可能会说,刘邦虽有了秦地,但若是实力不强,项羽不一定会失败,虽然话是这么说,可人们又忽视一点,便是刘邦在秦地,也顺势继承了秦国东征六国的地理优势,与此同时,项羽的劣势突显出来,刘邦掌握了秦地,可他却没有完全掌控六国全部领土。可以这么说,项羽初期打刘邦,刘邦其实没多少还手之力,但一旦让他发展起来,那么就会势不可挡,再者项羽给他那么好的位置。

[var1]

最重要的一点,秦国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不仅凭借祖上多年积累,还因为国内阶级不同,当时秦国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地主阶级,而其余六国不同,他们国内主导政治的人,大多是旧时封建领主,秦国强调中央集权,六国仍旧是分封制,中国近代有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放在秦国与六国身上也不违和,尤其对应之后的刘邦和项羽,落后就代表自取灭亡。所以战国时期,才会有那么多国君追求改革,只要是有才之人,对国家有利那么就会被推崇。刘邦进入关中后,延续秦朝的规章制度,当地的统治阶级,乃是后起之秀的新兴地主阶级,项羽则不同,继承六国领主贵族封建统治,故而从主导阶级来说,楚汉之争也是第二次秦灭六国。现代不少人分析楚汉成败,总绕不开项羽性格,事实上刘邦赢得理所当然,刘邦的智慧在于变通,在建立西汉过程中,可以说摸着秦朝过河。

[var1]

总的来说,楚汉之争被称为二次秦灭六国一点儿不奇怪,刘邦领土囊括旧秦地,其中人口众多,人口是战争胜利的有力支持,同时刘邦十分聪明,从制度上改革,汉国去掉秦朝制度中的暴政,由接收秦朝军国体制,把这部战争机器再次开,把秦人放在中层以及基层,更加融入秦地百姓之中,大秦虽亡,可精神、制度、法制全部被刘邦所继承下来,再加上领土面积,刘汉被称为第二个秦国也不奇怪。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地域上,刘邦都非常靠近秦朝,后来楚汉之争的胜利,也从侧面说明了此计划可行。若是当初项羽将刘邦赶出秦地,大概就没有汉高祖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司马光

《汉书》班固

更多文章

  • 战国狠角色——范睢,为报仇更名换姓,倾一国之力杀仇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名相排名范雎,战国后期范雎对外政策,范雎哪一年入秦

    [var1]范雎字叔,魏国人。他从小便胸怀大志,才华横溢,因此周游列国,想谋个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在当时,如果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是很难当官的。范雎始终没有出路,只能到了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一个门客。由于范雎有着出色的才华,很快受到赏识,范雎也因此能够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须贾一行人在齐国进行了几

  •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孔子如何评价道德经,孔子和道德经什么关系,孔子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

    《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过多,故而没有传给孔子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淡然处世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所以有不少学者解读这一原因时,认为孔子无法读懂道德经的精髓,于是老子就没有将之传给孔子。然而,春秋晚期爆发的一系列政治风云,却可能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当初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

  • 秦国是如何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郑国渠疲秦之策谁提出来的,郑国渠为什么灭秦国,秦国修郑国渠了吗

    [var1]秦国强大韩国不能坐视不管,否则便是给自己挖坑,韩国的发展道路十分简单,一方面君臣上下对秦国俯小,另一方面暗中给秦国使绊子,于是出现了郑国渠事件,秦国地处中原腹地,常年多晴天少雨天,因此有人建议,派遣水工进入秦国,为秦国修建一条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的水渠,当然了这是个阴谋,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但

  • 秦赵之间长平之战打得火热,最终赵国惨败,其他国家为何不来支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长平大败秦军

    [var1] 经此一役,赵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战损失40多万精锐,赵国一夜回到解放前,沦为了二流国家。赵国原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也是六国能够对战秦军的底气。 山东六国抗秦排头兵,其他五个国家为何不助赵国一臂之力?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懂,一旦赵国遭到灭顶之灾,那么其余五国肯定也不好

  •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风,上面内容颠覆历史:孔子是一纤瘦正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墓中的千年秘密,海昏侯孔子像图片,西汉海昏侯出土的孔子屏风介绍

    [var1]2011年3月,江西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在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随后文物部门进行调查。令人意外的是,考古专家就此发现了一座罕见的汉墓,这就是汉朝海昏侯刘贺(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在位27天,帝位被霍光等所废,随后汉宣帝刘询继位)之墓。自2011年发掘

  • 秦灭六国后,嬴政是如何处置这六国国君的?他们的下场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灭六国后的嬴政,嬴政统一之战六国死了多少人,嬴政灭六国顺序和主要战场

    秦国灭六国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后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进行出击,秦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时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其实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毕竟地处西南边陲、经济发展并不算很好。只不过秦国得到了商鞅,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大大增强,开始东出中原逐

  • 秦国为何进行商鞅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鞅为什么帮秦国变法,秦国商鞅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与秦国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战国晚期秦国兵强马壮,以一敌六,将关东六国一一灭亡,但实际上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不算什么大国,更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var1]春秋中期,在秦穆公率领下,秦国成为西部地区的霸主,奠定了与晋国争霸的本钱。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恒强的国家,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秦国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在与强国为

  • 张仪忽悠本领有多强,战国七雄全中招,齐国:张仪到哪,就打到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仪把谁忽悠入秦的,张仪谋略多厉害,张仪假装离秦去魏国是真的吗

    [var1]张仪,姬姓,张氏,魏国贵族后裔,周朝宗室后人。包括《史记》在内的传统史书记载,张仪与苏秦一起拜师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但苏秦自认才学不如张仪。毕业之后,苏秦成功游说赵肃侯,准备组建合纵联盟,但合纵未成之前担心秦国破坏,因此希望有人忽悠秦国,让合纵联盟能够组建。张仪下山之后,一直找不到工作

  • 一片险被埋没的甲骨文,却推翻了史记记载,证实山海经未必荒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用甲骨文写的山海经,山海经和史记哪个早,山海经和史记谁出现得早

    [var1]上世纪40年代之前,由于这一片牛肩胛骨上面的刻辞并非卜辞,骨的背面没有施以钻凿的痕迹等,所以学者普遍认为它只是一片伪刻牛肩胛骨,从而不予重视,险些将之埋没废弃。众所周知,甲骨文出现之后,引起学术界震动,也引起收藏家的注意,所以当时就不出现了不少假冒品,这片甲骨文属于近代收藏家刘体智,他收

  • 春秋楚国锐不可挡,能与齐晋争霸,为何战国时存在感不强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楚国十大将军,五国伐齐楚国为何不参与,春秋楚国为何衰落

    但任谁都难以想象,二三百年之后,楚国强大到了让中原诸侯颤抖的地步,与齐国、晋国争霸100多年。尤其是齐桓公去世后、城濮之战前,中原曹国、卫国、陈国、蔡国、宋国(后又反叛楚国,城濮之战的导火索)都向楚国以结盟的形式臣服,楚国的势力让齐晋秦等都感到窒息。城濮之战前,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对与楚国直接决战非常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