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三国演义》一样,故事背景诞生于朝代更替的,还有《水浒传》。当时是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继位,原本就出现衰象因而经济紧迫的王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救,反而当权者直接简单粗暴地向农民增加赋税,宋江就此于1119年在梁山泊起义。施耐庵根据这一段史实,将108个好汉,以文学形式的作品呈现出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匪气与义气的故事。
这两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并且时常被拿来作为比较,并最终衍生出一句俗语,也就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一句话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区别道了出来——《水浒传》中多江湖匪气,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而《三国演义》多阴谋诡计,老人本就深谙世故,读了后更是阴沉多思,又想起当初壮志,不免垂泪,不利于长寿之道。
不过事实上,充满匪气与义气的《水浒传》,其中心机谋略也不比《三国演义》少上多少,只是《三国演义》是战场,多见刀棒枪剑,而《水浒传》更重攻心,所以多写言行相处,所以有些东西细究,就会发现其实宋江也是心细如发,谋略过人,只不过多以义气遮掩。然而这种遮掩,却没有逃过一个人的眼睛。
也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角——李俊,绰号混江龙,他和其他义士不一样,并不是宋江千方百计“骗”上山的,也不是靠什么裙带关系上的山,而是因为救了宋江从善如流上了山的。武功卓绝胆色过人的李俊后来又多次救下了宋江,可以说宋江在他这里,才是真正欠下了不少债的,面对他的时候,也不能像和其他兄弟相处。最终李俊成为了这里的一名首领。
所以李俊对于宋江没有太多的崇拜,也不算忠诚,因为他根本没有经过“攻心”这么一招,后来也没有被花心思攻略,也就不存在对于宋江的“粉丝滤镜”。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他能感觉到宋江面目下的一些不妥,这种不妥在他上山之后,虽然武力值很高,但是却不喜欢出风头中可以看得出来。
不过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要走的,应该是他对招安政策的不满。梁山义士们落草为寇,是出于生存的无奈,对官府的痛恨,对朝廷的不齿,原本队伍扩大,即便没有机会攻入京城,但至少能够存活于世,但是因为宋江对于官府存在幻想,而且并不想一辈子被人当作匪徒,他竟然选择了主动招安。
对于招安不满的人不只有李俊,武松鲁智深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愿,但是最后却没有几个人能逃脱招安的命运。反而是对宋江没有太多感情的李俊,暗地里不止做了很多阻止招安的事情,还非常机灵地在战争中宋江无暇他顾时,撒谎说自己得了病,然后逃得一干二净,简直是一去不回。
随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们大家都知道了,不仅宋江本人被毒死,其他人基本上也是被剿了个干净,反而早早发现宋江对朝廷存在向往的李俊逃去了泰国,不仅做了皇帝,自己带的两个手下也封了大臣,竟成为了《水浒传》中结局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