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琴剑霜月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说起宋朝,我们脑中大概会有这样几个印象:从《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出的汴梁繁华;从宋词射出的缕缕书卷气;以及从契丹南侵、靖康之耻中折射出的宋朝重文抑武政策所导致的军队羸弱——大宋富而不强,是我们给这个将近四百年王朝最普遍的定性。后世较少提及的,反而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都绕不开的农民起义问题。
大一统王朝走到尾声的时候,总会蹦出几个“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乱世豪杰,从“祖师爷”陈胜吴广,到汉末的张角兄弟,再到吃人肉的黄巢还有“石人一出天下反”的韩山童,杀进紫禁城的李闯,乃至自称天父之子的洪秀全……他们都将各自所在的时代搅得天翻地覆,纵然最后没能坐拥江山,却也让华夏历史的车轮转了方向。相比于他们,两宋的农民起义就没有那么大的阵仗了。是因为宋朝富庶,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就不愿扯旗反朝廷么?事实上,恰恰相反。
#01:
繁华盛世,百姓买单
对于知识分子和商人来说,宋朝是一个昌明自由的时代。文人可以畅所欲言,商贾可以赚得盆满钵满,那些网文作者们都喜欢让笔下的主人公纷纷穿越到大宋,体验一把东京梦华。但所谓的富庶自由,只是针对社会上层阶级而言的。
在土地政策上,唐朝初年实行的是重农、护农和取农的策略。基于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国家以租庸调制农业赋税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局势不稳,土地兼并越发严重,租庸调制才被破坏殆尽。而宋太祖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为了稳定政局,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便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然而到了北宋末年,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程度,没了地种的贫苦人怎么活呢?造反呗。
这还不算,宋朝之所以看上去富庶,一个重要原因是继承了中唐以来的两税法,获得极高的税收。本来就乏田可耕的农民,除了要按期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被摊派各种额外的杂税,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到了宋徽宗登基,这位爷喜欢园林建筑,手下的童贯等人到全国各地搜刮奇花异石,以逢迎圣上,而这些费用也很自然地摊派到普通百姓的头上。如此层层重压,百姓安能不反?
事实上,两宋319年的国祚,就出现了大小农民起义434次,平均每年就有1.4次。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朝的大小战争主要都是发生在国境线上抵抗外族入侵,而国内似乎风调雨顺呢?或者说,这大大小小的四百余次起义,为什么都没有刮起黄巾军、红巾军那样全国性的风暴呢?
#02:
天下兵马,聚之汴京
首先是人所共知的一个原因——宋王朝对兵权和兵器的强大管控。
东汉灵帝面对遍地黄巾军束手无策,命各地自行招兵买马,剿灭寇匪,结果引发了全国军阀割据的局面,三国乱世由此初见雏形;唐末黄巢一度杀进长安,唐僖宗仓皇入蜀,依靠朱温、李克用这些地方武装平定乱军,却也将历史转向了五代十国的碎裂。对这些往事了如指掌的宋太祖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杜绝了手下臣子叛变的可能;随后设立枢密院,“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皇帝得以直接掌握兵权,军中却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最后,各州县的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种种政策在杜绝地方割据火种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中央的力量,借由农民起义引发的藩镇林立、军阀混战的局面,在宋朝就很难出现了。
此外,宋朝实行严格的兵器管理制度,以稳固国家秩序。政府通过军工业官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兵器的控制权。兵器产出后,保存在各地的甲仗库、军器库,地方官员负责监管兵器,以防止兵器滥用。军队中设立借支制度,士兵禁止长期存留武器;民间更是严禁私藏和买卖兵器,可见,《水浒传》中“你使一柄朴刀,我执一杆钢枪”这种江湖对打的场面,在宋朝多半是不存在的。没有兵器在手,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03:
招安制度
宋朝起义军之所以不成气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朝廷的招安方略。而提到招安,我们首先会想到宋江,以及伟人那句著名的点评:“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那么真实的宋江起义究竟是怎样的呢?
北宋宣和元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啸聚梁山泊,随后四处攻略,在今天河北、山东一带打了十余个州郡,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这也大致与《水浒传》中梁山大聚义之前的打青州、攻大名府等章节相符。可仅仅两年后的宣和三年二月,宋江进攻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击败,宋江等遂投降。至于投降后,这些“梁山好汉”们也并未去打方腊,而是童贯领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带着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将方腊军一路击溃,最终在帮源峒将老方生擒。话说回来,宋廷为何会倾向于执行招安制度,又是否有“以贼攻寇”的做法呢?
前面提到,宋廷为了防止地方坐大,严格执行“强干弱枝”的策略,除了禁卫军装备精良外,主要的军费都花在抵御辽夏入侵的边军上,而地方上的守备力量十分虚弱。宋真宗咸平三年,黄州知州向朝廷上奏时就提到“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堕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须知此时还是北宋立国初年,地方武备就已经有如此严重的问题,到了后期更可想而知。中央军虽然装备精良,可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在宋朝当兵只要混混日子,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待遇,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是江河日下。深感困扰的宋朝统治者们,除了王小波、方腊那样必须剿灭的义军外,对于很多尚不成气候的小股贼寇则是能招抚就不斩尽杀绝,等于将可能燎原的大火消灭在火苗阶段。毕竟以宋军的能耐,无论是抵御外侮还是镇压内乱,都缺少必胜的把握。而起义的领头人中也有不少投机分子,并没有什么“再造河山”的远大志向,无非是活不下去了才做这没本钱的营生。朝廷给一颗甜枣,自己何必还死梗着呢?
除了军队战斗力堪忧外,北宋倾向招安的另一个原因是文人士大夫执政。
赵匡胤登基之初,便信誓旦旦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两宋也的确是文人雅士最为享受的时代。无论太宗朝的吕蒙正、仁宗朝的晏殊、还是哲宗朝的司马光,都是苦读及第、满腹经纶的宰执。一方面,这些重臣有很多出身底层,懂得民间疾苦,对于为了生计铤而走险的民众怀有恻隐之心,不忍杀戮;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文臣集团不希望武将们通过剿匪平乱得到提拔,获得与自己分庭抗礼的机会,即便这些武将是在文官的指挥下作战。更何况,动用武力是个烧钱的活儿,砸进去大量的物资也不见得能补上窟窿,说不定国家还会要求大家捐出自己的小金库。而招安与之相比,实在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北宋末年名臣李纲以抗击金兵入侵而载入史册,却也在他的《论盗》中如此总结过招安的好处:“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可见能招抚就不剿灭,是宋朝士大夫们的共识。
招安被宋朝皇帝频繁使用,屡试不爽,的确暂时平息了乱局,但土地兼并这样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百姓心中的愤懑就如同一簇簇火把,虽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却也在不断烧灼这个王朝的根基。虽然两宋都是亡于外族入侵,但败亡之根本仍在其内也。
推荐阅读:
只活了24岁的皇帝宋哲宗,如何让大宋扬眉吐气了一回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被后人抹黑了800多年
一代北宋铁血“奸臣”,蒙冤9个世纪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