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起义这么多,为什么朝廷宁愿招安也不剿灭

宋朝起义这么多,为什么朝廷宁愿招安也不剿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48 更新时间:2024/1/19 20:51:42

撰文:琴剑霜月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说起宋朝,我们脑中大概会有这样几个印象:从《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出的汴梁繁华;从宋词射出的缕缕书卷气;以及从契丹南侵、靖康之耻中折射出的宋朝重文抑武政策所导致的军队羸弱——大宋富而不强,是我们给这个将近四百年王朝最普遍的定性。后世较少提及的,反而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都绕不开的农民起义问题。

大一统王朝走到尾声的时候,总会蹦出几个“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乱世豪杰,从“祖师爷”陈胜吴广,到汉末的张角兄弟,再到吃人肉的黄巢还有“石人一出天下反”的韩山童,杀进紫禁城的李闯,乃至自称天父之子的洪秀全……他们都将各自所在的时代搅得天翻地覆,纵然最后没能坐拥江山,却也让华夏历史的车轮转了方向。相比于他们,两宋的农民起义就没有那么大的阵仗了。是因为宋朝富庶,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就不愿扯旗反朝廷么?事实上,恰恰相反。

#01:

繁华盛世,百姓买单

对于知识分子和商人来说,宋朝是一个昌明自由的时代。文人可以畅所欲言,商贾可以赚得盆满钵满,那些网文作者们都喜欢让笔下的主人公纷纷穿越到大宋,体验一把东京梦华。但所谓的富庶自由,只是针对社会上层阶级而言的。

在土地政策上,唐朝初年实行的是重农、护农和取农的策略。基于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国家以租庸调制农业赋税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局势不稳,土地兼并越发严重,租庸调制才被破坏殆尽。而宋太祖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为了稳定政局,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便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然而到了北宋末年,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程度,没了地种的贫苦人怎么活呢?造反呗。

这还不算,宋朝之所以看上去富庶,一个重要原因是继承了中唐以来的两税法,获得极高的税收。本来就乏田可耕的农民,除了要按期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被摊派各种额外的杂税,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到了宋徽宗登基,这位爷喜欢园林建筑,手下的童贯等人到全国各地搜刮奇花异石,以逢迎圣上,而这些费用也很自然地摊派到普通百姓的头上。如此层层重压,百姓安能不反?

事实上,两宋319年的国祚,就出现了大小农民起义434次,平均每年就有1.4次。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朝的大小战争主要都是发生在国境线上抵抗外族入侵,而国内似乎风调雨顺呢?或者说,这大大小小的四百余次起义,为什么都没有刮起黄巾军、红巾军那样全国性的风暴呢?

#02:

天下兵马,聚之汴京

首先是人所共知的一个原因——宋王朝对兵权和兵器的强大管控。

东汉灵帝面对遍地黄巾军束手无策,命各地自行招兵买马,剿灭寇匪,结果引发了全国军阀割据的局面,三国乱世由此初见雏形;唐末黄巢一度杀进长安,唐僖宗仓皇入蜀,依靠朱温李克用这些地方武装平定乱军,却也将历史转向了五代十国的碎裂。对这些往事了如指掌的宋太祖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杜绝了手下臣子叛变的可能;随后设立枢密院,“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皇帝得以直接掌握兵权,军中却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最后,各州县的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种种政策在杜绝地方割据火种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中央的力量,借由农民起义引发的藩镇林立、军阀混战的局面,在宋朝就很难出现了。

此外,宋朝实行严格的兵器管理制度,以稳固国家秩序。政府通过军工业官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兵器的控制权。兵器产出后,保存在各地的甲仗库、军器库,地方官员负责监管兵器,以防止兵器滥用。军队中设立借支制度,士兵禁止长期存留武器;民间更是严禁私藏和买卖兵器,可见,《水浒传》中“你使一柄朴刀,我执一杆钢枪”这种江湖对打的场面,在宋朝多半是不存在的。没有兵器在手,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03:

招安制度

宋朝起义军之所以不成气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朝廷的招安方略。而提到招安,我们首先会想到宋江,以及伟人那句著名的点评:“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那么真实的宋江起义究竟是怎样的呢?

北宋宣和元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啸聚梁山泊,随后四处攻略,在今天河北、山东一带打了十余个州郡,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这也大致与《水浒传》中梁山大聚义之前的打青州、攻大名府等章节相符。可仅仅两年后的宣和三年二月,宋江进攻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击败,宋江等遂投降。至于投降后,这些“梁山好汉”们也并未去打方腊,而是童贯领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带着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将方腊军一路击溃,最终在帮源峒将老方生擒。话说回来,宋廷为何会倾向于执行招安制度,又是否有“以贼攻寇”的做法呢?

前面提到,宋廷为了防止地方坐大,严格执行“强干弱枝”的策略,除了禁卫军装备精良外,主要的军费都花在抵御辽夏入侵的边军上,而地方上的守备力量十分虚弱。宋真宗咸平三年,黄州知州向朝廷上奏时就提到“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堕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须知此时还是北宋立国初年,地方武备就已经有如此严重的问题,到了后期更可想而知。中央军虽然装备精良,可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在宋朝当兵只要混混日子,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待遇,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是江河日下。深感困扰的宋朝统治者们,除了王小波、方腊那样必须剿灭的义军外,对于很多尚不成气候的小股贼寇则是能招抚就不斩尽杀绝,等于将可能燎原的大火消灭在火苗阶段。毕竟以宋军的能耐,无论是抵御外侮还是镇压内乱,都缺少必胜的把握。而起义的领头人中也有不少投机分子,并没有什么“再造河山”的远大志向,无非是活不下去了才做这没本钱的营生。朝廷给一颗甜枣,自己何必还死梗着呢?

除了军队战斗力堪忧外,北宋倾向招安的另一个原因是文人士大夫执政。

赵匡胤登基之初,便信誓旦旦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两宋也的确是文人雅士最为享受的时代。无论太宗朝的吕蒙正、仁宗朝的晏殊、还是哲宗朝的司马光,都是苦读及第、满腹经纶的宰执。一方面,这些重臣有很多出身底层,懂得民间疾苦,对于为了生计铤而走险的民众怀有恻隐之心,不忍杀戮;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文臣集团不希望武将们通过剿匪平乱得到提拔,获得与自己分庭抗礼的机会,即便这些武将是在文官的指挥下作战。更何况,动用武力是个烧钱的活儿,砸进去大量的物资也不见得能补上窟窿,说不定国家还会要求大家捐出自己的小金库。而招安与之相比,实在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北宋末年名臣李纲以抗击金兵入侵而载入史册,却也在他的《论盗》中如此总结过招安的好处:“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可见能招抚就不剿灭,是宋朝士大夫们的共识。

招安被宋朝皇帝频繁使用,屡试不爽,的确暂时平息了乱局,但土地兼并这样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百姓心中的愤懑就如同一簇簇火把,虽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却也在不断烧灼这个王朝的根基。虽然两宋都是亡于外族入侵,但败亡之根本仍在其内也。

推荐阅读:

只活了24岁的皇帝宋哲宗,如何让大宋扬眉吐气了一回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被后人抹黑了800多年

一代北宋铁血“奸臣”,蒙冤9个世纪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崖山海战一个幸存者的经历,把铁石心肠的朱元璋都感动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外公真的参加过崖山海战吗,崖山海战为什么导致文明断层,朱元璋崖山之役

    还没等南宋君臣计划好下一步行动,元朝大军穷追猛打,很快跟踪而至。元朝大将张弘范、李恒,全权负责指挥对南宋的最后一战,关系南宋命运的崖山海战由此拉开帷幕。尽管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心如铁石,誓与南宋共存亡,整军经武,要与元军决一死战,但形势依旧快速恶化。狡黠多智的元军大将张弘范技高一筹,他先分派兵力堵住南

  •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高宗赵构真实故事,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得有多惨,宋高宗赵构死因

    但也有不少人为宋高宗正名,认为他在铁骑的强烈进攻下保住了中原文化的火种,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的减少着损失。今天我们撇开宋高宗的功过,把着重点放在他的主动退位和传位给一个五服以外人的原因。皇位是古代最炙手可热的一块肥肉,争夺皇位上有很多类似于九子夺嫡的惨案,几乎没有太上皇和皇帝同台的时候,夏以前的禅让

  • 在明朝贪污60两银子就杀头,清朝为什么改成超过2万两才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最轰动的治贪大案,明朝有多少贪官被杀,明朝所杀的贪官都有谁

    孟昶的文采很好,他为了诫勉各地官吏洁身自律,写过一首著名的“官箴”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苦口婆心教诲官员们要清廉自守,不可见利忘义。孟昶的想法,也是历代皇帝们共同的想法。自古以来,贪官污吏就是国之大害。他们占据高位,手握大权,不仅不去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反而把手中权柄当成捞

  • 元朝最为尴尬的一次远征:爪哇国之战,为何沦为世界战争史的笑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爪哇战争,元朝为什么发兵征讨爪哇,元朝第二次远征有多惨烈

    在蒙元帝国建立过程中,精悍无匹的元朝士兵,从亚洲打到了欧洲,从陆地又打到了海洋。中国历代王朝一直遵循一条无形的铁律,即使强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代雄主,一生开疆辟土发起无数场对外战争,但基本大都局限在陆地范围以内,很少组织大规模水师部队,进行跨海作战。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大型船舶制造技术、以及远洋

  • 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写词只是爱好,“握刀”才是常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辛弃疾大宋第一猛将,辛弃疾古惑仔写词视频,为啥辛弃疾被称南宋第一古惑仔

    二十岁出头的穷酸秀才辛弃疾带着花和尚义端前来投奔耿京。耿京让辛弃疾做了个不起眼的文官,又给义端封了个小头目的名号。义端嫌自己的官职太低,心有不甘,几天后,竟偷走了耿京的帅印,连夜逃向金兵军营,想要将其献给敌首借此邀功。耿京发现义端偷印叛逃的事后,当即怒不可遏,旋即想起义端的引荐人是辛弃疾,便将其召来

  • “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宋仁宗,如何成为皇帝界中的神仙网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伟大的宋仁宗,宋仁宗为什么称官家而不是陛下,宋仁宗是个优秀的皇帝吗

    文:军事帅哥2020年的电视剧《清平乐》成为了很多历史票友关注的焦点。说实话,在《清平乐》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对于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家都能说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而北宋第4位皇帝宋仁宗,熟悉他的民间人士还真的不多。但在《清平乐》播出以后,没有太多巨大成就的宋仁宗却成为了当今历

  • 经历“万历中兴”的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是因为立太子之争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万历太子,万历皇帝为谁20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从哪年开始不上朝的

    但是,奇怪的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万历皇帝就开始怠工,不上朝了,而且万历这一怠工就是三十多年,令人费解。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著。万历这官关键还不是小官,是全国的第一人,是皇上。万历开始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亲行时享太庙,长期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奏疏,而且处理政务的效率极

  • 崇祯祭祀朱元璋,祭品为什么只有三片肉一碗冬瓜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张岱一生跨越明清两朝,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历史大变革,也亲身感受了国破家亡之痛楚,对于明朝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难忘之情。清朝建立后,他隐居避世,拒绝出任清朝官吏,而是埋头著书立说,潜心钻研明代历史,以此寄托他对故国哀思,创作出《石匮书》《石匮书后集》、《陶庵梦忆》等很多经典史学与文学著作。其

  • 常遇春的二儿子常昇,为什么要跟朱元璋拼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视频,常遇春和朱元璋什么时候死的,朱元璋杀了常遇春了吗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再次取得开平之战大捷,“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大获全胜,得胜而还。不幸的是,当常遇春回兵途中走到柳河川(河北龙关县),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可谓为明朝血战一生,死而后已。《明史》对常遇春评价极高,“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

  • 朱元璋用膳时吃到一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说6字,龙颜大悦还升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用膳时吃到一根头发,朱元璋在吃饭时发现有一根头发,年仅6岁的八皇子朱元璋

    古时候,皇帝的饭菜会出现头发吗?会出现的概率极小,毕竟皇帝一怒,人头落地,担待不起,不过也并不是说不会出现,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用膳时,就吃到了一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说6字,龙颜大悦还升职。众人皆知,朱元璋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加入起义军,又成为领袖,南征北战数年,一步步打下了江山,建立起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