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23 更新时间:2024/1/19 22:35:20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生前把帝位非常决绝的传给孙子朱允文,并且尽最大能力为孙儿除去一切障碍,即使亲生儿子也不行。

特别是燕朱棣,对帝位具有非常大的威胁力和震撼力,为此朱元璋没少做防范。

朱棣十岁受封燕王,二十岁就藩北平,多次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威望极高。

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把自己的20多个儿子都派去守边疆,并且努力做到让他们相互制约,不会谋反。

但随着几个儿子的早逝,与朱棣抗衡的势力大减,朱元璋曾经对儿子朱棣动了杀心,但是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里,他小心谨慎,在身边一些智囊团的帮助下躲过了父亲的猜忌,暂时得到了自保。

即使朱元璋在临终前还是怕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四儿子朱棣会造反,所以在临终前连喊三声朱棣来否?其原因为何?有三种说法,

一是朱元璋怕儿子借进京奔丧的机会造反,现在连喊三声朱棣来否?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如果朱棣没来自己就放心了。

二是朱元璋确实在临终前想召见朱棣,下旨传朱棣进京。就是等等朱棣一到立即杀死或者圈禁。

三是朱元璋下旨召见朱棣,但是朱允文怕叔叔朱棣回来夺位,所以假传圣旨没让他进京。

不论如何,朱棣最终没有进京去见朱元璋最后一面。朱元璋最后留下遗言,自己死后,所有的儿子都不要进京,在自己的封地遥祭就可以了。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棣最后还是造反,历经4年的靖难之役后,把自己最疼爱的孙子朱允文拉下帝位,并且导致其下落不明,肯定会后悔到肠子都青了,后悔自己当时手太软,没有把儿子朱棣置于死地。

同样的道理知父莫若子。暂且按照朱棣接到了让他进京的旨意,但是他应该猜到了父亲朱元璋的用意。所以他的最终结果是没有进京,也有两种说法,

一是朱棣接到朱元璋让他进京的消息后,直接在封地不动,静候消息。

二是朱棣接到消息以后去了北京,然后又通过各种关系打听到了其他的兄弟并没有接到进京的旨意,所以更不敢进京了。

其实朱允文刚登基的时候,朱棣就表现出了谋反之心,大臣们建议朱允文杀了朱棣以绝后患,但是朱允文太仁慈,怕留下弒叔的罪名。即使朱棣在表现出了谋反之心的时候,朱允文还是没有动手。

比如在朱允文登基之初,他不下跪,不拜见新帝,这是完全以这个罪名,圈禁或者是杀害。

而且在朱元璋一年祭的时候,朱棣害怕自己的谋反之心被看出来,更害怕自己被软禁,所以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来代替自己祭拜朱元璋。

大臣建议完全可以把朱棣的三个儿子当做人质留下,这样朱棣就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又被朱允文所放弃了。即使后来经历4年的靖难之役,朱允文还下令说不允许伤了他叔叔朱棣一根汗,打败他即可。

因为朱允文削藩太急,威胁到了朱棣的兵权,在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怂恿下,在朱棣称霸的野心下,于是挑起了以清君侧为名的谋反之路。

在经历了4年的拉锯战之后,朱棣胜出,他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的侄儿对他的仁慈,但是却换来了他的豺狼之心。

朱棣登基以后,由于建文帝朱允文不见了,首先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兵分两路,一路旱路,一路水路。这一找就是几十年,最后到底如何成了千古之谜。

其次就是为自己洗白,朱棣行四,故让人篡改明史,竟然连自己的生母硕妃都否定了,说自己上面三个哥哥都是庶出,而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出。

朱元璋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到自己的儿子朱棣真的谋反,把孙儿朱允文逼的下落不明。早知如此,朱元璋会做何打算呢?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留言,谢谢。

更多文章

  • 宋朝起义这么多,为什么朝廷宁愿招安也不剿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招安制度,宋江不招安朝廷会推翻宋朝吗,宋朝历史上的招安

    撰文:琴剑霜月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说起宋朝,我们脑中大概会有这样几个印象:从《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出的汴梁繁华;从宋词射出的缕缕书卷气;以及从契丹南侵、靖康之耻中折射出的宋朝重文抑武政策所导致的军队羸弱——大宋富而不强,是我们给这个将近四百年王朝最普遍的定性。后世较少提及的,反而是历代大一统王朝

  • 崖山海战一个幸存者的经历,把铁石心肠的朱元璋都感动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外公真的参加过崖山海战吗,崖山海战为什么导致文明断层,朱元璋崖山之役

    还没等南宋君臣计划好下一步行动,元朝大军穷追猛打,很快跟踪而至。元朝大将张弘范、李恒,全权负责指挥对南宋的最后一战,关系南宋命运的崖山海战由此拉开帷幕。尽管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心如铁石,誓与南宋共存亡,整军经武,要与元军决一死战,但形势依旧快速恶化。狡黠多智的元军大将张弘范技高一筹,他先分派兵力堵住南

  •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高宗赵构真实故事,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得有多惨,宋高宗赵构死因

    但也有不少人为宋高宗正名,认为他在铁骑的强烈进攻下保住了中原文化的火种,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的减少着损失。今天我们撇开宋高宗的功过,把着重点放在他的主动退位和传位给一个五服以外人的原因。皇位是古代最炙手可热的一块肥肉,争夺皇位上有很多类似于九子夺嫡的惨案,几乎没有太上皇和皇帝同台的时候,夏以前的禅让

  • 在明朝贪污60两银子就杀头,清朝为什么改成超过2万两才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最轰动的治贪大案,明朝有多少贪官被杀,明朝所杀的贪官都有谁

    孟昶的文采很好,他为了诫勉各地官吏洁身自律,写过一首著名的“官箴”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苦口婆心教诲官员们要清廉自守,不可见利忘义。孟昶的想法,也是历代皇帝们共同的想法。自古以来,贪官污吏就是国之大害。他们占据高位,手握大权,不仅不去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反而把手中权柄当成捞

  • 元朝最为尴尬的一次远征:爪哇国之战,为何沦为世界战争史的笑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爪哇战争,元朝为什么发兵征讨爪哇,元朝第二次远征有多惨烈

    在蒙元帝国建立过程中,精悍无匹的元朝士兵,从亚洲打到了欧洲,从陆地又打到了海洋。中国历代王朝一直遵循一条无形的铁律,即使强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代雄主,一生开疆辟土发起无数场对外战争,但基本大都局限在陆地范围以内,很少组织大规模水师部队,进行跨海作战。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大型船舶制造技术、以及远洋

  • 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写词只是爱好,“握刀”才是常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辛弃疾大宋第一猛将,辛弃疾古惑仔写词视频,为啥辛弃疾被称南宋第一古惑仔

    二十岁出头的穷酸秀才辛弃疾带着花和尚义端前来投奔耿京。耿京让辛弃疾做了个不起眼的文官,又给义端封了个小头目的名号。义端嫌自己的官职太低,心有不甘,几天后,竟偷走了耿京的帅印,连夜逃向金兵军营,想要将其献给敌首借此邀功。耿京发现义端偷印叛逃的事后,当即怒不可遏,旋即想起义端的引荐人是辛弃疾,便将其召来

  • “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宋仁宗,如何成为皇帝界中的神仙网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伟大的宋仁宗,宋仁宗为什么称官家而不是陛下,宋仁宗是个优秀的皇帝吗

    文:军事帅哥2020年的电视剧《清平乐》成为了很多历史票友关注的焦点。说实话,在《清平乐》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对于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家都能说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而北宋第4位皇帝宋仁宗,熟悉他的民间人士还真的不多。但在《清平乐》播出以后,没有太多巨大成就的宋仁宗却成为了当今历

  • 经历“万历中兴”的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是因为立太子之争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万历太子,万历皇帝为谁20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从哪年开始不上朝的

    但是,奇怪的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万历皇帝就开始怠工,不上朝了,而且万历这一怠工就是三十多年,令人费解。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著。万历这官关键还不是小官,是全国的第一人,是皇上。万历开始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亲行时享太庙,长期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奏疏,而且处理政务的效率极

  • 崇祯祭祀朱元璋,祭品为什么只有三片肉一碗冬瓜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张岱一生跨越明清两朝,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历史大变革,也亲身感受了国破家亡之痛楚,对于明朝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难忘之情。清朝建立后,他隐居避世,拒绝出任清朝官吏,而是埋头著书立说,潜心钻研明代历史,以此寄托他对故国哀思,创作出《石匮书》《石匮书后集》、《陶庵梦忆》等很多经典史学与文学著作。其

  • 常遇春的二儿子常昇,为什么要跟朱元璋拼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视频,常遇春和朱元璋什么时候死的,朱元璋杀了常遇春了吗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再次取得开平之战大捷,“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大获全胜,得胜而还。不幸的是,当常遇春回兵途中走到柳河川(河北龙关县),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可谓为明朝血战一生,死而后已。《明史》对常遇春评价极高,“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