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后的年代里,魏晋时期的"倭五王"曾代表当时的日本向中原王朝进贡。到了公元四世纪,《论语》和《千字文》等中华传统经典正式进入了日本。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了,从公元630年开始,当时的"大和朝廷"陆续向唐朝派遣了十多批使团,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全方位的学习唐朝。要说日本这个国家,确实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日本一直受中华文化影响,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日本又果断选择"脱亚入欧"选择学习西方,并且因此成长为今天的世界经济强国。
而说到中日交流的历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的名字叫朱舜水。他曾经在日本创立了水户学,不仅被尊为"国师",而且其学说更是直接影响了日后的明治维新。朱舜水本名朱之瑜,生于1600年,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余姚人,明末之贡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未就,人称征君。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朱舜水曾参加抗清活动,南明灭亡后,不愿降清,东渡日本,与日本和水户光国接触,其遗臣性格与儒家思想让水户光国深感敬佩
朱舜水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纪事》、《阳久述略》、《释奠仪注》等文集,更对水户学拥有不可磨灭之影响。据说朱舜水在日本讲学时,听众甚多,甚至一些外乡的老年人还会拄着拐杖慕名前来,为的就是瞻仰这位中原来的大学士的风采。朱舜水的学术水平被研究者认为可比肩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是明末的五大学者之一。他在日本主讲儒学,也兼讲业、医药、工程建筑、手工工艺等等,他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渊博常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
由于朱舜水的巨大影响力,日本当时的统治者德川光国亲自以弟子礼仪相待,由此整个德川幕府慢慢地都以国师之礼待之,他在日本讲学二十余年,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观念,可以说奠定了日本社会的道德基础,两百多年后的明治维新直接受《大日本史》一书影响并商定国策,而此书的作者就是朱舜水的徒弟。
参考文献:《朱舜水东瀛授业研究》、《朱舜水在日本的活动及其贡献研究》
文:西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