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从小开始就极具天赋和智慧,小小年纪就得到了他很多教习老师的肯定,甚至一个老师直接对他父亲说:“你家祖上一定是做了很多好事,这才让你们家出了一个未来前途不可限量的天才。”而这个天才就指的是小小年纪的刘伯温。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体
刘伯温这个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具备的人物,他认为的天下就应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同样的如今的统治者元帝昏庸,低下臣子腐败,这也是现实问题,所以说刘伯温一直致力于自己职责范围内改变现状。
他当了哪个地方的地方官,那么这个地方政治一定特别的清明,腐败贪污现象是不存在的;不过他或许是生不逢时,处在大元晚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皇帝和臣子都已经没有经营帝国的想法,他们想的是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如何让底下的叛乱得到快速的解决,于是大元对国内的叛乱大多数都是以招抚为主,也因此,什么样的人犯了多大的过错,只要你给很多钱,你就能够赦免,不仅赦免,还能够当大官。
这也是刘伯温一直诟病元朝的主要原因;当初元朝让自己处理一个地方的叛乱,而这个地方主要的叛乱就是方国珍,方国珍这个人是典型的小人,他借着叛乱为依仗,用钱砸动了元朝官员,然后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大元官员。而方国珍以前做出的那些事让刘伯温不齿,方国珍打击元军力度很低,但是欺负百姓的力度却不小,这也是刘伯温最痛恨他的地方,于是刘伯温因此辞官。
本想导演三顾茅庐,却被朱元璋绑到阵营
后来农民统领朱元璋占据了应天府,并且以这里作为根据地;刘伯温也一直在观察朱元璋,他再看这个农民统领究竟值不值得效力,好在朱元璋是真心地以推翻元朝统治者为己任,朱元璋的军队大多都是针对元军,遇到了百姓,朱元璋军队不仅秋毫不犯,并且还主动帮助老百姓,这一点让刘伯温深感欣慰。
其实这都是朱元璋从小的经历导致,他从小命运就坎坷,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好在自己最终有所功绩,成了一方领袖,那么对于自己的臣民,朱元璋当然是对他们极好。(历史中朱元璋对平民百姓是极为优待的,特别严厉禁止明军侵犯百姓,一旦百姓揭发,朱元璋直接处死将领。)
后来朱元璋同样听到了刘基的名声,对这个大才很是好奇,于是就派人去请刘基,而刘基也想考验一下朱元璋,就借故推托不去,最后朱元璋气的不行,喊人把刘基给绑到自己身边,这也让刘基哭笑不得,原本想的是朱元璋也是刘备一样会三顾自己,谁知道这个领袖是个血性男儿,竟然把自己给绑来。
朱元璋见刘基第一面就尴尬地给他解绑,然后就不知道说啥;刘基也不知道怎么和朱元璋搭话,两人就大眼瞪小眼看了半天,后来朱元璋看气氛尴尬,主动的道歉,而刘基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于是俩人你一搭我一搭的就聊了起来。
朱元璋甚至晚上还把刘基留在身边,俩人说了好久的话,而根据刘基的观察,他发现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朱元璋极为努力,就算是识字不多,朱元璋也经常抱着书一字一句的学,遇到不懂的就去问李善长。
押宝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划策
刘基深感朱元璋此人必成大事,于是就开始给朱元璋献计,他告诉朱元璋如今他的处境并不好,首先西边的陈友谅是心腹大敌,俩人迟早一战,而东边的张士诚虽然实力也不小,但是这人没啥远见,手底下的谋臣也没几个高手,张士诚迟早是朱元璋的手下败将。
虽然残元实力军队已经被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差不多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基还是建议朱元璋避免多线作战,专注攻打一个势力,逐一击破;在政治方面,刘基提议让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的阵营,因为跟着韩林儿已经没有前途了,如果想要成事,必须自立。朱元璋也是个狠人,听完建议,第二天就找齐谋臣将领,把刘基的措施都说了一遍,然后要求严格按照这个战略来。
而李善长听到这个策略,也明白朱元璋身边一定有一个厉害的谋士,于是主动的询问,知道是刘伯温,李善长也是十分的高兴。李善长和刘基的关系最初是十分好的,直到后来明朝建立,两人一个管理宰政部门,一个管理御史部门,两人才开始对掐,但是在朱元璋未统一之前,刘伯温和李善长时常一起谈论战事和谋略。
刘伯温受到暗算,朱元璋多次暗中保护
不过两人关系破裂还得是刘基的性格导致,李善长很喜欢刘基,甚至把他当成自己的继任者,但刘基这个人太过正直,一点都不懂的弯弯绕,这就让李善长很无奈,他也多次提点刘基,希望他做事和做人时刻要留一线,千万别逼别人太狠。
后来,朱元璋慢慢地形成了汉家最大的势力,刘伯温看到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就开始进谏朱元璋,希望他能够对百姓更好一点,实施仁政,以归附民心,朱元璋全部照做,不仅释放了许多囚犯,并且还加大力度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历史中那么心机和城府,他是一个农民出身,身上一种淳朴的气质也注定朱元璋不会成为暴君;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是你给他讲明缘故,说清楚实施这个措施的好处和弊端,他再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一定会施行,他就属于典型的行动派。
并且朱元璋很讨厌那种花花肠子的人,反而很喜欢直性情的人,他对刘基也是十分了解,他知道刘基就是一个耿直正义的人,以至于这份耿直会遭到朝中功臣和权臣的攻击,朱元璋事实上多次在保护刘基,甚至觉得希望刘基稍微花花肠子一些也行,但刘基恰恰做不到这一点,搞得很多功臣跑到朱元璋面前,希望惩治刘基,这也让朱元璋极为难办。
不过朱元璋也多次被刘基给气到,因为刘基作为御史中丞,不仅怼其他权臣,还怼皇帝,朱元璋忍着火回到了后宫,好在当时的马皇后对刘基也是很欣赏,就主动地替刘基说好话,刘基能够活那么就有一部分还是马皇后的帮助。
刘伯温明哲保身,告老还乡
后来马皇后去世了,去世前还专门写了一份密函给刘基,她希望刘基如果要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老还乡;于是刘基就向朱元璋写了辞呈,而朱元璋几次苦劝不下,只能够答应了刘基,刘基回乡后也渡过了一段比较舒适的时光,不过朱元璋没过多久就想起刘基了,于是就让锦衣卫去盯着刘基,经常没事给刘基送好吃好喝,甚至送衣服美人。
刘基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够和儿子一起回京复命了,而这时候的朝廷已经是胡惟庸执政丞相了,胡惟庸知道刘基要回来后,跑到朱元璋的面前,细数刘基当官期间的弊政和以前的黑历史,朱元璋人家原本就是单纯地想刘基了,但是听胡惟庸这张嘴一说,就开始怀疑刘基了,并让人调查刘基的底细,刘基回京后重新当官,朱元璋虽然有些怀疑他,但想起刘基和自己多年的交情,朱元璋还是选择相信刘基。
刘伯温病逝于家中,死因成谜
后来,刘基感染了风寒,并且病越来越重,朱元璋有些挂念刘基,就派胡惟庸专门去看看刘基,胡惟庸早就想整垮刘基,看到机会来了,就让御医开了一方偏方,刘基是什么人,喝完药感觉身体不舒服立马就知道有人害自己,于是刘基抱病来到朱元璋面前,给他说了胡惟庸带御医给自己药方有一些问题。
朱元璋听完之后,只是很平淡地让他好好养病,因为朱元璋的一番话,让刘基感到极为的心寒,到了后来,刘基身体已经无法动弹了,他就让儿子带自己回到老家,并且嘱托儿子不要任何的药材给自己喝,但是没过多久,刘基还是去世了。
小结
其实刘基的一生是一直秉承自己正直的操守,他对朱元璋是寄于极大的希望,但朱元璋毕竟是一个帝王,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下面的功臣会不会影响帝国的平衡,朱元璋对待刘基的种种,始终以国为准,其次才考虑两人的关系,这也是刘基心寒的原因。
刘基临终的时候也明白了这一切,于是他嘱咐自己的儿子,把家里最重要的天文书上呈给皇帝,而刘家子孙谁都不可以学这方面的才能;或许是因为刘基太过出彩,这才遭到朱元璋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