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史书评价而言,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一位文治武功都极其出色的君王。他一手缔造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名留史册的盛唐气度。然而不论如何,李世民终究是一位帝王,因此他的言行举止同样深受帝王心术影响,他为了驭下也会使用一些小手段。然而李世民没想到的是,他临终前算计的一名重臣,却反过来用十一字断送李氏江山。
此人便是唐朝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勣(原名徐世勣,赐名李勣),字懋功。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加之各地灾祸不断,在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没人能够独善其身。一些下层民众为了生存,只好揭竿起义,但徐世勣不同,他是大地主出身,“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很显然,他参与起义,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乱世之中博取一番功业。
确定目标以后,徐世勣就近加入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徐世勣精通谋略,就连名将张须陀率领两万兵马,都败在他的手中,“须陁素轻让,方陈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馀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张须陀战死后,瓦岗寨声名大振,引来不少民众加入。蒲山公李密出身陇西士族,乃西魏八柱国之后。此时李密因参与杨玄感叛乱,正被朝廷通缉。徐世勣得知此事后,便劝翟让将李密请到瓦岗寨中做主,以便借助辽东李氏的名气来吸引更多贵族加入。李密入主瓦岗寨以后,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自称魏公,还大肆封赏官员,“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各领所部”。
不久,李密杀害前任寨主翟让,瓦岗寨内部出现严重分化,实力大减,这就为瓦岗军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无奈只好收拢旧部归顺唐朝。徐世勣见状,在第一时间内将瓦岗属地尽数奉给唐帝李渊,后者大喜,遂“授黎州总管,封曹国公,赐姓李氏”。李世勣在归顺唐朝以后,在虎牢关之战、唐灭辅公祏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中,李世勣均有其亮眼表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继位为帝,是为唐太宗,李世勣“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为避讳太宗之名,李世勣遂改名为李勣。
李勣文武兼备,颇受李世民重视。在李治当上太子之后,李勣被李世民任命为太子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事后,李世民还非常诚恳地对李勣说道:“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可见李世民虽然器重李勣,但他心中也有着一丝忌惮。故而李世民晚年,为了能让李勣死心塌地效忠李治,只好用了一个小手段。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身患重病,自知大限将至。因此他将李勣贬出中枢,发配他到边境出任叠州都督。随后,李世民又苦口婆心地告诉儿子:“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高宗李治继位当月,果然下诏将李勣召回京城,“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李治对李勣非常尊重,他不仅再次授予司空这种荣誉头衔,还令人为李勣画像,并亲自作序。除此之外,李勣还被高宗皇帝允许“得乘小马出入东、西台,卑官日一人迎送”,可谓是极尽殊荣。
作为一名久经宦海的老臣,李勣一眼就看穿了太宗父子的把戏,虽然他明面上没有任何不满,依然恭敬老实,但对这种将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政治伎俩,心里或多或少都有怨愤。不久,李治为取得朝政大权,借口废立皇后一事,向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发起挑战。李治为争取李勣的支持,还特意向其询问意见。李勣为官多年,政治手段可谓是炉火纯青。面对李治的心思,他只回答了十一个字:“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表面上来看,李勣是不偏不倚的,但他对李治的默许也恰恰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支持态度。
就这样,李治最终下定决心,将武则天立为皇后。然而李治并未想到,在扳倒长孙无忌等人之后,自己却因常年抱病而无法处理政务,朝政大权逐渐落入皇后武则天手中。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后拥立两位皇帝,后来更是公然自立为帝,并改国号为周。从某种角度来说,李勣当年这轻飘飘的十一个字,可谓是葬送了李唐江山。
参考资料:
《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