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是,罢黜的百家,纵横大概数了数,说有一百家是扯淡,主要就有那么几家,儒家、法家、道家算是主流,其他的还有墨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说是百家,很多应该是凑数的。
正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交相辉映,因此被称为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的迸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说儒法道三家是主流,而将墨家当做是非主流,实际上是有偏差的,至少在战国时期,墨家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墨家的思想几乎可以与儒家和道家相匹敌了。
墨子出身卑微,是造车的工匠,也就贱人,相对于其他的思想流派来说,墨家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是古代民间团体组织的先驱,因此,才能有重要的影响力。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就是提倡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不要进行没有意义的兼并战争,墨家的主要使命就是到处呼吁和平,阻止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中央集权已经是大势所趋,墨子的思想必定是不符合时代的,所以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墨家思想就已经没落了,秦国统一之后,采取以法治国,墨家思想便不被人所重视了。
秦国最后用实际证明,步子迈达了,容易扯到蛋,尽管秦国的很多政策都超越了时代,但也因为不符合时代,而没有稳住统一的局面,不久就被推翻了。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经过多年混战后建立的汉朝,统治者更倾向于采取道家的黄老之术。
汉文帝、汉景帝时,都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际上,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块,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汉武帝时期对儒家的思想,并没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那样认真,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思想,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压根就不是纯正的儒家思想,而是经过改良后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的。
但是汉武帝在尊儒术的时候了,实际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儒家学说中维护统治阶级的部分被留了下来,而孟子的那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则没有受到重视。
从根本上来说,汉武帝实际尊崇儒学,也是外儒而内法,间杂百家的思想。
这就说到问题的症结了,汉武帝采取的既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更不可能采取墨家学说。
比如儒家被剩下的仁爱学说,跟墨家的兼爱,仅仅一次之差,然而二者的差别却是千差万别。
孔子的仁爱是讲究血缘关系、登基秩序的,不是说随随便便的仁爱,相对来说,墨家的兼爱则拥有无差别的爱,将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画为等号,在战国时期因为受到老百姓的推动而成为显学,到封建政权建立之后,根本不会为统治者所接受。
虽然说,历史不能用来假设,但是汉武帝真的采取独尊墨家的思想,对中国来说,将会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程影响。
在我看来,墨家思想其实更接近于西方近代思想中的平等成分,更加强调平民的权力而遏制王权的发展,所以,如果大力推广墨家的思想,也许多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选题选难了,自己写起来都费劲,大家将就看一下吧!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