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在曹操进军关中的时候,杨修说“鸡肋”这个典故,通过“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断定曹操必定班师回朝的内心想法,结果曹操就以杨修“乱军心”将其斩首。
在杀了杨修之后,罗贯中继而讲到杨修恃才傲物,多次惹怒曹操,原来杨修仗着自己的才华,已经多次惹怒曹操,比如那个“一合酥”,杨修看到曹操案头上的酥,拿起来就分给大家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就说,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一合酥),自然就吃了。
还有一次,曹操的侍卫进来给曹操盖被,但是曹操疑心病很重,当场就给杀了,然后就跟别人说,自己在做梦的时候,好杀人,别人都信了,只有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其实杨修要是早点听到,也许结局会好一点,那就“看透不说透,还能做朋友”,杨修明显是有点找不到北了。
在正史上,杨修的为人基本也和三国演义中相差不多。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是相当能够忍的老狐狸
相对于杨修这种锋芒毕露的做人准则来说,司马懿则是一个懂得隐忍的“老狐狸”,司马懿比曹操小不了几岁,跟杨修年龄也相仿,但是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并不像杨修那样,干了很多张牙舞爪的事情。
曹操当政之后,就想要司马懿为他做事,结果司马懿借口自己有病,无法行动,后来还是曹操强行让他出仕。
可以说,在曹操时代,司马懿的终身目标就是先让自己活下来,不去曹操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当时曹操手下很多门阀官僚,司马懿总是最先站出来支持曹操,才相安无事。
即使如此,曹操还是很忌讳司马懿,曾经对曹丕说过,一定要提防司马懿!可见,假如司马懿要和杨修一样锋芒毕露,估计死得比杨修都要惨。
很多人说杨修才华比司马懿高,我认为在三国这样的乱世,才华并不等同于能力,何为能力?杨修也就是干一个文书工作还可以,真正要说到军政大事上,还是不行。
司马懿的能力其实是明显被低估,在曹操死后,司马懿为曹魏政权的发展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抵挡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更是拼尽全力,让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只不过,司马懿的这种能力是不显山,不露水,能量大得很。
在三国,能够活下来也是一种能力!
杨修作为门阀士族,参与到曹氏权力传承当中,为曹操所不能容忍
其实,我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还是杨修参与到曹氏权力传承当中,尤其是杨修门阀士族的身份,十分敏感。
在讨论杨修的时候,很多人对杨修的身份不是很了解,认为他是靠才华吃饭的一介书生,其实这是不对的,杨修的出身那是相当显赫的,是号称中国第一大传奇家族的弘农杨氏。
东汉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发展的巅峰时期,弘农杨氏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就连建立隋朝的杨坚家族,还死乞白赖地说自己是弘农杨氏。
曹魏政权,其实也是靠着这些大家族撑起来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家族,曹操采取的是,用到的时候就拉拢,不用的时候就打压,因为曹操本身不是这样的豪族出身,曹氏宗室有时候也拿这些豪族没办法。
搞懂了这个,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杨修敢一而再,再而三的看破又说破,不顾曹操的颜面,那不光是才华,更是人家显赫的家族背景。曹操启用杨修,实际上也是看在弘农杨氏的份上,杨修祖上杨震就已经是太尉,杨修也是名副其实的四世三公,不比袁绍差多少。
然而,杨修多次帮助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夺储,惹得曹操的不满,尤其是曹植其实没有我们知道的“相煎何太急”那么可怜的一个人,他仗着曹操的宠爱,其实十分傲娇。
曹操得知杨修暗中帮助曹植后,直接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打小报告,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不久被曹操所杀,但是曹操杀杨修,并不想因此恶化与弘农杨氏的关系,为了弥补这层关系,曹操还赠送很多东西给杨修的父亲杨彪。
相比于杨修,司马懿除了能忍,更懂得如何站队,杨修是站错了队惹来杀身之祸,而司马懿选择站在曹丕身后,为其出谋划策,却又显示出并不十分亲昵、远离朝堂的姿态,得以自保。
在曹操最后决定立曹丕为继承人后,必然要将那些扶持曹植的势力清除干净,为曹丕的成功继位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