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就是说京城中的消费水平相对要高很多,只怕白居易不能跟好好住下去,这既是在调侃他的名字,也是在调侃他的贫穷,然而在看过了白居易所写的诗文以后,却连忙起身,正色说:“长安米虽贵,于君却易耳”,长安的消费水平虽然高,但是对您这样有才华的人来说,那也是很轻松的了。
可惜白居易的生活,并没有像那位官员所说的那样一帆风顺,反而是有过很多很多的艰难困苦,尽管他29岁就已经考中了进士,但是仕途并不算非常顺畅,当的官很小,在30岁、35岁的时候有接连参加了多个部门的特科考试,才算是有了比较好的官职。
直到这个时候,白居易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大唐的顶级官场之中,与担任京兆尹杨虞卿结为了好友。由于年少的时候忙着读书考科举,白居易二十出头的时候,头发就白了,可见他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后来考中了进士又为了当官能够更加顺利一点,花了好长时间去接连准备考试,以至于将婚姻大事给耽误了,尽管已经36岁却仍是孑然一身。
哪怕是思想观念已经非常开放的现代,哪怕是26岁不结婚就会被人指指点点,何况是在古代,又何况是36岁呢?杨虞卿对于好友的这种婚恋状态感到很担忧,于是他将自己的从妹杨氏嫁给了白居易,白居易年少时候就已经成名,不过人到中年才有了婚姻与事业,也算是命途坎坷。
在新婚当天,白居易望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心中感到一阵满足与喜悦,诗人在悲伤的时候会写诗,在喜悦的时候也会写诗,于是他给自己的妻子杨氏写了一首名为《赠内》的诗: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这首诗被很多人称为是大唐的最美情诗,首先说诗人与妻子白首不相离的态度,随后用古代四位贤人妻子的例子来教育杨氏,教她怎样过安贫的生活,最后又结合自己对好友杨虞卿的了解,用了杨氏家中的祖训,来阐述希望妻子和自己一起同甘共苦的愿望。
白居易在诗中传达出来的思想,隐隐有些大男子主义,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代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到了近现代却被人谩骂不已,甚至至今依然有已婚女子针对此事进行谩骂,说一些女子凭什么要跟你们这些臭男人一起穷之类的话,若是白居易这首诗写在现代,那他大概会被骂得不敢出门了。
白居易新婚当天,写了首大唐最美情诗,却被已婚女子骂得不敢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