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最著名的8位军事人才:齐国人才济济,秦国无一人上榜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8位军事人才:齐国人才济济,秦国无一人上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198 更新时间:2024/2/6 12:36:33

1,郑寤生(郑国)

郑寤生也就是郑庄公,他是春秋时期最先崭露头角的君主,有“小霸”之称。郑庄公继位后,先是平定了叔段之乱,完成了国家统一。又不断和宋国、卫国征战,多次取得了胜利。郑庄公的强势严重动摇的周天子的权威,于是周桓王带领大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亲征,在“繻葛之战”中击败了周天子,从此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郑庄公有许多比较经典的政治、军事观点,记录在《左传》之中。

[var1]

2,管仲(齐国)

管仲,是齐国桓公时代的宰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管仲在齐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加强了齐国的社会进步,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管仲又亲自进行了多次征战,如北战山戎、存邢救卫、南征楚国等。

3,先轸(晋国)

先轸,晋国原邑(河南济源)人,是晋文公、晋襄公时期的名将,曾经以主将的身份参加了城濮之战、崤之战,先后击败了楚国、秦国等,帮助晋国称霸中原。先轸有勇有谋,善于利用外交来击垮对手,所谓“上交伐谋”,赵衰评价“先轸有谋”。先轸可能写有兵法——《孙轸》,但是难以考证。

4,熊旅(楚国)

熊旅,也就是楚庄王,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在继位早年,楚庄王选择以静观动、以感辩奸。三年之后,重用孙叔敖、伍举、苏从等,使得楚国国力迅速上升。楚庄王又经常带领楚国军队南征北战,吞并了附近多个小国,还问鼎中原,以图霸业。在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郑许,实现了称霸梦想。由于楚国的对外征战基本都是楚王亲征,所以楚庄王的军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var1]

5,孙武(齐国)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尊称“孙子”,是兵家学派的开创人物,所以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他写下的《孙子兵法》是东方兵法之宗,其军事思想被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他曾帮助吴王阖闾练兵,又带领吴军对楚国发动战争,攻陷了楚国首都,帮助阖闾称霸。此后,孙武功成身退,回到了齐国。他的兵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起来,影响巨大。

6,伍子胥(楚国)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楚国人,其父亲伍奢被小人陷害,自己孤身一人逃亡吴国,帮助阖闾政变上台,并帮助吴国富国强兵,与楚国抗衡。前506年,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孙武退隐后,伍子胥又帮助吴国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后来,伍子胥多次劝吴王夫差杀勾践,遭到拒绝。最终,伍子胥功高震主,被夫差责令自杀。

[var1]

7,田穰苴(齐国)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曾经带领齐国军队击退晋、燕的入侵,帮助齐国在春秋末期强盛一时。他曾经写下了《司马法》,是春秋时期仅次于《孙子兵法》的兵法著作。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中国的兵法基本源自于齐国陈氏,田、孙都是陈氏的支系。此家族在战国时代还出现了孙膑、田忌田单等名将。

[var1]

8,范蠡(楚国)

范蠡,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原本是楚国人。春秋后期,由于吴国强盛,形成了对楚国的巨大威胁,于是楚国派遣范蠡、文种等扶持越国以对付吴国。范蠡在越国为勾践出谋划策,最终帮助越国击败了吴国,完成复仇大业。此后,范蠡又选择急流勇退,成功躲过了勾践的屠杀。据说范蠡后来改名换姓为陶朱公,成为了一位商人,但是没有证据,因此只能说范蠡隐退了。范蠡曾经写下文章《范蠡》二篇,但是已经失传。范蠡的军事思想对后来黄老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张良后来就继承了范蠡的思想。

[var1]

从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分布来看,齐国和楚国最多,著名的孙武、管仲、田穰苴都是齐国人,齐国堪称是中国兵家的圣地。而楚国尚武之风盛行,因而也出现了许多勇猛善战的将才。然而,由于楚国国君大多数比较昏庸,导致楚国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出现了“楚才晋用”的现象。本文的楚国的伍子胥、范蠡分别为吴国和越国服务,甚至成为了自己的大敌,酿成大患。

更多文章

  • 《战国策》并不是一本史书,它记载的张仪和苏秦也多不真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秦与张仪,战国策有哪些资料,历史上的张仪苏秦

    [var1]在战国时代,由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十分复杂,战争和和平瞬息万变,外交说辞也就是变得重要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张仪、公孙衍、苏秦、范雎等说客,他们被称为“纵横家”。诸侯之间联合抗衡秦国为“合纵”,秦国和东方国家联合为“连横”。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这些纵横家的说辞总集,主要是作为纵横家学习的

  • 刘关张殒命都与东吴有关,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何目标始终是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帝城托孤原文400字,诸葛亮为啥不夺荆州,白帝城托孤完整版视频

    [var1]刘关张的兄弟情是千秋忠义还是其他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也不对张飞被杀后刘备淡然的表态“噫!飞死矣”来深究刘备当时真正的心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集团凭着借来的荆州成就了横跨荆益蜀汉;但是盛极而衰,在两三年内因为荆州刘关张先后殒命。这才有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事件,但是诸葛亮执掌蜀

  • 秦国几乎没有出过一个昏君,为何还要经过长达163年才完成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唯一的昏君,秦国历代有昏君吗,历史上真实的秦国昏君

    [var1]秦穆公时,秦国广揽山东诸国之贤才。一时间,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由于等贤才汇聚一堂,帮助秦国吞并了戎人建立的约20个国家,于是秦穆公便称霸于西部。然而,此时秦国的兴盛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秦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仍然相当有限,尚不足以与晋、齐、楚等大国比肩。又过了若干世代,经过了几次争夺国

  •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族大融合: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时期的汉族,汉族是融合而成的吗,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

    一,春秋时期中原的民族分布格局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裔,因此自称为“华夏”,位于中原一带的诸侯国就统称为“诸夏”。周人强调华夏“有礼义之大”、“有革服之美”。周人将四周的民族称为蛮、夷、戎、狄,认为他们是不知礼义、不讲文明的野蛮族类,甚至贬斥为“禽兽”、“豺狼”。周人认为对华夏诸国应该推行德政,对蛮夷则

  • 齐国政治家“管仲”,略施小计、打垮楚国,如今成为商界贯用手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管仲如何通过贸易战打垮楚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仲怎样使齐国强大

    管仲一生的功劳十分伟大。他以顶级的智慧和谋略,为齐桓公打造了一个固若金汤的大齐国,并将其推上“春秋五霸”的至上席位。齐桓公能够实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伟大理想,与管仲的辅佐,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管仲辅佐齐桓公,如诸葛亮辅佐刘备一样,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超凡的智慧,

  • 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河套地区是谁在掌管?宋朝为何收不回河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对宋朝的影响,宋朝采取什么措施避免了安史之乱,宋朝人怎么看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中原地区自顾不暇,只好将安西都护府的兵马调往中原平叛。安西都护府一下子就空虚了下来,吐蕃趁机夺取了该地区,包括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宋朝就更不像样了,压根就没有机会收复河西走廊地区。李元昊在河套地区建立了西夏王朝以后,宋朝就失去了对该地区的管辖机会,本来也没实力管辖,所以也不心疼

  • 刘娥如何成为宋朝权后?她真可以和武则天相比?宋仁宗被她害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仁宗为啥不废刘娥,历史上的刘娥对宋仁宗好吗,真实的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跟随清平乐的脚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北宋时期的权后刘娥。这个女人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有人说她有武则天的能力,却没有武则天的野心。这样的评价其实不够中肯,但是也足以说明刘娥是个厉害的角色。那么她是如何一点点爬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的呢?刘娥改嫁宋真宗,独得宠爱。刘娥那会儿还是银匠龚美的媳妇儿,龚美不远千里,将

  • 武则天为何杀害自己的一儿一女?为皇后之位杀女儿,为了权力杀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安定公主的死,其实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以欧阳修为首的一帮宋朝老臣们,在编写《新唐书》的时候,就将安定公主的死,归罪于武则天。他们认为是武则天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安定公主,嫁祸给王皇后,从而让唐高宗李治,有了废除王皇后的理由。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事实呢?请输入图片描述01武则天野心勃勃,王皇后必然

  • 玄武门之变,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配合得很默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多大,玄武门之变李渊父子的真实面目,玄武门之变李渊对李世民评价

    李渊或许想制衡李世民集团的权力,但当他发现大势挡不住时,便间接采取了不浪费国家和军队资源的一种方式,即扮演玄武门之变真正的促进者。在大局面前,李渊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皇位,把国家交到了最适合做皇帝的儿子手中。玄武门之变的执行者李世民,和父亲配合得十分默契,尽量没有让该事件演变成大规模战斗,迅速在高

  • 东晋是如何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原因,淝水指现在的哪,淝水大战读音

    再说战前,两国的政治形势。前秦苻坚继位后,重用寒门王猛。采取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贵族势力发展来强化中央力量,并兴修关中水利,前秦国力逐渐增强。先后攻灭前燕、仇池氐杨氏、前凉张氏、鲜卑拓跋代(北魏政权的前身);积极开拓西域,氐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