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诸多英雄中,谁才是诸葛亮心中最想辅佐的“明主”?

三国诸多英雄中,谁才是诸葛亮心中最想辅佐的“明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4/1/31 14:39:47

诸葛亮世代为汉臣。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当地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棣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而东汉朝廷这时却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过了八、九年,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带着弟弟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过上了边学习边耕作的生活。在躬耕陇亩期间,诸葛亮多方游学,曾跟随庞统的叔父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学习,还结识了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名人。

诸葛亮从小志向高远。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据说《梁父吟》为诸葛亮比照汉乐府创作的一首诗歌,原文是这样的:“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从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拥有大才的三勇士,仅仅因二桃竟相残而死,实在是太可惜了。同时对作为相国的晏子,不能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却玩弄巧术杀勇士,以此博得名相,表示不屑。

诸葛亮身在乱世,能如此读史观世,可见其器识远大,立身崇高。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帮齐桓公小白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使齐国迅速富强,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了春秋五霸的首霸。乐毅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受燕昭王召募,为燕国上卿,曾合燕、赵、秦、楚等五国之兵攻齐,下齐七十余城,攻占了大半个齐国,为燕昭王报了宿怨世仇。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也有恢复汉室,一匡天下的雄心。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年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人一起游学,石、徐、孟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却只观其大略。说明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善于综合领略书中要领。诸葛亮每天早晨晚上,常常抱膝长啸,吞天吐地,来舒发自己的心胸之志。他曾经对三人说:“你们三个人啊,将来都可做到刺史太守的官职。”三个人问诸葛亮将来如何,诸葛亮但笑不答。从这里也可看出,诸葛亮卓尔不群,胸怀高远之志。

诸葛亮想投曹操吗?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曹魏的房陵太守蒯祺,妹妹后来也嫁给了曹魏黄门吏部郎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但诸葛亮却不愿仕官曹魏,他隐居南阳,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和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娶的都是荆州望族蔡氏的女儿。可见诸葛亮想安身江南,根本不想北归谋职。据《魏略》记载,好友孟公威想北归故乡,诸葛亮对他说:“中原的士大夫多的是,你只管在此遨游就好,何必回到故乡呢!”也许诸葛亮也考虑到了中原人才济济,到了那里想鹤立鸡群,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能出人头地,就不能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再者,诸葛亮对曹操的残暴、嗜杀,多次屠城,也非常痛恨;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挂羊头卖狗肉,也极为不满,早已将曹操视为颠覆汉室的罪魁祸首,是自己立志要革命的对象,自然不会去辅佐曹操“助纣为虐”。

诸葛亮想投孙权吗?显然诸葛亮也不愿意。如果诸葛亮想投江东孙氏,诸葛亮早就去了,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就到江东孙权麾下效劳了。而且诸葛瑾很受孙权的重视和信任,以诸葛亮的才识,如果到江东,肯定是会被孙权重用的。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想效力江东呢?诸葛亮知道,江东孙氏建立的政权,其最终目的也不是想恢复汉室,只是想建立他们孙氏政权罢了。

那么诸葛亮为何最后会选中刘备,甘心辅佐刘备呢?

其一受家庭影响。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从先祖至其父其叔,都是大汉臣民,都为大汉做事,因此诸葛亮从骨子里就认定,大汉才是正统,汉室才是诸葛氏唯一可效忠的朝廷。

其二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汉从西汉武帝时,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诸葛亮从小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三纲五常”早已在其心生根发芽,“忠孝仁义礼智信”早已贯穿其全身,早已洗遍全脑。誓死忠贞爱国,誓死忠君做汉臣,誓死维护汉家天下,早已成了诸葛亮终生不二追求。

其三刘备是帝室之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后。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从这段话中可知,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的儿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

后汉武帝为打击诸侯势力,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其中就有陆城亭侯刘贞。刘贞失侯后,就在涿县安家定居下来。据《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汉献帝与刘备检看宗族世谱看,刘贞生沛侯刘昂,刘昂生漳侯刘禄,刘禄生沂水侯刘恋,刘恋生钦阳侯刘英,刘英生安国侯刘建,刘建生广陵侯刘哀,刘哀生胶水侯刘宪,刘宪生祖邑侯刘舒,刘舒生祁阳侯刘谊,刘谊生原泽侯刘必,刘必生颍川侯刘达,刘达生丰灵侯刘不疑,刘不疑生济川侯刘惠,刘惠生东郡范令刘雄,刘雄生孝廉刘弘,刘弘早死不仕,刘备正是刘弘之子。由此可见,刘备是汉室宗亲后裔,正是有了这个名头,刘备虽白手起家,却得到了不少人的敬重和助力。

其四刘备以仁义为本。《三国志刘备传》说,刘备宽厚弘毅,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的风度,平时少言语,对一般人都很友善。庞统曾劝刘备出兵取益州,刘备觉得不是时候,就说:“当今与我势同水火的,是曹操。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只有与他事事相反,我们才能成就大事啊。

现在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我是断断不能做的。”他在白帝城,临死诏敕后主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曹操对外征讨,多暴虐屠城;对内打击反对派,残酷无情,多疑忌,重残杀,宁可错杀,不漏一人。刘备则处处显示了自己的宽厚仁义,救援徐州,陶谦三让徐州而不受;刘备寄居刘表,刘表病重,曾将荆州托付刘备,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后,卿便摄荆州。”被刘备当场拒绝。有人就劝刘备听从刘表的,刘备就说:“此人待我甚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以不忍也。”刘表死后,刘表的小儿子做了荆州之主,马上派人向曹操请降。曹操突袭荆州,刘备率众逃跑,在路上才得知刘琮已降,很是气愤。在经过襄阳时,荆州很多人都愿跟从刘备,诸葛亮就劝刘备攻打刘琮,夺取荆州,对抗曹操。

刘备却拒绝了,他说:“刘表临死托孤于我,现在背信去夺荆州以自救,我是不忍心这样做的。不然我死后将有何面目去见刘表兄啊!”当逃至当阳时,有十余万百姓跟随,每天只能行十余里,逃跑得太慢了。于是有人就劝刘备说:“应该加快行进速度,力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人,军兵又少,如果曹兵赶来,将如何应对?”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现在这么多老百姓跟着我,我怎忍心撇下他们!”刘备应刘璋邀请入川,二人在涪陵相会。庞统建议刘备可乘宴会之机,捆执刘璋,然后一举攻取成都。刘备说:“我们初入蜀地,人生地不熟,恩信未立,是断不可如此做的。”就拒绝了庞统。从以上刘备的言行可见,刘备很重以仁义为本,这正是争取民心的根本,也是诸葛亮所敬重的。诸葛亮重诚信,立法度,明赏罚,究物理,严科教,正是推仁行义的根本,正与刘备的以仁义为本不谋而合。

其五刘备与诸葛亮志同道合。天下大乱,诸葛亮要克己复礼,誓要恢复汉家天下,恢复汉室的正常统治秩序,但是,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完全控制了汉帝,成了不折不扣的实际掌权者,如果投奔曹操阵营,那就只能屈从曹操淫威,要从根子上改变,不但难上加难,也会迅速性命不保。董承、伏完、马腾等图谋政变杀害曹操者有之,荀彧等先为曹操做事,一心想改变曹操却郁郁而终者有之,因此只有从外面彻底与曹操对抗,彻底推翻曹操的政权,才能名符其实地恢复汉室统治,才能恢复汉家天下。

诸葛亮隐居荆州,在苦苦寻觅,苦苦等待,寻找自己可投奔的人,等待天下遭际变化时机。江东孙氏也是自私自利,如果靠他们恢复汉室统治,那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从根本上难以转变;荆州刘表,坐谈之客,胸无大志,只想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恢复汉室,一统天下,也是想都别想的事;益州刘璋,暗弱无能,只想据益州自守祖业,但因没有眼光,没有雷霆手段,连他自己在益州的座位尚且不稳,有志之士思得明君,一直想替代他。如此数来数去,只有皇叔刘备刘玄德,恢复汉家天下志向饱满,从起事那天起,一直苦苦探索,苦苦奋斗,奔腾不息。

他既是汉室之胄,又有恢复汉室统治秩序的理想抱负,也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确实与诸葛亮志同道合,可嘉可依,但刘备唯一不足的就是,奋斗挣扎半生,尚屋无一宇,地无半陇,依然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没有一点资本实力。正所谓瘸子里挑将军,放眼天下,唯一可投靠的,也只有刘备刘玄德了,因此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感刘备三顾之恩,不甘抱才守缺,不甘如此平庸寂寞下去,就打点好行装,嘱托好家人,匆匆跟随刘玄德而去。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一心忠于汉室,一心想匡救天下,恢复汉家统治秩序的诸葛亮,隐居南阳,经过多方寻觅对比,最后选中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刘备,未出茅庐,便定天下三分,可见诸葛亮谋略高远,信心满满,但是正如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言:“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也”。奈天命有归,终非人力可回,诸葛亮最终虽为蜀汉鞠躬尽瘁,却依然在秋风五丈原中带着遗憾,盍然长逝,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力拼搏的精髓脊柱,长留天地,与日月争辉。

更多文章

  • 罗马和汉朝的全面对比:接受事实,罗马在文化方面全面领先了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罗马知道汉朝的存在么,罗马和汉朝文明程度,罗马士兵vs汉朝士兵

    我写下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方面对同时期的罗马和汉朝进行对比。首先这里要说明,这里只取共同存在的时间,也就是从前200年左右到200左右,罗马包括了共和国晚期、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敦尼王朝四个时代,汉朝则包括西汉和东汉两个时代。一,政治方面的对比首先,我们需要对比的是两国的疆

  • 司马懿权力落空以后,是如何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跟随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懿的弱点是什么,司马懿后期的变化,司马懿后期跟谁作对

    可是,当司马懿政变时,洛阳司马门前却突然冒出了一支人马,“其阵甚整”!司马懿惊喜地感叹:“此子竟可也”!我这个儿子居然这么厉害呀!“此子”,就是司马师。原来,司马师早已暗中养了三千人马,平时“散在人间”,隐藏得很好。等到司马懿发起政变时,这三千死士“一朝而集”,谁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凭借这三

  • 《三国演义》中,如果诸葛亮没有死,邓艾还能够偷渡阴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邓艾偷渡阴平假如诸葛亮还在,诸葛亮预言邓艾偷渡阴平,邓艾偷渡阴平没有守军吗

    诸葛亮深通兵法,用兵小心谨慎总是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魏延曾经提出,穿越子午谷小道,直取长安,被诸葛亮否决。诸葛亮为什么要否决魏延的进军方案,不就是怕中了埋伏吗?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

  • 真实的诸葛亮虽不是神人,但他的品德,一般宰相都比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很厉害吗,初出茅庐诸葛亮的品德,正史上的诸葛亮有多厉害

    诸葛家族是在三国时期兴盛起来的,当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诸葛家族不愿看到百姓的现状,纷纷选择出山相助人,以求天下早日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诸葛家族的人当官,身上都有这样的烙印:谨慎、清廉、忠贞、敬业。这其中,诸葛亮就是诸葛家族中杰出的代表。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中,刘备的势力最小,根基最不稳,可是

  • 秦始皇修建长城错了吗?这是中原农耕民族最无奈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在哪,秦始皇修建长城是为了抵挡谁,秦始皇修建长城是在哪里修建的

    今天的话题就从“孟姜女哭长城”说起吧。《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故事说的是: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被抓到边疆修建长城,一去不复返。三年后,孟姜女千里寻夫,得知丈夫早已累死,尸骨直到埋在何处,于是失声痛哭,使得长城也为之倒塌。实际上,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杞梁妻,本来和秦始皇修

  •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这才是曹操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草船借箭鲁肃为什么会帮助诸葛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诸葛亮带鲁肃借箭是为了什么

    草船借箭是在赤壁之战中发生的,一个极为精彩的故事,在千百年来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赤壁之战则是三国时期非常关键的一个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在赤壁之战前,北方的曹操以两万兵马打败了有着十多万大军的袁绍,又以少胜多打败并收服了乌恒,统一了整个北方,成为天下间实力最为强大的势力。东南方的孙权在

  • 小伙花120万买来“赵云佩剑”,鉴定是假货,专家却说:你赚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收藏文物不管是对文化界的人来讲,还是普通人都是一个兴趣和爱好。其实,之所以保持这样的喜好,也都是有原因的。毕竟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高,也都开始要求精神上的满足了。中国上下已经存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的时期里,也有着不少的物品呈现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些文物看似都是有着属于各自的价值,但是它们的存在都

  •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什么会密集死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建安二十四年大事,三国十大诡异人物,三国重要人物死亡时间

    这是汉王朝渡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次年十月,东汉灭亡。众多良将名士在这一年去世,拉开了一代英雄集体谢幕的序幕。而这一切,并非偶然。密集凋零的支柱级将领219年正月,汉中战场。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夏侯渊追随曹操征战30年,经历恶仗无数,而汉中作战时,夏侯渊却在尚保有比较完整军力的情况下被杀。这预示着:

  • 秦始皇为何要自称为“朕”?专家:你将“朕”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自称为朕,秦始皇为什么称寡人不称朕,秦始皇当时称自己为朕吗

    秦始皇自认“德高三皇、改盖五帝”取“帝”一字,自创“皇帝”,作为天下大一统建立者,又称始皇帝,在位期间,取消谥法,所谓谥法就是君王在死之后带有评价性称号,帝辛史称商纣王,这带有一定的贬低。秦始皇还规定天子自称为“朕”。在秦朝除了“朕”之外,秦始皇还自称为“寡人”,寡就是孤独之意,意思就是在最高点只有

  • 孔融死前一幕:求曹操放了小孩,9岁儿子说出一句话,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融因何事被曹操所杀,孔融是怎样被曹操害死的,孔融怎么被曹操杀害

    其实孔融的身份远不止这么简单,孔融出身名门,他是孔子的后代,《三国演义》中,袁绍曾经集结了18路诸侯讨伐董卓,孔融也在其中,不过孔融的结局并不怎么美好,他因为惹怒了曹操被处死了全家,他9岁的孩子临死前说的8个字,成为了千古名句。孔融文采出众,颇有声望,架子和脾气自然是不小的,他和曹操的政治理念有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