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第一个因文获罪的诗人,朱元璋亲自监斩,这是多大的仇恨?

明朝第一个因文获罪的诗人,朱元璋亲自监斩,这是多大的仇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60 更新时间:2024/2/5 2:10:29

,字季迪,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与文学家,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诗人毛润之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就是这样一位名播今古的文学大家,在朱元璋立国不久,就被残忍地腰斩弃市。高启到底身犯何条,才让这位朱皇帝大动肝火,亲自上刑场监斩,亲眼目睹他悲惨死去呢?在朱元璋看来,高启做错了三件事。

第一、有违皇命

高启是明初十才子之一,他的才情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元朝末年,张士诚据吴称王。驻守吴中的饶介,素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只是,高启受不官场恶习,23岁那年就借故离开吴中,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曾延揽天下才俊为己用,洪武元年,时年32岁的高启也被征召入朝,被授翰林院编修。朱元璋给他安排了两项工作,一是纂修《元史》,一是教授诸王。这两项工作都是神圣而大有前途的,可见朱元璋当初对高启是非常器重的。

只是,高启为人孤高耿介,不羡功名利禄,对朱元璋的好意并未表示出感激涕零的惊喜。洪武三年,纂修《元史》的工作告一段落,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了份新工作——户部右侍郎,户部是掌管财政与户籍的重要机关,可是,高启却以年轻、威望不足以胜任为由,紧辞不受。朱元璋当时表现得还算大度,给他补发了工资,任其离京。

高启这样做,明显是不给领导面子,给你安排了这么重要的工作,你说不干就不干,你心里把老朱当成什么人了?

第二、诗讽圣上

记恨一个人,就会处处留心去抓那个人的小辫子的,高启是文人,他的小辫子,只能在文字里。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元璋在高启的诗歌中找到了他“讥讽圣上”的证据——

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

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一个被皇帝忌恨和惦记了好久的诗人,迟早是会走上绝路的。只是,单凭这几句小诗就向高启举起屠刀,朱元璋还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打杀。还是忍忍吧,秋后算帐的事,老朱是有心理准备的。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明史》)。

第三、犯上作乱

高启离京后,就跑回老家教书育人了。如果,高老师一直安心教自己的书,说不定还能躲过一劫,但是,像他这样一位大才子回到家乡,许多人是要主动来结交拜访的,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就是他的热心粉丝之一。

魏观,字杞山,武昌蒲圻人,明洪武元年为太子讲书,兼为诸王讲经。洪武三年升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祭酒。魏观的工作经历与高启是有交集的,同为诸王讲经,又是翰林院的同事,所以,魏观在洪武五年调任高启家乡的父母官——苏州知府后,说法常与高启往来唱和。

魏观到苏州上任后,干了一件蠢事——重修知府衙门,结果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这又是怎么因事呢?

苏州曾经是张士诚的老巢,原先的苏州府衙门被张士诚改建成皇宫,将苏州府的办公地迁到了都水行司。魏观上任后,发现都水行司其地低洼、窄隘,易遭水患,所以,就将苏州府衙迁回旧址重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疏通河道,算是民生工程。没想到,这事让人告发到朱元璋那里了,说魏观在张士诚王宫基地上大兴土木,显然“有异志”。结果,魏观被朱元璋下令处斩了。

但是事情还没完,朱元璋在魏观案中意外发现了高启的影子,这让他兴奋异常,终于可以放手一杀了。让高启走上断头台的,是一篇名为《郡治上梁文》的应世文。古人盖房子上梁时,都要有一定仪式,苏州府衙的办公大楼上梁,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魏观找到高启完成这篇应世之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没想到,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因为,高启在《郡治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是何居心?这种大逆不道之徒,当诛!

时年39岁的高启被执送南京时,在途中仍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表白心迹。

据说,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

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朱元璋嗜杀,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除了高启被腰斩外,与高启齐名的“明初四杰”都无一幸免:杨基被莫名其妙地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地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

正是因为朱明王朝对知识分子的恶意贬损与戕害,才让读书人的气节慢慢丧失,明朝灭亡后,知识分子纷纷变节,也在情理之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惊人的相似,如今的美国像极了灭亡前的明朝,有3点可以印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深度解析明朝历史,明朝前后历史简介,明朝历史时代特征

    有着汉文化情结的人都很怀念明朝,因为毕竟清朝是属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不管他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压制汉文化倡导本族文化,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最后一个汉民族文化应该是明朝。人们对明朝怀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曾经有做微震海内外的辉煌历史,在朱棣永乐年间,明朝让中国闻名世界,碾压当时的许多国家。这和现阶段

  • 朱元璋率兵来到河南,看到屋顶烟囱冒烟,下令:全部杀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死前留下神秘军队,朱元璋杀大批功臣,朱元璋灭掉的势力

    相传,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以前,其实,河南北部的农村和山西、河北等地一样,房屋都是有一个高高的烟囱。元朝末年,在安徽的朱元璋开始举旗造反,后来势力愈发强大,严重威胁到了元朝。看着势力日益增大的朱元璋,元帝当然也是担心不已,所以就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元军却遭到了惨败,被朱元璋打败之后,元军只好落荒而逃,

  • 朱元璋为何在朱标死后不继续从儿子中选太子?这样能避免战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标去当太子,朱元璋为什么能立朱标为太子,朱元璋和朱标之死时间

    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和朱棣的交锋过程、结果,以及朱棣继位后的作为来看,朱棣很明显比建文帝更适合做皇帝。很多明朝历史爱好者就有疑问,既然如此,当初朱元璋为何不直接就传位给朱棣?这样就能避免一场战乱,没准还能保全爱子朱标的后代。朱元璋在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死后,为新继承人的确定是伤透了脑筋的,为什么抛

  • 蓝玉私养兵马,甚至对皇妃施暴都没事,为何收义子被朱元璋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蓝玉与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处置蓝玉视频,电视剧朱元璋蓝玉血战洪都哪一集

    蓝玉是明朝初期的名将,屡建战功,不过他也是非常的骄横。据史书记载,蓝玉在征讨北元的时候,俘获大批的北元皇族,结果他看上了一个皇妃,硬是直接强占了。而在回师时,抵达喜峰口的时候已经过了开城时间。守城的将士不敢违抗命令擅自开门,结果蓝玉又直接让手下强行登城,打开关口冲了进来。朱元璋因为此事训斥了蓝玉,但

  • 朱元璋收养的一小乞丐,后人为朱家守江山260年,明亡后继续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被谁收留的,朱元璋真实的家族,朱元璋养子有多少个

    1,沐英的身世和经历朱元璋有20多个养子,但功劳最大、才能最高的就是沐英。沐英小时候父母双亡,沿街乞讨,被朱元璋和马夫人收养,取名朱英。沐英18岁时,就开始带兵打仗,在打张士诚时,沐英镇守镇江。后来沐英领5千兵征福建,获得大功。朱元璋觉的沐英如此能征善战,叫朱英,万一有争皇位的情况可不妙,就让他改叫

  • 宋太宗赵光义跟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太宗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宋太宗赵光义个人资料,宋朝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一个人吗

    两人军事实力差距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在后周时期就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人处世也是豪爽大气。开国称帝后赵匡胤改革禁军制度,预防了武将专权,让宋朝不会像五代那样被武将篡权。同时赵匡胤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提升军队战斗力。太祖坐镇时期应该是北宋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时期了,先后灭了荆南

  • 明朝设立了东厂和锦衣卫以后,为何又要设立西厂,到底有啥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哪个厉害,明朝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关系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西厂的设立与宪宗时期的大太监汪直被宠信有很大关系。汪直因为聪明伶俐,深得万贵妃的喜爱,而万贵妃是宪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所以汪直得以平步青云,不到二十岁就做了御马监的太监,御马监因为负责养马、驯马,所以掌握了一支由训马人员组成的准军事部队,其中包括腾骧四卫和勇士营,这也是后来

  • 朱元璋这一行为为什么被称为明朝第一恶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上对朱元璋的惩罚,明朝皇帝对朱元璋的态度,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要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大量发行纸币,就要先了解一下朱元璋为什么不采取其他政策。当时,朱元璋是定都在南京的。众所周知,南方擅长划船,北方擅长骑马。因此,一方面为了招兵买马,主要是买马,这需要花费大量的国库钱财。但是一味从国库里面拿钱,最后都会入不敷出的,因此,朱元璋为了满足军费所需就采取了一种政策,即盐

  • 《鹤唳华亭》满满的高级感,为还原宋朝礼仪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服饰鹤唳华亭,鹤唳华亭为什么是宋朝服饰,鹤唳华亭的真实故事

    实际上萧定权在这一较量以守为攻不只是为了自保,还是恪守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言。而这样的剧情并非只是为了增加悬疑感、戏剧化而设的,也吻合萧定权在“君臣父子”思想下,不但要与命运拼搏还渴望父爱的逻辑。观众从中也能看到“鹤,实为猛禽,可以搏鹰”的人物寓意。作为一部历史古装剧,《鹤唳华亭》花

  • 灭亡南宋的其实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确切的说应该是北方的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被灭之后再无汉人,南宋灭亡汉人惨状,南宋灭亡后有多少汉人

    公元1279年3月19日, 南宋残余势力在崖山海战之中败北,陆秀夫背负年仅8岁的宋末帝跳海自杀身亡,就此宋朝王庭彻底陨落,宋朝也在此宣告灭亡。而胜利的一方,蒙元将领张弘范在此刻字,上写:张弘范灭宋于此。之后经过百年,以汉人为主体的明朝驱赶蒙元政权出了中原之后,当地的儒士陈献章就打起了歪心思,自己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