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属于镶黄旗汉军,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被康熙帝重用,四十八年出任四川巡抚。雍正登基之后,年羹尧凭借拥护,平叛两大功劳威震朝野。
史学界一直有一种看法,年羹尧借助储君之争,牵制住了远在西北的允禵,雍正继位之后,又是年羹尧肃清青海派军,控制住西北、西南的政局,这对雍正来说,及其的重要。
单从功绩上来看,年羹尧的为雍正称之为“恩人”,可以说名副其实,后面的恩宠不断,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人纷纷攀附于年羹尧的门下,久而久之,年羹尧就有点居功自傲,进而得意忘形。
最为过分的事情,雍正二年,年羹尧入京:
入京日, 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 毫不动容, 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羹尧颔之而已。 至御前箕坐无人臣礼。
这简直就是作死的行为,完全违背的君臣之礼,也引起了雍正的不满和厌恶。封建社会,维护皇权的至尊无上,是为君的第一要务,雍正也萌发了诛灭年羹尧之心,但是碍于他在朝廷势力庞杂,有拥立之功,平叛之绩,还有所顾忌。
然而,雍正时不时地在年羹尧的亲信面前,表现出对年羹尧的不满,从侧面打探一些消息,也希望能有人主动的揭发年羹尧。但是,最终是无功而返,君心难测,胜败难料,谁都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
这个时候,雍正想起一个人,年羹尧的死对头——蔡珽。
蔡珽,出身于汉军正白旗,也是康熙三十八年的进士。雍正争夺储君之时,为了扩展势力,年羹尧就想到了蔡珽,但是蔡珽根本就没有给他面子,两人产生了成见,后来蔡珽顶替年羹尧出任四川巡抚,让矛盾进一步的激化。
年羹尧得势之后,蔡珽在雍正二年,因为蒋兴仁事件被革职,押解回京,年羹尧又趁机对蔡珽进行打击报复,从此让蔡珽怀恨在心,买下了祸端。
雍正一说要整治年羹尧,蔡珽就迫不及待地表明了态度。
蔡珽出头之后,雍正依靠他提供的线索,从被动变成主动,开始有的放矢的整治年羹尧。年羹尧的亲信门,看到“诸事败露”,为了避免被牵连,也为了减轻罪行,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
比如,雍正三年,年羹尧侵占茶盐之利,在军中不宣恩诏等等,一时间朝里朝外,掀起了投诉年羹尧的风潮。雍正很清楚,年羹尧身为封疆大吏,资产颇多,为了防止他东山再起,雍正不遗余力进行搜查,直接将其所有的财产进行查封。
年羹尧也怕雍正斩草除根,他以过继之名,将儿子托付给四川的王景灏。
雍正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即以“朋党”之罪,将王景灏治罪。这个结果,对于年羹尧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唯一的希望成为泡影。
蔡珽,由于揭发年羹尧,备受恩宠,雍正也将年羹尧的很多房产,女婢赏赐于他。雍正三年,年羹尧最终被定下九十二项大罪被处斩,雍正念其以前的功劳,赏赐起自尽。
年羹尧,经营一生的心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全部被瓦解。
事情的经过,说明了封建君主制,是不容冒犯的,另外封建官僚整治也是非常残酷的,官僚之间相互交恶,睚眦必报,互相倾轧,将对方置于死地,年羹尧也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蔡珽最后的结局,又是另一个君恩难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