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叙诡笔记|朱棣与明代“福尔摩斯”之死

叙诡笔记|朱棣与明代“福尔摩斯”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660 更新时间:2024/1/10 6:18:12

一、“人呼为冷面寒铁”

《明史》中的“周新传”与所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一样,多录朝廷大事而少记民生细故,虽然也提到周新“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但怎么个“善决狱”,却是语焉不详。欲求真相,只能从明人笔记中寻觅,这方面录之最详的当属明代学者黄瑜的《双槐岁钞》。

《双槐岁钞》

黄瑜之所以在《双槐岁钞》中以浓墨重笔叙周新事,原因之一是周新和他同乡,都是广东人。周新本名叫周志新,洪武年间入太学,先任大理评事,靖难之役后,他受到朱棣的赏识,改任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要,人呼为冷面寒铁”。朱棣夺权成功后,非常重视吏治。永乐元年,屠戮建文旧臣的腥风血雨还未消散,朱棣就开始鼓励臣下直言不讳,敢于指出朝廷施政中的疏漏。《太宗实录》记载了一段他对臣下说的话:“朕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所行有未合理,尔当直谏,慎勿有所顾避。”正是这样清醒的自我认识,使得他对周志新这样的“冷面寒铁”不仅包容,而且欣赏,直接叫他“周新”,以示亲昵。

永乐元年,周新任福建巡按,发现当地的武官(卫所)对文官(府官)非常不礼貌、不尊重,动辄羞辱谩骂,如果在中途遇到,文官没有下马,武官甚至直接拿马鞭抽文官的仆隶;而卫所的公务需要文官办理时,“稍不从,即呵责吏典”。长此以往,有武官凌驾文官之上的危险,这对国家稳定无论如何都是不利的。因此周新上奏:“请自今府卫相见,行平礼,遇诸途,则分道而行。所有公务,不许径行府县,有司官吏,毋得凌辱。”特别是“圣节正旦冬至”,武官必须“悉于府治行礼,开读诏书,虽边海卫所,亦从布政司差人,都司毋与。”这对靖难之变后仗着立功而权势愈大的武官集团,无疑形成了一种节制,得到了朱棣的认可和批准。

永乐二年,周新巡按北京。当时朝廷为了拓荒需要,制定了凡是在京吏民有犯罪当流徙者,“免罪,就发北京民稀处种田”的政策。这本来是一条善政,但是北京地方官员必须详拟文书送往时为国都的南京审批,路途遥远加上官吏拖沓,一来一回往复数月,那些当流徙的罪犯很多就死在狱中了。周新为此上奏,希望今后北京流徙的罪犯就由本地官员处理,就地发田耕种,不要再进行繁琐的公文审批,这样,“则下无淹滞之患,上不负宽恤之恩矣”。朱棣看到后下给都察院谕旨曰“御史言是也”——这条政策不仅活命多人,而且对北京的开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也许正是因为尽职尽责,造福百姓,一向在提拔人才上不拘一格的朱棣对周新给予了“火箭式上升”。永乐三年,周新升云南按察使,也正是从此,他开始以“福尔摩斯”的形象出现,通过细致观察和逻辑推理侦破了一系列奇案。

朱棣

二、“冷面寒公来,吾无患矣”

周新到任云南后侦破的第一个案子,在《双槐岁钞》和张岱的《西湖梦寻》中都有记载(但《西湖梦寻》中记载此案为周新调任浙江后所办,今采《双槐岁钞》说),结合这两部笔记,案情的还原大致如下:

周新在路上发现“蝇蚋迎马而聚”,他觉得奇怪,便循着蝇蚋飞来的方向搜寻,在密林中发现一具死尸,并在死者的身上搜寻到一把钥匙和一枚印章。周新仔细查验印章,发现它是专门用于戳盖在布匹上做标识的,便让下属到附近市场上,把每家卖的布匹都买回一些来,对比其印戳,“与识同者皆留之”,在其中细细审查,终于找到杀人劫布的强盗,“悉以其赃召给布商家”。

永乐六年三月,周新调任浙江。有一天他正在办公,忽然一阵旋风将一片模样奇异的叶子吹到了他的面前,他问左右,这样的叶子是哪种树上才有?下属们告诉他城中并没有这样的树木,只有出城很远的一座寺庙里才有。周新醒悟道:“此必寺内僧人杀人,埋于树下,而冤魂以此叶向我鸣冤也!”他立刻命人去那座寺庙里挖掘树下,“得妇人尸”,奸杀妇人的和尚当即认罪伏法,“人称为神明”——这个故事当然还是传统套路,先破案再编造“神迹”以让坏人心生敬畏,不敢为恶。而之后的巨商失银案则反映出周新的推理能力。

一个巨商在外地做生意,很久才带着银两回家。半路上,眼看夕阳西下,恐怕遇到贼盗,便“潜置金丛祠石罅中”。第二天去挖的时候,却分文不见了!巨商无奈之下,只好报官。周新问他对谁讲过,他说只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但妻子并没有跟其他人讲。周新当即命人将其妻抓来,也不问银两的去处,劈头就让她说出自己的奸夫是谁!满公堂的人都愣住了。巨商之妻抵不过,只得承认自己在丈夫外出期间确实与人勾搭成奸,昨晚两人正在行好事,丈夫突然回来,她便让奸夫躲至床下,今早一看他已经趁夜溜走了。周新遣人将奸夫抓到,一审便知,此人在床下偷听巨商夫妻对话,说了藏银地点,所以溜走后直接挖银去了……当大家都惊叹周新料事如神时,他说:“夫妻在房间里说的话,怎么会被别人偷听,此必床下有人,而巨商长年在外,可想而知,床下者必其妻外遇也。”

明代政治家、学者叶盛在《水东日记》里载,一天,有二人争一把雨伞,争得非常激烈,一直闹到周新面前打官司,甲说:“伞是我的!”乙也说:“伞是我的!”周新反复询问他们伞上有什么记号,甲乙二人“所言记验皆同”。周新于是下令把伞一剖两半,让二人“各持其半去”,然后偷偷派人跟踪在他们后面,听他们说些什么。甲对乙说:“我本来希望半价买你的雨伞,你却不肯让步,现在一文钱都挣不到了。”乙愤怒地说:“我的雨伞,凭什么要半价卖给你?”跟踪者立刻将甲逮捕,押回衙门问罪。

《水东日记》

正是因为周新这样的断狱才能,当时他每到一地,当地蒙冤的百姓都说:“冷面寒公来,吾无患矣。”而周新的政绩也不止于此,还在赈灾和剿匪上屡获成功: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周新上奏,户部尚书夏原吉为赵居任开解,朱棣相信周新,对浙西百姓予以赈灾;嘉兴倪三起兵造反,“党数千人,累败官军”,又是周新出谋划策,列木栅对其进行围困,最终将其平定……也正因此,周新在永乐十一年的遇害,便令人感到突然和费解。

三、“肢解其体于闹市”

尽管在《双槐岁钞》中对周新之死的全过程有比较翔实的记录,但这里还是需要对朱棣的复杂心态做一剖解。

《大明风华》热播后,很多学者都对朱棣的丰功伟绩予以肯定,但有一个是不容否定的,那就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皇帝继承制度,朱棣确实“得位不正”,属于标准的篡位。可以说从他坐上皇帝宝座直到去世的那一天,内心都是忐忑不安的,《大明风华》中演他梦见父亲朱元璋活了过来,吓得魂飞魄散,虽是演绎,也在情理。为了巩固个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他就像武则天任用周兴、索元礼一样,放手让酷吏打杀异己,甚至仅仅是敢于反击这种酷吏制度的人——周新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朝廷最大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掌握在一个名叫纪刚的人的手中。据《明史》记载:纪纲为人毒辣,他“广布枚尉,日摘臣民阴事,深文诬诋”,而朱棣认为他很忠心,“亲之若肺腑”,于是他更加胆大妄为,放任手下的锦衣卫为非作歹,劫掠民财。当时锦衣卫的一个千户到浙江缉事,趁机广收贿赂。周新准备捉拿他,却走漏风声,被他跑掉了。这千户是纪纲的心腹,“诉于纲”,纪纲于是向朱棣诬告周新专擅。这时的朱棣失去了往日对周新的信任,立命将其逮捕,带到御前亲审。偏偏周新是个宁折不弯的硬骨头,见了朱棣,一句软话都没有,反而愤怒地说:“臣奉陛下诏为按察使,擒治奸恶是我的责任,如今我竟因为履行职责而被陛下下狱,死而无憾!”朱棣大怒,靖难之役养成的狂躁病和嗜血症复发,立命将周新处死。史学家谈迁所著《国榷》上记载,周新死得很惨,“肢解其体于闹市”。

执行死刑的官员回来复命时,朱棣问周新死前说了什么,监斩官说他临刑大呼:“臣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朱棣一下子醒悟过来,问旁边的侍臣:“周新是哪里人?”侍臣说是广东人,朱棣懊悔不迭:“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在《双槐岁钞》和《西湖梦寻》都记载了周新“冤魂再现”之事,但在表述上略有不同,耐人寻味。《双槐岁钞》说朱棣一日忽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站在面前,问他是谁?他说:“臣,周新也,上帝以臣刚直,命为城隍。”说完就消失不见了。接下来四个字是“天颜怃然”,表现了朱棣懊悔而羞愧的心态。但在《西湖梦寻》里,周新说的是“上帝谓臣刚直,使臣城隍浙江,为陛下治奸贪吏”,朱棣听完龙颜大悦,“遂封新为浙江都城隍,立庙吴山”。相比后一种记录的“死了也要忠”,我倒更喜欢前一种记录里的那种高傲和执拗:冤屈不需要施冤者来洗雪,在另一个世界里还有一个更公正的法庭,还每个人以公正……

《西湖梦寻》

周新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于公祠墓录》里有过一则记载,写已经做了城隍的周新变成和尚,到人间“微服私访”,遇到一个骑着竹马的俊美少年,便和他对对子。周新摸着孩子头顶的三根发髻说:“三丫成鼓架。”孩子直接怼了一句:“一秃似雷槌。”周新大笑,又出了一句:“红孩儿骑马过山。”孩子马上对曰:“赤帝子斩蛇当道。”周新觉得此子出口成章、器宇不凡,将来必有生就。果然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指挥了北京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于谦

城隍不可能下凡,周新更不可能遇到于谦,把他们二人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偶遇”,与其说是颂扬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传承,毋宁说是在隐喻他们同样“粉身碎骨”的结局——而后者正是笔记野史的价值之所在。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姓朱, 那么明朝的猪叫什么 看后让人哭笑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姓朱的猪叫什么,朱元璋是不是姓朱的祖宗,朱元璋之前有姓朱的没

    但是就算皇帝没有下令,老百姓肯定也不敢做出什么冒犯皇帝名讳的事。朱元璋姓朱,那很多百姓就不敢用这个姓了。他们不想给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烦。但是猪怎么办呢?从古至今,它们就一直存在着,老百姓养了那么多年的猪,这一下子却不知所措了。但是百姓都是很聪明的,既然不能叫猪,那换个名字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所以他们就给

  • 明朝皇帝为何多次为尼姑颁发命令,甚至将她们论体重售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尼姑事件,明朝16帝各个怪癖,明朝皇帝为什么要出家

    西晋末年的五胡十六国,中原大地陷入了战乱之中,北方的胡人纷纷入侵中原,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都沦为了胡人的奴隶,由于胡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这些胡人野蛮未开化,做出过很多惨绝人寰的事情,几乎将北方的汉人斩杀殆尽,在这其中西晋将领张方可以说是他们其中的“佼佼者 ”,其实张方并不是胡人,但是他的行为却远比

  • 外国送宋朝一只“麒麟”,无人知道是啥动物,司马光如何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光送宋朝麒麟,司马光真实故事,司马光的真正生平简介

    《智囊全集》由明朝人冯梦龙所著,汇集了从先秦到明朝近两千年的智慧故事,从政治、军事、社会到人情世故,无所不包,是一部容纳百川的百科智慧锦囊。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在北宋时期,位于今天越南的交趾国向中原的宋朝朝贡。他们送来了一只奇珍异兽,据说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对于一个王朝来说,“

  • 朱元璋为何要放过背叛自己的朱文正,并让他的子孙世袭靖江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哪一集斩朱文正,朱元璋杀朱文正后续,朱元璋为何囚禁朱文正

    明太祖朱元璋无论在正史上还是野史上,都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对于那些与自己不和或背叛过自己的人,他的态度从来都是有一个,就是“诛其九族”。但凡事无必然,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牛人,不但明目张胆的辱骂朱元璋,甚至还密谋背叛朱元璋。可尽管如此却依然没有被斩尽杀绝,其子孙甚至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个非太祖血脉的世袭

  • 徐达背上长疽,朱元璋真给他赐蒸鹅了吗?为何会流传这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害死徐达,朱元璋为啥要给徐达吃鹅,朱元璋为什么赐给徐达一只鹅

    洪武十七年,徐达长背疽,朱元璋是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去探望,再怎么着也不会让人家的儿子去干毒杀父亲的事。徐达在洪武十八年病死,此前一直镇守燕京,朱元璋相当于把整个北方的军事都交给了徐达,如果朱元璋想让徐达死,也应该是召回南京后再下手,否则真逼反徐达怎么办?徐达可是燕王朱棣的岳父,朱棣当时就在燕京,拥戴

  • 在日本被尊为“孔子”的人,却是一个复国无望,满腹血泪的明朝遗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孔孟这些圣贤就是这种人,再到后来,孔孟渐渐地被符号化了,成了一种代表。在日本,有个人也被称为“孔子”,但这个人却不是日本人,而是流落的日本的明朝遗老,这个人的坟墓都在日本,日本政府还派人专门看护,而且他的事迹还载于日本的小学教材,对他的尊敬由此可见一斑。这个人名叫朱舜水,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

  • 河南发现一块宋朝墓志,让一位梁山好汉的真面目彻底暴露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梁山好汉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路人皆知,古代人最喜欢听这种故事,会让人感受到那种悲情的豪侠仗义。梁山好汉本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由于宋将的虚伪,这个故事的结尾徒转急下,成了悲情的英雄末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北宋,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时局动荡,朝廷黑暗,很多百姓连果腹都没有,一些英雄好汉只能是“

  • 宋理宗头骨酒杯被元朝收藏,朱元璋寻回安葬,但有可能是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找回宋理宗头骨,朱元璋与宋理宗的关系,宋理宗头骨被谁做成酒杯

    即使是中国古代也曾经有骷髅酒杯的事件,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赵襄子攻灭智氏之后,深恨智伯,因为智伯差点把赵襄子给浇灭,于是将智伯的头涂上漆,制成了饮酒器具。这是汉人制作骷髅杯的一个特例,一般情况下,虽然痛恨,但不会到制作骷髅杯的程度。而与汉朝同时期的匈奴,也喜欢这样玩。据《史记》记载,匈奴

  • 高丽4万远征军欲侵占明朝辽东,天真外加不怕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辽军大破高丽,明朝高丽之战,明朝有没有攻打朝鲜

    高丽王朝如果没错的话,元朝应该是拥有过世界上最大疆域的封建国家,蒙古的铁蹄踏过欧亚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打过日本、到过里海附近,没办法,蒙古铁蹄势力在这里摆着,无人可以撼动。在这么彪悍战斗力面前,高丽(现如今朝鲜与韩国)也不得不屈服,每年向元朝进贡。世代交替,元朝被明朝打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本着睦邻友

  • 姚广孝请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也答应了,为何后来还是灭其十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姚广孝为什么支持朱棣,朱棣为何要杀姚广孝,朱棣杀了方孝孺十族多少人

    原来,朱元璋是希望将来,方孝孺能够辅佐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便谨遵祖父遗训,开始重用方孝孺,召他任翰林侍讲,后为翰林学士。朱允炆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视为自己的亲信。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将方孝孺等人视为自己的智囊团,对他们的话言听计从。建文三年,方孝孺建议命令辽东诸将直捣北平,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