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历史常识是:我国近现代一系列屈辱史是从妄自尊大的1840年才开始的,是清朝闭关锁国的结果。但真正喜欢历史、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严格来说,我国从来就没闭关锁国过,也做不到真正的封闭。但海禁这件事,从元开始,到明到达了极致,而到了清朝,反而比明朝在外贸领域开放了很多。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唐宋元明清的多数时候,我国的对外贸易都是赚钱的。乾隆通过和珅这个钱袋子和世界贸易巨头不断通商也挣了不少钱,而这些钱,一部分用于他个人的奢侈,绝大部分都用来战争经费了。而明朝明明可以开放海洋贸易,为何却实施了历史上政策最严厉、时间最长的海禁呢?
·为何明朝实施了历史上最严厉的海禁
虽然元朝也实施过海禁,但前后四次加起来还不到40年,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
清朝在康熙年间为断绝郑成功家族的财路,曾强迫沿海百姓內迁30里。但这在收复台湾后就解除了禁令,并实施了五口通商政策。
顺便说一下,郑成功的祖上是郑芝龙,即便在明朝时期,他也是亚洲的海上霸主。
最强势时,郑芝龙在台湾一带盘踞着3000多艘战舰,几十万来自中国、日本、朝鲜、葡萄牙、西半夜、荷兰、非洲等各国的雇佣军。
郑成功家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几乎所有来往商船都要上缴给郑家3000两白银,获得郑家的一面龙旗之后才能安全度过此海域。
郑家名义上归顺了明清两朝,但暗地里就是土皇帝,这也是朱元璋实施海禁的原因之一。
而此时,世界的贸易中心在印度海的范围内。所谓的印度海是指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中国的明朝、东南亚的马来等地。
印度的棉布、中国的茶、丝、瓷,南亚的香料都是国际上的抢手货。在200年间,世界上50%的白银流向了明朝,70%的黄金流向了印度。
而可怜的是,明朝最后却是穷死的。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打败了对手陈友谅部、张士诚等部。
这些残兵流寇趁明朝立足不稳,纷纷逃到海上做起来半商半匪的海盗生意。加上此时日本正处在战国时期,很多战败的小诸侯就成了明朝沿海势力的雇佣军。
所谓的倭寇,十倭九寇,多数还是自己人。而朱元璋的第二大敌人则是退往北方的蒙古人。
而海路是这些势力串通一气的捷径,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帝国的安全,朱元璋实施“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确实是不得己。
因为一切战争的基础都是经济,海禁的目的就是将海上的敌人困死在孤岛上,是一种长期消耗的战略战术。
但这种打法伤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但严重损害了沿海几省靠海吃饭的百姓之利益,还为后世开了一个坏头。
在海禁最严厉时,连官方的使船都不得下海,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很遭。
为此,日本的将军还杀了朱元璋的使臣,搞得朱元璋差点效仿忽必烈出兵日本。
而此时明朝的对外贸易被称为朝贡贸易,也就是周围小国拿几个核桃、花生这些土特产过来,大明王朝给他们真金白银的高额回报。
而前提是,他们要叫明朝一声大哥。
有人说,明朝这种赔钱赚吆喝的买卖和宋朝的“岁币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给明朝进贡,日本、泰国、安南国内不同的势力甚至发生了内战,有的还伪造国书,目的就是为了赚明朝的钱。对此,朱元璋也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朱棣时期的海禁和朱元璋时代完全不同
古语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的在我眼里远远胜于朱元璋。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但朱棣的创业历程比老爹还艰难。朱元璋面对是一个破败腐烂不堪的元朝,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而朱棣造反时仅仅几千兵马,面对的却是朱元璋一手打造出来的正规军,是整个大明的敌人。
请问古代最花钱的事是什么?一个战争,一个是修书。
很多人不理解出本书能花多少钱,有这样思维的人历史水平都是小学生。
无论是《永乐大典》还是后来的《四库全书》,想完成这样的著作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比打一次对外战争花的少。
而朱棣一生,内战打了四年。
随后朱棣5征漠北,平定安南,稳住了云贵,将领土面积扩展到了1000多万平方公里,达到了明朝历史的巅峰。
而明朝灭亡时,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土地。
明朝粉丝所吹捧的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文人有骨气等除了自欺欺人,就是忽悠他人的说辞。
而朱棣一生都在打仗,那来的那么多钱?原因还是海禁。
海禁能赚钱吗?是能赚大钱。
明朝的海禁只禁民间出海,而皇家自己是可以做生意的。
禁止民间出海,而朱棣自己却派亲信郑和去和印度海各国进行垄断贸易,这为朱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海外资金输血。
郑和率领2万多人的护航舰队,上千艘装满货物的世界最强贸易船队,你说他不赚钱,只有傻子才信!
作为一个敢造反,并能造反成功的皇帝,朱棣很务实、很聪明、也很霸道。
东南亚有个小国的国王因为对这种强兵压境的贸易颇有微词,郑和就直接把他们的国王给关押了过来。
而朱棣有没有想过,郑和带着那么多人会不会跑到海外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自己去当皇帝呢?
朱棣做生意靠的就是一手大棒,一手萝卜,为大明王朝从海外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
在国际上,千万不要讲道义和仁慈,那只会让人笑掉大牙。
而实力、拳头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朱棣一改朱元璋对外的软弱,将赔本买卖变成了一本万利。但为何朱棣之后,那么赚钱的海洋贸易却变成了“劳民伤财”了呢?
·一个蛋糕怎么分
朱棣迁都北平是因为他在南京杀了太多人,南京有太多保守派势力,回自己的根据地更稳妥,而不是什么天子守国门。
在朱元璋、朱棣时代,文人活得如狗,那有什么骨气。
但朱棣死后在经历了土木堡事变之后,文人彻底翻身了,海禁和海洋贸易这块蛋糕大家早就眼红了。
以前都是你们老朱家独吃,如今你们不行了,该我们吃了。
正德、天启、隆庆等皇帝都看到了海禁对民间和皇室的伤害,想重新从大官僚、大家族、大走私团伙手里夺回来这原本属于国民公共权益。
但这时已经尝到了垄断贸易甜头的文官集团却在干着这些事:
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的,海禁是必要的,我告诉皇帝我把图纸烧了,其实是把航海资料偷走,建立起自己的海外贸易集团。
就这样,在分吃海洋贸易这块蛋糕时,明朝皇帝和文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
为此,明朝战死了正德、天启等6位皇帝。隆庆开关、戚继光抗倭都是皇族势力和文官集团妥协和矛盾的结果。
当我没钱、水太凉、头皮痒等这些所谓明朝有骨气的文臣争相投降给满清时,可怜的崇祯却因为没钱发给军队而造成各部军人变成了军阀。
到了明朝后期,无论是袁崇焕、李如松,还是毛文龙,他们都有自己的走私团队。
这些军阀甚至会一边和满人打仗,一边和满人做生意。不做生意他们就没钱,没钱就没军队,没军队自己就没势力。
如果仅仅靠朝廷的拨款他们,他们早就饿死了。朱元璋、朱棣当年太聪明了,喜欢吃独食。
朱元璋做的恶,到了明朝中后期,他的子孙后代却要还。
海禁,无论是朱氏皇家,还是后来的文官集团,都没考虑沿海百姓的利益。
综上,明朝鼎盛是因为海禁,垄断了海洋贸易而发达起来的。但明朝的衰亡,也是因为君臣之间争夺这块蛋糕,在不断内耗中衰落下来的。
对于明朝的海禁,读者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