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一个省份之内,也因各自居住的区域不同,又在一个省的方言之外,划分出许多小的方言语种,如果真要详细统计,各地的方言,估计不下几千种之多。
而在古代社会,没有普通话的概念,最多只有官话的定义,所谓的官话,也因王朝朝代定都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如果定都在南京,那么南京地区的方言就大概率成为了官话;同样,定都开封或者洛阳,当地的河南话就是大家所接受的官话。
虽然这样在交流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当五湖四海的社会精英汇聚到一起的时候,也常常会出现听力上的阻碍,带有严重地方口音和方言的官员们,只好放慢语速,好让皇帝听得懂,否则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开始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常人的印象中,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糅合北方语言为底本,最终形成了今天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版本。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当年普通话的样本采集上,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县,才是真正的第一手样本采集区。换言之,滦平地区的方言,成为了我国普通话的发源地和摇篮。
从发音上看,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还要“硬”一些、清脆一点,在吐字的时候显得更为直接、清晰、明确一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滦平话没有北京胡同语言中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更易于推广学习,所以这一地区的方言,最终和北京官话相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普通话。
那么作为一个小小的滦平县,为何成为了普通话的重要发源地呢?
朱棣在推翻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后,他登基为帝,但是在北京居住时间久了的朱棣,感觉还是北京好,于是就迁都北京。迁都北京后,为了防范当时的蒙古骑兵,朱棣将滦平划为了一片军事禁区,百姓都迁往他处,以此作为北京和蒙古骑兵之间的缓冲地带,朱棣的这一决定,让滦平成为了一个语言的真空地带。
等到清朝问鼎中原之后,清朝的那些从龙有功的皇室贵胄,开始“跑马圈地”,曾经是军事禁区的滦平,距离北京不远,自然成为了满清贵族的首选地之一,他们在这里建造了大量的庄园,生活着大量的旗人。
同时在北京城内生活的旗人,也开始学习汉语,他们自然要以北京语言为参考标准,但是北京语言中有一个被专家称之为“北京胡同”的方言存在,毕竟作为都城,汇聚了大量其他外省的人士,所以久而久之,满清旗人所掌握的汉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糅杂的特性。
然而滦平由于和北京距离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音体系,没有受到“污染”。这也是滦平最终被语言专家确定为普通话采集区的主要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
【《明史》、《洪武正韵》、《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