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
首先来说制度,朱元璋建国后就制定了很多大的国家方针,虽然这些方针在之后历代都有修改,但是都不影响其根本。所谓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其实靠的就是军户制度。
明朝时期阶级划分相当严苛,尤其是对百姓的性质划分更是仔细,像民户、军户等等。这种划分的好处就是,你是什么户种,你之后的子孙就是什么户种,种地的就一直种地,军户打仗了就在你们这里挑。
我们来说下军户制度,军户打仗的时候就在这些军户中征调人员,平常不打仗的时候,这些军户就屯兵种地,实现自给自足。按照这种制度下的想法,确实是能够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不用再征调百姓的一粟米。
朱元璋能够做到不征用一粟米,就是这种制度在支撑着,当然崇祯皇帝时,这种制度也是存在的。
二、环境
抛开制度来讲,从朱元璋到崇祯帝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出入,都是按照太祖制度来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所处环境的不同。
朱元璋时代,国家新立制度也刚刚设定,此时的政策是十分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民众按照国家规定的户籍制度,是能够养活自己的。所以军户制度是完全能够满足朱元璋最初的设定的,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
但是到了崇祯时期,已经过去了200多年时间,现在的环境早已经不是朱元璋的时代。由于户籍制度的束缚,使得百姓只能在自己的户籍之下工作,农户去种田、军户去打仗。但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贪官污吏横行,使得农户没有了田、军户没有了枪,但是国家还规定了你就是农户就得种地,你做不了其他的。完全的压制住了百姓的自由度,强制的压迫换来了暴力的反抗,导致了明朝后期流民四起。
像后来造反的主力军,其实都是各地的流民组成的,像李自成就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原因,最终走上了流民之路,最后一手推翻了明王朝。
因为这些户籍制度弊端的原因,导致了最后国家税收跟不上、军户的自给自足有成了空话,贪官污吏层层剥削,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纵使崇祯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国家根本的流民问题。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和崇祯帝的不同。其实就是坚持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还在坚持着老旧的制度,不进行根本的改革,当然就会无钱无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