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文帝上位就开始削藩,可能是历史上被儒家坑的第二惨的帝王!

建文帝上位就开始削藩,可能是历史上被儒家坑的第二惨的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17 更新时间:2024/2/15 7:48:29

从汉武帝到康熙帝,都事先致力于削藩,削成功了就是一代圣主,削不成功,那就成了一个笑话,比如唐德宗削藩不成,反而被人撵出长安,一下子堕落了,然而历史上削藩最失败的,当属朱允炆,削藩不成功,反而把自己也搭里了。

朱允炆削藩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激进的削藩政策,朱允炆上位仅仅一年,就搞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等五位举足轻重的藩王。

朱允炆为何急于削藩?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前方预警一下,文中很多观点比较新颖,不喜勿喷!

朱允炆急于削藩很可能是其皇位来源性上出现了问题

很多人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解决掉藩王林立的局面,其实这是扯淡。

摆在朱允炆面前的藩王,还没有到能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地步,而且明朝时期的藩王与汉朝时的藩王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经过几代也很难产生对中央产生威胁。

这一点上,朱元璋也不傻,汉代时期吃过亏,不可能在自己的子孙身上重演。举一个例子,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十分看重后妃的门第,只有明朝不设门槛,连宫女都可以,就是因为老朱害怕外戚专权。

我认为,朱允炆之所以上位几个月就开始削藩,很可能是一种心虚的表现,毕竟朱允炆的传位方式比较特别,是隔辈传,孙子继承爷爷的皇位。

这种方式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吗?应该是符合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嫡长子早殇怎么办?在嫡长子继承制中,即使嫡长子早殇,也要立他的儿子,只有在嫡长子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能由别的儿子继承。

可以说,按照嫡长子制度,朱允炆是铁板钉钉的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更多的是用在了财产分配上,在皇位继承上,隔辈继承是少之又少。

放眼整个中国帝王传承时,孙子继承爷爷皇位的事情发生的都比较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假如爷爷传给孙子的话,通常是幼主即位,所谓“主少国疑”就是这个道理。

在很多战乱时期,往往会形成兄终弟及的方式,来避免幼主即位的情况,所以,朱允炆以孙子即位,是历史上很少出现的事情,为了这个结果,朱元璋和他的大臣连续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定下了朱允炆。

可以说,朱允炆的继承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所当然,甚至也可能是朱元璋晚年的糊涂之举。

正是因为这种争议,让朱允炆如坐针毡,即位后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事后我们也发现,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完全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应该也是有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朱允炆很可能是由于年轻,被儒家大师给坑了

上面的论断是我个人的猜测,本段这种说法,应该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朱允炆激进的削藩政策,很可能由于年轻,受到了一些人的蛊惑。

朱元璋晚年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进行了几个月的讨论,肯定是受到当时跟他讨论的人的影响,那么,参与讨论的人,都有哪些呢?

其中应该就包括黄子澄齐泰,都是朱元璋时代以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虽然明朝打压知识分子,但是毕竟走的还是文官政治路线,这些人应该都是朱元璋后期所信任的人。

朱允炆即位后,黄子澄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齐泰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方孝孺,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侍讲,是朱允炆的智囊集团。

儒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来攻击别人,估计岁数大的朱元璋就是被这一小撮人给说服了,立朱允炆当皇帝。

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个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当皇帝,都不会重视儒学,只有年轻受过儒学系统教育的朱允炆容易操纵。

在朱允炆登基后,他们就开始着手研究新的政策,史称“建文新政”,由于明朝官方的“去建文化”,关于建文帝时期实行的政令已经找不到了。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的很多政策并非创新,而是一种复古,在儒学家的眼里,只有周朝式的那种国家形态,才是完美的政治。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打着的依然是仁政的旗号,这种套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上演,大多数推行儒家的政权都是死的比赵四他爹都惨。

比如西汉有名的皇帝汉元帝,汉元帝崇尚儒家学说,在当太子的时候认为应该实行仁政,结果遭到他父亲汉宣帝的激烈批评,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元帝纪》)

汉宣帝的批评,即使放到今天也颇有远见卓识,儒家“好是古非今”,就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干着守旧的勾当。

汉元帝并没有吸取教训,最后导致西汉中央王权的没落的重要原因。

当然,要说历史上被儒家坑的最惨的,还是王莽,王莽是典型的儒家风骨的人物,因此得到儒家的支持,在篡汉之后,如果王莽消停几年,或许真能开辟一个新的王朝,但是在儒家的怂恿下,王莽事实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据说王莽的脑袋被当作国宝收藏了很多年。

建文新政其实也是类似王莽新政,开展的轰轰烈烈,结束的惨惨兮兮,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儒家分子压根就没有社会实践,让他们来搞政治,必然是乱搞!

大概正是由于年仅21岁的朱允炆轻信了这帮人,才在即位之初大张旗鼓的削藩,最后搞成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更多文章

  • 《大明风华》历史穿帮,戈登提前几百年来中国,帮明朝建立洋枪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明风华的穿帮镜头,大明风华戈登,大明风华里的洋人戈登

    奈何最近历史古装剧虽然扎堆,但是全是架空历史,实在是没有灵感,就比如《庆余年》那个,他不但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去了未来,类似刘慈欣《三体》里面的架设,不同文明的发展碰撞,简直就是历史+科幻,让我一身武艺无法施展!前几天开始准备搞《大明华年》,《大明风华》别名《大明皇妃》,我当时一看这个别名,和那些倾世

  •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而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假如崇祯遇到朱元璋,崇祯和朱元璋谁厉害,朱元璋和崇祯血缘关系

    一、制度首先来说制度,朱元璋建国后就制定了很多大的国家方针,虽然这些方针在之后历代都有修改,但是都不影响其根本。所谓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其实靠的就是军户制度。明朝时期阶级划分相当严苛,尤其是对百姓的性质划分更是仔细,像民户、军户等等。这种划分的好处就是,你是什么户种,你之后的子孙就是什

  • 髡刑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朱元璋为何要对亲儿子处以髡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朱元璋最狠的酷刑,朱元璋真的有很多酷刑吗

    髡刑在现在来看,不算什么,不就是将全身的毛发剃光吗?虽然影响点整体的形象,可毕竟比砍头舒服得多。 在古代,髡刑相比较而言,要严厉一些。因为古人除了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之外,还奉行“士可杀不可辱”。丢掉性命没有什么关系,但不可以受到侮辱。而髡刑这种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的惩罚,在古代来

  • 明朝在世界上有多强?远超你的想象,军事实力睥睨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的军事实力有多强,明朝军事最顶级的时候有多厉害,真正的明朝有多厉害

    这就不禁要说起明朝。明朝军事实力巅峰时期应当是属于明初洪武年的时候。在这个时期单单明朝的预备役兵力就有将近220万人,而海陆军队的总兵力达到270万人。纵观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我们仅从军队的人数规模上看的话,明朝的军队实力绝对是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纵观明朝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明朝的军事战斗力是非常

  • 云南有个姓氏,大多跟这个人家族有关,与朱元璋关系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云南朱元璋后裔,云南通海姓氏祖籍,哪些姓氏是朱元璋的后代

    凡是有贪腐行为的大明官员,人人都可以得而诛杀,这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们,一旦被朱元璋抓获,便会对他们实施剥皮填草的酷刑,令人望而生畏。虽然朱元璋曾如此铁腕反腐,不过由于制度的原因,大明帝国的官员们,还是前赴后继地跳入到了深渊之中。另一个有关对朱元璋的评价,则是认为他滥杀成性,那些和他一起开创大明帝国的功

  • 宋朝人民这么摆摊:卖猫粮、卖新闻报纸、卖火柴、也卖假发(文末有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人民摆摊卖猫粮,宋朝人民在哪里卖东西,北宋老百姓卖什么东西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接近现代。01宋朝也摆摊展开《清明上河图

  • 朱元璋的子孙,为何会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杀殆尽?真相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也就是说与他们在物质上的享受相比,他们存在的更广阔意义是使得江山后继有人,这不是花俩钱口口声声说他爹是谁谁的要更有实际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朝代末期农民起义时,皇室子嗣都是重点的猎杀对象。不杀没办法,先不说明朝,先说在它前面的宋朝,在发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临安自立为帝,但在康王赵构

  • 他是宋朝文坛领袖,半生爱情事业双丰收,半生孤苦漂泊不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文坛第一人,宋朝文坛的两大巨星,宋朝文坛领袖是谁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他是属于老来子,他出生的时候父亲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这个儿子其实也就是当孙子带了。没过几年,欧阳父亲就驾鹤西去了。后来,孤儿寡母实在是不太好过,于是就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到了湖北随县定居。虽然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太好但是还是足够生存的。那时候虽然家里没钱,但是他

  • 明朝第一个特务组织锦衣卫,怎么竟会被东厂牵制?真相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朝廷官员的所作所为,朱元璋知道么?丛草莽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明太祖,心里面跟明镜似的。可知道并不代表能克制,因此生性多疑的他,决定设立几个部门牵制那些达官贵人。“厂卫”应运而生,古往今来关于厂卫权利大不大,一直争论不休,有说大的:整个朝廷的大小官员都在监控之内;也有说不大的:民间的事务他们管不着

  • 为何说明朝盛也海禁亡也海禁?看完这些,大呼真相那么无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嘉靖几年开始海禁,明朝有过真正的大开海禁吗,明清海禁政策

    很多人的历史常识是:我国近现代一系列屈辱史是从妄自尊大的1840年才开始的,是清朝闭关锁国的结果。但真正喜欢历史、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严格来说,我国从来就没闭关锁国过,也做不到真正的封闭。但海禁这件事,从元开始,到明到达了极致,而到了清朝,反而比明朝在外贸领域开放了很多。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唐宋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