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武帝到康熙帝,都事先致力于削藩,削成功了就是一代圣主,削不成功,那就成了一个笑话,比如唐德宗削藩不成,反而被人撵出长安,一下子堕落了,然而历史上削藩最失败的,当属朱允炆,削藩不成功,反而把自己也搭里了。
朱允炆削藩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激进的削藩政策,朱允炆上位仅仅一年,就搞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等五位举足轻重的藩王。
朱允炆为何急于削藩?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前方预警一下,文中很多观点比较新颖,不喜勿喷!
朱允炆急于削藩很可能是其皇位来源性上出现了问题
很多人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解决掉藩王林立的局面,其实这是扯淡。
摆在朱允炆面前的藩王,还没有到能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地步,而且明朝时期的藩王与汉朝时的藩王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经过几代也很难产生对中央产生威胁。
这一点上,朱元璋也不傻,汉代时期吃过亏,不可能在自己的子孙身上重演。举一个例子,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十分看重后妃的门第,只有明朝不设门槛,连宫女都可以,就是因为老朱害怕外戚专权。
我认为,朱允炆之所以上位几个月就开始削藩,很可能是一种心虚的表现,毕竟朱允炆的传位方式比较特别,是隔辈传,孙子继承爷爷的皇位。
这种方式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吗?应该是符合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嫡长子早殇怎么办?在嫡长子继承制中,即使嫡长子早殇,也要立他的儿子,只有在嫡长子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能由别的儿子继承。
可以说,按照嫡长子制度,朱允炆是铁板钉钉的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更多的是用在了财产分配上,在皇位继承上,隔辈继承是少之又少。
放眼整个中国帝王传承时,孙子继承爷爷皇位的事情发生的都比较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假如爷爷传给孙子的话,通常是幼主即位,所谓“主少国疑”就是这个道理。
在很多战乱时期,往往会形成兄终弟及的方式,来避免幼主即位的情况,所以,朱允炆以孙子即位,是历史上很少出现的事情,为了这个结果,朱元璋和他的大臣连续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定下了朱允炆。
可以说,朱允炆的继承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所当然,甚至也可能是朱元璋晚年的糊涂之举。
正是因为这种争议,让朱允炆如坐针毡,即位后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事后我们也发现,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完全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应该也是有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朱允炆很可能是由于年轻,被儒家大师给坑了
上面的论断是我个人的猜测,本段这种说法,应该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朱允炆激进的削藩政策,很可能由于年轻,受到了一些人的蛊惑。
朱元璋晚年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进行了几个月的讨论,肯定是受到当时跟他讨论的人的影响,那么,参与讨论的人,都有哪些呢?
其中应该就包括黄子澄和齐泰,都是朱元璋时代以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虽然明朝打压知识分子,但是毕竟走的还是文官政治路线,这些人应该都是朱元璋后期所信任的人。
朱允炆即位后,黄子澄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齐泰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方孝孺,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侍讲,是朱允炆的智囊集团。
儒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来攻击别人,估计岁数大的朱元璋就是被这一小撮人给说服了,立朱允炆当皇帝。
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个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当皇帝,都不会重视儒学,只有年轻受过儒学系统教育的朱允炆容易操纵。
在朱允炆登基后,他们就开始着手研究新的政策,史称“建文新政”,由于明朝官方的“去建文化”,关于建文帝时期实行的政令已经找不到了。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的很多政策并非创新,而是一种复古,在儒学家的眼里,只有周朝式的那种国家形态,才是完美的政治。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打着的依然是仁政的旗号,这种套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上演,大多数推行儒家的政权都是死的比赵四他爹都惨。
比如西汉有名的皇帝汉元帝,汉元帝崇尚儒家学说,在当太子的时候认为应该实行仁政,结果遭到他父亲汉宣帝的激烈批评,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元帝纪》)
汉宣帝的批评,即使放到今天也颇有远见卓识,儒家“好是古非今”,就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干着守旧的勾当。
汉元帝并没有吸取教训,最后导致西汉中央王权的没落的重要原因。
当然,要说历史上被儒家坑的最惨的,还是王莽,王莽是典型的儒家风骨的人物,因此得到儒家的支持,在篡汉之后,如果王莽消停几年,或许真能开辟一个新的王朝,但是在儒家的怂恿下,王莽事实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据说王莽的脑袋被当作国宝收藏了很多年。
建文新政其实也是类似王莽新政,开展的轰轰烈烈,结束的惨惨兮兮,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儒家分子压根就没有社会实践,让他们来搞政治,必然是乱搞!
大概正是由于年仅21岁的朱允炆轻信了这帮人,才在即位之初大张旗鼓的削藩,最后搞成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