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到底怎么讲的:
据说:某日,皇帝朱元璋请文臣武将一起吃饭,上了有鸟肉,兔肉和狗肉菜,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意,唯独百年难得一见的再世诸葛刘伯温心里不快,表面上喝闷酒,假装笑脸。宴会结束后,有人就问刘伯温刚才看见你在酒席上闷闷不乐苦瓜脸是怎么回事?哪里不舒服啊?
刘伯温附耳说:你不见那盘子里都是些什么东西吗?
那人说:都是上好的山珍海味,够味道。
刘伯温说:细细想想。
那人说:有兔肉,有狗肉,咋地?
刘伯温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说着迈着八字步走开。紧接着,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有人说,这便是起源。
这明显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传说或者故事,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依然是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不满,朱元璋屠杀功臣,却也让明帝国大伤元气,但是朱元璋所谓的“杀功臣”,政治目的到底何在呢?这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
出身卑微的新皇帝遇到了老问题。朱元璋出身草根,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最终也成为了地主阶级专政的带头人。在没有新的政治思想产生的前提下,他所建立的帝国王朝和之前的王朝没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国家换了一个主人而已。可以说,朱元璋童年少年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其实在他的王朝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怎么说呢?
那就是大地主们依然是土地的所有者,农民依然处于穷苦的边缘。大地主大豪强们因为享有更好的教育权,依然是明帝国的中枢力量,尽管朱元璋曾经利用他们,憎恶他们,但是他不得不依然依靠他们。这使得朱元璋内心是矛盾的,从起义到建国,淮西与浙东,南方与北方,地主阶级利益集团随时在相互斗争,而作为皇帝的他,却不得不顾及他们的利益。
朱元璋也干了些为底层农民利益的事情,比如说丈量土地,这是千百年来没有哪一届皇帝曾把这件事弄清楚的,因为土地问题涉及的问题太复杂,牵扯的利益太广,朱元璋严命当时国子监的一群学生去丈量土地,其中有人因为违反纪律,接受吃请等,一次性被斩杀140多人。
但是朱元璋给农民更多的却是统治需要下的桎梏,比如说严格的里甲制度,严格的路引制度,严格的徭役粮赋收取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朱元璋想打破他曾经历过的那种格局,所以建立了严酷的法律制度《大明律》《大诰》等,凡是触犯者,杀无赦,对和他一起起事的文臣武将大开杀戒,目的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群人依然是他曾经面对过的,痛恨的人,他们借着与他一起创业的功绩依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经济和政治资源,对于改变一个他想当然的新世界多有阻碍。“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朱元璋对于大官小员的屠杀殆尽莫不是针对这个地主和官僚集团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清洗,加上这样的制度,建立一个清风明月的帝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轻松掌控这个帝国的未来。
杀人之后,朱元璋才发现人才匮乏,所以又在民间广泛招纳英才,并大力发展科举培养他所需要的人才。鉴于严酷的制度设计,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官,也被杀了不少。
用杀人的方法来解决人才管控的问题表现出朱元璋思想的局限性,用严酷的制度设计来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又表现出朱元璋思想的进步性,很多人将朱元璋屠戮功臣简单的理解成了“兔死狗烹”的帝王权术,其实这是《明史》修订者的一种误解。
就冲明朝关于朱元璋,关于他的后世子孙那么多离奇古怪的传说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传说和故事就产生于明朝来看,可以推断,朱元璋时代虽然有几大案在前,死了那么多人,也有冤死鬼,但绝对不是一个超级“恐怖黑暗”的时代,而是那些曾经违反法律被杀的大地主大官僚子弟们为了想翻案而鼓捣出来的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