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失策以及过度压迫汉人,导致元朝末年各地反元起义频频爆发,朱元璋的起义军算是异军突起,靠着“高筑墙、广存粮、缓称王”的策略,让陈友谅、张士诚在前面充当了抗元的炮灰,最后将元朝统治者赶回了草原,也收拾了陈友谅、张士诚,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登基之后,虽然表面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可是残元势力一直尚在,躲在草原打游击的小股残元人马固然令人心烦,可朱元璋不断的派兵剿灭就可以了,真正的隐患还是那些在元朝时期离开了草原,来到中原生活的蒙古人,其中有蒙古族的皇族贵族,有走卒贩夫,有蒙古平民,有男女老少,无论当年出于什么原因定居中原、最后自愿或是无奈未能离开,都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难题,如何妥善的安置他们直接关乎国本。
元朝统治时期,汉人备受压迫,因此汉人对蒙古人是很仇视的,从前不敢说,现在翻身了势必逮着机会要一雪前耻的,当然比起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朱元璋更担心蒙古人与残元势力相互勾结,祸乱朝纲。
朱元璋没有因为担心蒙古人成为隐患,就选择将其屠杀殆尽,很多时候杀戮都是下策,最后朱元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蒙古人在明朝的生存政策,首先就是蒙古人要放弃过去,以汉人的身份重新开始生活,改汉姓、起汉名、着汉族服装、学习汉族文化。
意思是你就算从前是蒙古王爷,终日逍遥自在、鱼肉百姓,想要活命的话,就忘了蒙古王爷这茬,当个普通老百姓夹起尾巴做人,忘记辉煌的过去与优渥恣意的生活对谁来说都很难,不过想在明朝地盘混就只能乖乖听话。
针对不同的人群,朱元璋也安排了不同的去处,生活能自理的男性基本都被充边,既能为祖国边疆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又免去在境内生活挑起事端的可能,一石二鸟。
留在中原生活的蒙古女人们,有一些被发配到宫中、王府或是指定地点充当杂役,还有的被准许以汉人的身份在民间生活,但也不等于放任自由。因为朱元璋留了最狠的一手,他下令蒙古女子必须与汉族男子通婚,禁止其本族内部通婚,通婚无疑是汉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达到了不流血、和平解决蒙古问题的目的。
想当年,蒙古人统治中原的时候,下令汉族女子出嫁时都得先和蒙古男人温存一夜,搞得汉人出生的第一个孩子都得摔死,朱元璋要满汉通婚这招可是温和高明多了,在讲报应不爽的同时还是要感叹,元朝统治者始终没有将自己摆在天下之主的位置上,只想着掠夺享受,不想着如何在精神上征服天下,这样的统治怎能长久,相较之下,朱元璋的政治头脑是高明多了。